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贵斌  张建中 《社科纵横》2004,19(1):122-123
现有研究很少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 ,考察新闻“三贴近” ,服务广大群众 ,基于此 ,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 ,以受众需要为探讨对象 ,考察新闻改革“三贴近”的必要性 ,并依据受众研究的成果来探讨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相似文献   

2.
赵伟东 《学习与探索》2006,4(2):180-182
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这其中既有新闻传播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亦有对社会发展造成危害的消极影响;既有社会发展给新闻传播提供的广阔的历史舞台,也有对新闻传播的种种规范和限制。如何使新闻传播的自觉纠错与社会发展的无形之手的不自觉纠错有机结合,从而产生良性效应,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陈康  赵唯阳 《学术交流》2012,(5):198-201
微新闻是微博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媒介形态。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微新闻是建立在微博平台上的新闻活动,微博平台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一种服务形式,而云传播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一种传播模式,微新闻的传播模式也是云传播的模式,因而微新闻的传播有其独到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建立在云传播模式和微博本身的特性之上的,包括时效性强、速度快、参与者众、碎片化、易失真以及可控性差等。微新闻对当今社会的舆论构建影响极大,因而有必要对其传播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复杂网络鲁棒性的理论为我们控制微新闻传播网络提供了参考,而信息过滤技术可以在技术上屏蔽不必要的谣言。  相似文献   

4.
李倩  马源 《社科纵横》2005,20(1):147
电视作为最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之一 ,自诞生以来影响日益扩大。它快速、便捷、直观、形象的传播方式 ,逐渐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传播只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才能担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效果不佳 ,即意味着传播失败 ,“引导”的责任恐怕就会落空。那么 ,研究其中的规律 ,分析电视传播过程的一些互相牵制的因素 ,特别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则相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晓峰 《社科纵横》2004,19(2):109-110
本文论述了民族文化素质与传播活动水平的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 ,主要从民族文化素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论证民族文化素质与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评西方受众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 ,传递者与受众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 ,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 ;要准确理解受众 ,仅仅有文化批判眼光是不够的 ,还必须回到主体与主体的传播关系中 ,亦即在“主体间性”中把握受众。受众研究的“类主体”思维的实质是把受众当作可资利用的“潜在消费者的聚合体”。哈贝马斯、霍尔等人在受众研究上的理论思维秘诀 ,不仅仅在于深刻的文化批判 ,更重要的是在主体间传播关系中重构了受众观念 ,树立了具有主体间性基础的传播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柏清  罗锐 《社科纵横》2004,19(6):145-146
当前 ,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正在大力贯彻“三贴近”的思想 ,而“三贴近”的本质内涵即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本文即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从传播学的角度再次探讨人本主义价值观在我国当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彦冰 《创新》2014,(4):95-99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是指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应贯穿的应当性规范问题,它聚焦的是新闻教育中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问题,这些规范是指导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体系性标准。新闻传播教育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价值问题。在中国新闻人才培养中存在三重价值矛盾: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矛盾;主流价值僵化与客观现实的去政治化;主体评价尺度与客体评价尺度的矛盾。克服上述几种内在矛盾的理论路径是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要做到人才培养中一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辩证统一;新闻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政治与技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情感     
马琳 《学术交流》2001,(3):143-144
新闻情感作为新闻信息源与新闻记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坚持健康、多样、适度的原则,记者善于在新闻作品中运用新闻情感,有助于受众产生共鸣,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扬 《社科纵横》2010,25(11):97-98
表演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的高收视率现象可以引发我们从社会、文化、尤其是受众心理上等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表演选秀节目是"以受众为本位"的时代所产生的满足受众与市场需求的大众传媒产品。它遵循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规律,满足了受众的一些心理需求。同时,如何避免表演选秀节目主持人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价值观念上的负面影响,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存在守望者"所必须重视和负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光华  侯迎忠 《社科纵横》2010,25(8):125-128,134
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在中国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对通识教育更为重视。从美国的情况和中国一些重点大学的做法看,通识教育理念正在趋新,即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拓宽知识面。本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佐证了上述改革取向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识教育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不是与之脱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2.
可婷婷 《唐都学刊》2006,22(2):149-152
“真人秀”节目泛指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热潮,新的节目形态和营销理念也在电视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以传播学为框架,从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生产流程、传播方式等不同侧面分析,真人秀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型电视娱乐节目,集中了纪录片、电视剧、游戏节目之长,集戏剧性、娱乐性、纪实性于一体,大量采用跟踪拍摄等纪实手法制作的节目。  相似文献   

13.
张丽霞 《报林》2022,(2):54-55
社会工作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密切,社会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行动、政策和理论支撑。融媒体时代,社会工作新闻传播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创新社会工作新闻传播策略,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充分结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严谨性和新媒体的广受众、快速度,实现社会工作新闻的高效传播,讲好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故事,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存在着两大争议:“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异化贯彻论”认为,异化问题通过经济批判的路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即《44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资本论”的“雇佣劳动”,其本质性的内容没有改变,都是对资本社会的生产本质的提炼,只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现实的论证与理论的推进,体现出异化研究的“贯彻性”。  相似文献   

16.
贺义廉 《社科纵横》2008,23(12):126-127
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是我们从事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经典,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同的读者会有各自的解读.在中国随着马克思全集翻译文本的更新,我们对过去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解读的正确性不能不产生新的看法,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关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前人的解读层面,而应该从原著出发,与时代结合,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7.
思考主流价值观的建构策略,至少需要考虑近年来媒介传播方式的迭变,以及由此带动的受众实践方式的变化这两方面因素。新媒体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音乐生产、传播的成本,使音乐的创作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另一方面,它也使流行音乐产业危机四伏。新媒体中,私人化收听行为滋生了某种“权力对冲结构”。对于音乐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受众并非简单接受,还会有各种形式的改写与挪用。我们应从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体系的各自不足出发,发现彼此需要之处,促进相互提升,还应通过多方商讨,勘定当代价值观底线。  相似文献   

18.
王华 《社科纵横》2005,20(3):180-181
目前,向媒体“报料”的个人和单位均已普遍为众多媒体所重视,这种现象颇值得重视,它凸现着新闻传播的本真功能一是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二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社会。  相似文献   

19.
重大军事科技事件新闻传播因报道主体时效性强、影响力大而备受瞩目.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历史,高新技术往往较先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重大军事科技事件的新闻传播也往往传达着多种层面的信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特点和规律研究,为做好这一特殊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赵民 《社科纵横》2002,17(6):28-2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仍然局限在理论的批判活动之内 ,但是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在这种批判中 ,他发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的制约 ,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因而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 ,把劳动、生产同实践结合在一起 ,第一次认识到实践高于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