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蔡明宏 《世界民族》2016,(4):95-103
东南亚华裔群体在文化传播场域中承担着桥梁作用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直接表述功能,他们是构建文化软实力不可忽略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对印尼华族继承中华传统的文化根脉进行溯源,发现其文化认知具有异质多元、稳定闭合、守望相助、自强奋进的闽式地缘性:他们在多元交融的缝隙里执着地保存了闭合相守的文化气息,他们用自强奋进的身姿诉说着悲壮而悠远的文化承担。这一文化探析将有助于厘清印尼华裔与母国的传承关系,正本清源,了解中华文化母体与分支的联系,进而深度感知印尼华人的中华文化特性;以一种崭新的文化视角来透悟东南亚"中华文化带"的心理效应,探究在当今全球多元化趋势的驱动下,文化交融、和谐共处这一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民族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河湟地区既是一个地理空间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空间。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是明清时代背景下,西方基督教文化在青海河湟这个特定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宣传。一方面,天主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青海的传播表现出一些特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在青海的传播成效不大,与适应这一地域空间而生的河湟文化的成熟性有很大关系。但无论如何,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毕竟是近代西方文化与青海地方文化的一次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郎玉屏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17,8(4):83-89,127-128
区域学术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品牌.为总结经验,特对"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的缘起、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请到更多海内外学者及机构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而将论坛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最追求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个重大历史时期,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论断,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划体系,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创新生产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的时期,广西提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先进文化省区"与"民族文化强区"等文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把广西当代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广西文化叙事不仅从民族性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精神,而且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时代色彩更为浓郁,广西文化发展已逐渐由民间文艺为主体过渡到以现代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发展的局面,广西文化的总体文化形象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两大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影响广远,有着许多共同或相似的内在精神和历史命运,例如两大文化显著的和平精神与深邃的和谐理念就颇多相合。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不狂不狷的中庸之道,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境;伊斯兰文化倡导敬主爱人,强调守正不偏,追求和平中正的和谐之道。早在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先贤就已注意到两大文化的共通之处,着力构建"回儒一体"的思想体系,将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与伊斯兰文化的中正之道融会贯通,提出了"真忠正道"这一颇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思想理论,为沟通中、伊两大文化,促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陈家才 《中国民族》2008,(10):33-34
党的十七大将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为此,民族文化工作者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目标,为建设多彩、和谐的中华文化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客家何处     
韩晗 《民族论坛》2006,(11):39-41
一如果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的话,那么按照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来看,很多组成就变得功能化并且功利化起来。用这个观点来观照整个中华文化体系,我们就能看见很多组成是必要的,并且在必要中又能区分出孰重孰轻。但是,在传统的史家们的眼中,有一点东西却是始终游离于他们的关注之外的,那就是对一种族群的关注,这个族群,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组成,但是他们却始终存在,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迁徙,在迁徙中孕育着文化,最后,他们分裂为两支,一支横渡海峡,去了台湾;另一支则在川西平原的一隅安下家来,让来自世界各…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剽悍的民族性格,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东北古代民族文化以刚劲质朴、雄健豪迈、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在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的精神?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  相似文献   

11.
李林 《回族研究》2001,(4):63-67
本文从外交、商业、军事等方面追述伊斯兰教在唐代活动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传播的性质问题。提出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传播是出于丰富各自文化的需要。伊斯兰教在中国载体移植型的特殊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决定了异质文化间的排斥力和文化选择机制不能阻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 ,同时也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早期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伴生性质及其在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中所具地位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全世界各国人民在各自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本土媒体承接着人类社会的多样化和繁华的使命.与此同时,融合、排斥现象时刻发生在不同文化之间,于是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也就应运而生.本文就民族文化传播与本土媒体的文化使命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历史现象,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过程;它的不同理论主张潜藏着不同的功用目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民族国家与全球政治、国家公民与全球公民、全球化与地方化或区域化、文化趋同与文化异质等悖论问题。无论全球化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族群社会及其文化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文化交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开展外交的有效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成为我国加强与世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考察海外孔子学院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旨在揭示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境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阐述海外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方向。文章从敦煌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近年来敦煌非遗保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非遗保护中取得的成就,论证了非遗要融入生活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永葆活力、不断发展,并提出非遗融入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是让非遗融入生活的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凉山彝族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诓鬼的烧肉和新兴的用于宴客的烧烤为个案,探讨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彝族文化忌讳在户外烧肉散发出焦味,因为彝族人相信烧肉的焦味会引来鬼,轻者致人生病,重者会把人的灵魂摄去,使人死亡。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包括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形式。由于彝汉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内地汉区的烧烤文化被引入凉山彝区,形成颇有特色的"彝族烧烤"。这个过程是彝汉文化的同质化过程。从彝族文化角度来看,本来仅在宗教仪式上用于诓鬼的烧肉,其形式通过文化再生产,被重新阐释为"彝族烧烤"用于宴客。这个过程是彝族文化异质化的过程。传统诓鬼的烧肉的象征性与宴客的烧烤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的变化过程所反映的是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所说的"消散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浅淡回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宁夏吴忠市"回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加工补充而成。包括回族文化系世界两大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和合,回族传统文化系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回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回族文化的当务之急之一是弘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电影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信息资源的全球流通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影坛的张艺谋在中国原有的电影格局中撕开了一条裂缝,向西方展示了一个与以往经验不同的中国景象,从而吸引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力,形成了"张艺谋电影"以及"谋女郎"等重要的文化品牌.张艺谋的成功是中国影坛的一个传奇,因此"张艺谋现象"也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他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叙述,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开拓出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电影的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