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FOXO3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60只1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缺氧缺血(HI)组和假手术组,HI组在乙醚麻醉下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缺氧2.5?h;假手术组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作缺氧处理。两组在HI后0.5?h、2?h、4?h、8?h和24?h各处死16只大鼠取大脑皮层。应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FOXO3a总蛋白、胞核FOXO3a蛋白、胞浆FOXO3a蛋白及Bim蛋白表达。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胞核FOXO3a蛋白于HI后0.5 h表达开始增高,随HI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高,24?h达高峰(P<0.01);胞浆FOXO3a蛋白水平在HI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Bim蛋白在HI后0.5 h表达升高,2?h达高峰,4?h开始降低,至8?h开始恢复至基线水平。TUNEL染色结果显示HI后4 h,凋亡细胞开始增多,24?h达高峰,各时间点凋亡指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FOXO3a自胞浆转位入胞核,诱导靶基因前凋亡蛋白Bim表达,Bim表达上调可能与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72只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空质粒组、HIBD组和TERT组。用改良Rice法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空质粒组和TERT组分别于术后0.5 h,经侧脑室注射pcDNA3.1空质粒或TERT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ERT。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TERT、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活化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C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HIBD组、空质粒组和TERT组大脑皮层中TERT蛋白表达增加(P < 0.01);与空质粒组和HIBD组相比,TERT组TERT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 0.01)。与假手术组相比,空质粒组和HIBD组AIF和CC3蛋白表达、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增加(P < 0.01);与空质粒组和HIBD组相比,TERT组AIF和CC3蛋白表达、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减少(P < 0.01)。结论 TERT可抑制缺氧缺血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在新生大鼠HIBD中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C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及长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CC组,每组16只;HIBD组及CC组经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制作HIBD模型,CC组在HI前、HI后0 min、24 h、48 h、72 h给予CC 20 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同时从生后10日龄起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新生细胞,剂量50 mg/kg,每12 h 1次,共5次。12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和海马CA1区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化Caspase-3)的表达情况,TUNEL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余各组大鼠28日龄时行Y迷宫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结果三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均可见Brd U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8,P0.01);HIBD组、CC组Brd U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均可见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77,P0.01);CC组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较HIBD组显著减少,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中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92,P0.01),以HIBD组最多,假手术组最少,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Y迷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达标所需训练总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5,P0.01),以HIBD组所需训练次数最多。24 h后正确反应率在三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4.99,P0.01),以HIBD组大鼠正确反应率最低。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以改善HIBD大鼠长期学习记忆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成两部分:1.流式细胞术检测缺氧缺血(HI)前2 h、HI后2、12、24 h,3、7、14和28 d各时间点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率;2.免疫组织化学测HI前2 h、HI后2、12、24 h,3、7、14和28 d各时间点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Bcl-2、Bax蛋白表达。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每组实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9 g/L盐水对照组(C),参附预处理组(P),参附治疗组(SF)。结果SF和P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明显低于C组(P〈0.01,〈0.05),且Bcl-2表达显著增多(P〈0.05,〈0.01),而Bax表达明显下调(P〈0.05,〈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上调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氧调节蛋白150(ORP150)和C/EBP同源蛋白(CHOP)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内的表达,探讨内质网应激在新生大鼠HIBD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氧缺血(HI)组.每组按照观测的时间点不同分为3h、6h、12h、24h、3d、7d6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在每个时间点将大鼠断头后取皮质脑组织匀浆,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其脑皮质ORP150及CHOP的动态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相应时间点光镜下其脑皮质组织的凋亡细胞数.结果 1.HI组CHOP表达水平在HIBD后各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在24h达到高峰;ORP150表达水平在完成HIBD后3h开始增加,6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7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I后3h,HI组即发现结扎侧脑皮质有少量的凋亡细胞,随着HI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后下降.3.CHOP的表达变化与神经细胞凋亡时间趋势呈正相关(r=0.911,P<0.05).结论 HIBD诱发了内质网应激,可能通过上调ORP150表达参与启动末折叠蛋白反应过程,而通过上调CHOP表达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和凋亡诱导因子(AIF)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细胞线粒体、胞质、胞核中的动态变化,探讨PARP-1诱导AIF核转位的机制和AIF在HIBD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7 d 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缺氧缺血(HI)组.每组按观测时间点的不同分为3 h、6 h、12 h、24 h、3 d、7 d 6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在每个时间点将大鼠断头取皮质脑组织匀浆,行亚细胞器分离,用Western blot方法 测不同时间点亚细胞器中AIF、PARP-1的动态变化.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法检测相应时间点光镜下脑皮质组织的凋亡细胞数.结果 1.HI后AIF在脑皮质亚细胞器中的表达变化:假手术组各个时间点的线粒体内均有AIF表达,且无量的变化,在胞质内有少量表达,而在胞核内无表达;HI组线粒体内AIF 3 h开始增加,6 h达到高峰后下降,7 d时基本降至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F到胞质和胞核转位从HI后3 h开始增加,24 h胞质、胞核内均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到7 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2.PARP-1仅在各组胞核中有少量表达,但在胞质、线粒体内无表达.3.HI后3 h结扎侧脑皮质开始有少量的凋亡细胞增加,24 h达高峰,随后下降.结论 AIF在HIBD新生大鼠线粒体、胞质、胞核内均是增加的,胞质、胞核内表达高峰滞后于线粒体;AIF在其胞质、胞核内转位趋势与脑皮质凋亡细胞数变化在时间上一致;PARP-1不能转位到线粒体内直接诱导AIF的核转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钙蛋白酶抑制剂3(MDL 28170)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新生7d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及钙蛋白酶抑制剂.3治疗组(MDL组),分别于HI后6、24、72h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μ-calpain mRNA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μ-calpain及caspase-3活性蛋白表达,TUNEL法观察大脑皮质凋亡细胞数;并计数HI后24h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数。结果脑缺氧缺血后μ-calpain mRNA在6h即增高,24h达到高峰(P〈0.05);μ-calpain蛋白质的活化片段76000与总片段80000比值6h即高于对照组(P〈0.05),24h达到高峰(P〈0.01),72h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caspase-3活性蛋白质在HI后24h达到高峰(P〈0.01),72h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损伤侧大脑皮质凋亡细胞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24h达到高峰,72h与对照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时HIBD组CA1区神经元死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MDL 28170干预后,MDL6h及24h组μ-calpain及caspase-3活性蛋白质表达、凋亡细胞数均较同时间点HIBD组减少(P〈0.05),同时24h CA1区神经元死亡数明显减少(P〈0.05);MDL28170虽然能降低μ-calpain mRNA的表达量,但与HIBD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HI后μ-calpain基因及蛋白质表达增加,参与了HIBD的发生;钙蛋白酶抑制剂-3可通过抑制μ-calpain及caspase-3蛋白质表达,对抗细胞坏死和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和胞浆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C)水平的关系及高压氧(HBO)对其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34),假手术组(n=33,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直接缝合皮肤),HIBD组(n=30,分离并结扎左颈总动脉联合8%低氧暴露2h),HBO组[n=33,HIBD后行HBO治疗(2个绝对大气压,1h/d,连续7d)]。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Bcl2和Bax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神经细胞胞浆线粒体CytC的水平。结果:HBO组Bcl2阳性细胞较HIBD组明显增多,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和47%(P<0.05),但较空白对照组(82%)和假手术组(79%)低,(P均<0.05);HBO组Bax免疫阳性细胞表达率(67%)与HIBD组(7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5%)和假手术组(36%),(P<0.01和P<0.05)。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神经细胞胞浆仅有弱阳性的CytC表达,HIBD组胞浆CytC的表达最强,HBO组的表达较HIBD组减轻。结论:HBO治疗可能通过诱导脑组织神经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减轻线粒体CytC的释放,从而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新生大鼠脑神经元凋亡及Bax、Bcl-2蛋白的影响。方法 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N)+生理盐水 (NS)、HIBD+NS、N+脐血单个核细胞 (UCBMC)及HIBD+UCBMC组。N+UCBMC与HIBD+UCBMC组侧脑室注入3×106个UCBMC,N+NS与HIBD+NS组注入等体积NS。移植后7 d采用NeuN/活性Caspase-3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TUNEL法观察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观察脑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 HIBD+NS组的NeuN+活性Caspase-3+DAPI+细胞及TUNEL+DAPI+细胞均多于N+NS和N+UCBMC组 (P < 0.01);HIBD+UCBMC组的NeuN+活性Caspase-3+DAPI+细胞及TUNEL+DAPI+细胞均少于HIBD+NS组 (P < 0.01)。HIBD+NS组的Bax蛋白表达高于N+NS与N+UCBMC组,Bcl-2蛋白低于N+NS与N+UCBMC组 (P < 0.01);而HIBD+UCBMC组的Bax蛋白较HIBD+NS组降低 (P < 0.01),Bcl-2蛋白则高于HIBD+NS组、N+NS和N+UCBMC组 (P < 0.05)。结论 HIBD新生大鼠侧脑室移植UCBMC可以减轻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0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和缺氧缺血组(HI组,n=23),建立HIBD模型,于HI后0、4、6、12、24、48、72 h处死取脑,免疫荧光法检测ILK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检测ILK、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构建靶向ILK RNA干扰的慢病毒载体,抑制新生鼠脑组织中ILK的表达。右侧侧脑室分别注射含有LV-ILK shRNA慢病毒(n=15)和LV-control慢病毒对照(n=3),建立HIBD模型,于HI后4 h和24 h处死动物取脑,Western blot检测ILK、Akt、p-Akt、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ILK主要表达于皮层和海马区,定位于胞浆和胞膜,在假手术组和HI组均有表达。ILK于HI后表达开始逐渐增加,24 h达高峰,之后表达有所降低。p-Akt于HI后4 h明显增加,后逐渐降低,24 h降至最低,后又增加,在48 h达高峰。VEGF于HI后4 h表达开始增加,12 h达高峰,后维持较高水平。构建的靶向ILK RNA干扰的慢病毒载体在体内应用获得成功。注射慢病毒LV-ILK shRNA组在HI 4 h、24 h时所表达的ILK、p-Akt、VEGF均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LV-control组,同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新生大鼠HIBD后,ILK、p-Akt、VEGF蛋白表达均增高,通过抑制ILK的表达,能够降低新生大鼠HIBD后p-Akt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凋亡。提示HIBD后可能通过ILK/Akt信号通路,增加VEGF表达,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及血管再生,在新生鼠HI脑损伤修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7日龄新生SD大鼠共12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HIBD组、抗MIF中和抗体干预组(anti-MIF组,缺氧缺血后即予抗MIF中和抗体5 mg·kg-1腹腔注射),每组40只.于HIBD模型制成后6 h、12 h、24 h,3 d及7 d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观察各组脑缺血侧皮质区MIF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TNF-α水平.结果 HIBD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皮质区MIF、TNF-α表达均在缺氧缺血6 h明显增加,24 h达高峰(Pa<0.01),7 d时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BD组NF-κB表达在缺氧缺血6 h开始增加,24 h达高峰,并维持至3 d(Pa<0.01),7 d降至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MIF组大鼠脑组织MIF、NF-κB、TNF-α的表达与HIBD组比较,在各个实验时间点均有降低(Pa<0.01).结论 MIF可能通过调控NF-κB的途径影响其脑皮质TNF-α水平,从而介导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内毒素(LPS)增敏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防治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8日龄Wistar大鼠98只,性别不拘,其中86只随机分为3组,安慰剂组(29只)、小剂量(25 mg/kg)(31只)和大剂量(200mg/kg)NAC治疗组(26只)。新生大鼠予腹腔注射LPS(0.1 mg/kg),3 d后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7.7%的氧气40 min制备成LPS增敏的HIBD动物模型。在应用LPS后1 h、缺氧缺血(HI)前2 h、HI后02、4 h腹腔注射NAC(25 mg/kg或200 mg/kg)或同体积生理盐水,HI后7 d评价脑损伤的程度。余下12只分别给予大剂量NAC(6只)和安慰剂(6只)并在HI后24 h测定脑组织Caspase-3的活性和蛋白印迹。结果大剂量NAC治疗组脑梗死体积较安慰剂组减少77%(P<0.001),而组织丢失体积均减少67%(P<0.001)。小剂量NAC治疗组脑梗死及脑组织丢失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HI后24 h大剂量NAC治疗组Caspase-3活性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53%,P<0.001)。结论NAC对LPS增敏的新生大鼠HIBD的防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神经保护作用与抑制Caspase-3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HI)对新生大鼠脑组织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激活因子(Sma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HIE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在HI 24、48、72、96 h不同时间点取新生大鼠缺血侧大脑半球的海马组织,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Smac蛋白水平.用比色法测定其Caspase-3活性.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HIE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在24、48、72、96 h各时间点Smac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和正常对照组(Pa<0.01),72 h达到高峰,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IE模型组72 h时间点,海马组织Smac蛋白水平与Caspase-3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13 1 P<0.05).结论 HI对新生大鼠脑组织的损害机制,可能涉及到Smac基因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弥散加权像(DWI)变化和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3日龄新生猪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用1.5T磁共振仪行DWI和T2WI检查;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区ADC值;应用SP法计数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结果缺氧缺血组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体征。缺氧缺血后3 h DWI有高信号,ADC图有低信号。各组中心区与周边区ADC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氧缺血后3 h出现HSP70阳性细胞,6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各组中心区和周边区HSP70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DWI结合ADC值可以敏感而准确地显示HIE病灶;HSP70表达提示早期HIE病灶周边区有可逆的脑组织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修复作用机制。方法7日龄新生SD大鼠84只,建立HIBD模型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及NGF干预组各28只。神经生长因子干预组腹腔内注射NGF(6000U/kg/d),缺氧缺血组同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对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内Nestin及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2、24h,3、7、14d,NGF干预组在大脑皮质、海马和室旁区的Nestin表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且高峰提前到3d。HIBD后即刻、3、12、24h及3d,NGF干预组在大脑皮质、海马区VEGF的表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且高峰提前到3h。结论NGF对HIBD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nestin及VEG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失衡对胎鼠心脏的致畸作用及对H9C2心肌细胞平面细胞极性(PCP)途径关键基因Vangl2、Scrib、Rac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6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溶剂对照组(n=10)和丙戊酸(VPA)组(n=20);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VPA单次剂量700 mg/kg腹腔注射妊娠第10.5天(E10.5 d)VPA组孕鼠,溶剂对照组孕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E15.5 d处死孕鼠,统计死胎率;取活胎鼠心脏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VPA对胎鼠心脏的致畸作用。培养H9C2心肌细胞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VPA组,VPA组以不同浓度(2.0、4.0、8.0 mmol/L)作用于H9C2心肌细胞,溶剂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DAC1~3及Vangl2、Scrib、Rac1基因在VPA干预后24、48、72 h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总HDAC活性变化。结果 VPA组胎鼠死亡率为31.7%,心脏畸形发生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5)。与两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VPA干预后各时间点,HDAC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蛋白表达水平于48 h及72 h显著降低(P0.05);不同浓度VPA干预后,HDAC2 mRNA仅在24 h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下调(P0.05);HDAC3 mRNA在VPA(4.0 mmol/L、8.0 mmol/L)干预的各时间点均表达增高(P0.05),而蛋白表达水平在不同浓度VPA干预后各时间点均下调(P0.05)。与两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VPA干预后,Vangl2、Scrib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在48 h、72 h均显著下降(P0.05),Vangl2蛋白表达仅在72 h降低(P0.05)。与两对照组相比,VPA(4.0及8.0 mmol/L)干预后24 h,总HDAC活性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48 h、72 h,不同浓度VPA组总HDAC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VPA可能通过直接抑制HDAC1~3蛋白表达水平及总HDAC活性致乙酰化/去乙酰化失衡,从而导致PCP途径关键分子Vangl2、Scri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这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基因及其产物在调节脑内能量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近来葡萄糖在围产期缺氧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该研究拟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内GLUT3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葡萄糖的缺氧缺血脑保护作用。方法:对7日龄SD新生大鼠通过调节25%葡萄糖的注射次数及时间或禁食12h,分别建立单纯低血糖组,缺氧缺血(HI)组,HI前低血糖组,HI后低血糖组,HI前轻度高血糖组,HI后轻度高血糖组,HI前重度高血糖组以及HI后重度高血糖组;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RT-PCR方法,分别在HI后2,24,48,72h及7d对各组新生大鼠脑内GLUT3基因进行测定。结果:正常组GLUT3基因表达量随日龄增加而表达量增高,HI可引起GLUT3基因表达量的短期上调,至HI后72h及7d则非常显著低于正常组(均P<0.01)。HI前低血糖组GLUT3基因表达量在各缺氧缺血组中为最低,尤其在HI后72h显著低于HI组(P<0.05)。HI前重度高血糖可明显上调GLUT3基因表达量,在HI后大部分时段的GLUT3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或0.01)。HI前轻度高血糖对GLUT3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如HI前重度高血糖组。在HI后无论轻或重度高血糖组以及HI后低血糖组,其GLUT3基因的表达时相均与HI前低血糖组类似。结论:结果提示HI前低血糖可使GLUT3基因表达和产物合成明显下调、脑病理改变加重;HI前重度高血糖则使GLUT3基因表达和产物合成明显上调、脑病理改变显著改善;在缺氧缺血前预先补充足量葡萄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内应对缺氧缺血的侵袭、改善缺氧缺血程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