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张对皮肤组织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扩张后分别维持1周、2周、3周、4周和6周,光镜下观察扩张皮肤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格测量法计算回缩率。结果 A、C两组在不同维持期的组织学表现较接近,表现为表皮层厚度增加,胶原纤维断裂较少。B组在维持2周过程中有大量胶原纤维断裂,且表皮层厚度增加不明显。A、B及C组维持4周时,组织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D组与E组的组织学表现近似。A、B、C及D组在相同扩张维持期,回缩率均高于E组。A、B、C组回缩率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A、C组与B组比较,维持1、2、3和4周,回缩率均下降。A组与C组比较,维持1和2周,回缩率增加。结论采用反复快速扩张方式,能获取与常规扩张相同回缩率及质量的皮肤,并可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扩张方式对皮肤胶原纤维和肌动蛋白的影响,为临床上寻找合适的扩张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随机分组法,将实验兔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埋入不扩张组(D组)、正常对照组(E组).实验组埋植扩张器并进行不同方法的扩张,不同的维持期取材.应用特殊染色法检测皮肤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及其比值;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组早期以I型胶原纤维为主且较粗大,排列较为紊乱,III型胶原纤维相对较少.4 周后, I型胶原纤维排列逐渐规律,Ⅲ胶原纤维相对增加. Ⅰ、Ⅲ型胶原面积比较:相同维持期A、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B 2 组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增长趋势,4 周后趋于稳定.C组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增长趋势,3 周后趋于稳定.I/III型胶原比值比较:A、B 2 组在前3 周时,与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在4 周后差异无显著性;C组在前2 周时差异有显著性,在3 周后差异无显著性.A、B、C 3 组内肌动蛋白阳性率随着维持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维持期A、B、C 3 组间比较:B组>A组>C组,经统计学分析,前3 周时,3 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在4 周时A、C 2 组间差异已无显著性,但在4~6 周时A、 B 2 组间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反复快速扩张可缩短疗程,并能获得高质量的皮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扩张方法.  相似文献   

3.
茶多酚对+Gz过载的颞下颌关节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持续性高正加速度(+Gz)加载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个不同处理条件的实验组,每组12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地面固定5min。C 固定于离心机转臂上,俯卧位,头向轴向,+Gz离心5min。D组体位同C组,+10Gz离心30s,间隔时+1Gz离心60s,连续每天5次,每周4天,共3周,E组实验参数同D组,并于+Gz离心前1h灌胃给予茶多酚(200mg.kg^-1),其余各组给予等量蒸馏水,通过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组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颞下颌关节未见异常;D组颞下颌关节表面凝胶状物质缺失,胶原纤维断裂,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变性;E组颞下颌关节表面凝胶状物质变薄但完整,胶原纤维断裂,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较正常,结论:茶多酚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胶状物质和成纤维细胞来对抗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对颞下颌关节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然骨缝牵张成骨过程中组织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对牵张成骨的缝区组织经过系列处理,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间充质细胞在牵引早期大量增生,并不断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后2种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出具有活跃的合成和分泌功能。1周标本成纤维细胞沿牵引力的长轴方向排列,胞核增大,在其周围包绕着发达并扩张的内质网系统;3周标本大量增生活跃的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核仁增大、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丰富、线粒体增多、富含紧密排列的嵴;5、8周标本中骨细胞形成并发育成熟,骨基质逐渐矿化,清晰可见新形成的胶原纤维、哈氏管,以及骨基质矿化的过程。结论:三维牵张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活跃,缝区形成新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牛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作用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方法: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粗面内质网扩张和增多,发达的线粒体与大量的多聚核糖体形成,胞核增大,核内常染色质增多等。结论:牛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可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DNA、RNA、蛋白质合成旺盛,代谢、增殖活跃。提示这些变化可能与细胞在该因子作用下生物学功能增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放线共生放线杆菌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00mg/L细菌表面相关物质和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CO2孵箱内培养72h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表面相关物质对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主要使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水肿,溶酶体增多,但未见膜性结构有明显破坏现象。结论:此物质可影响细胞的超微结构,但不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7.
对牙周炎病牙根面作单纯手器刮治(A),加用构橼酸(B)。加用构橼酸与Fn(C)处理后,用细胞培养方法观察3种处理方法对成纤维细胞的移行、附着、生长的影响。通过~(51)铬标记成纤维细胞,测定细胞的放射活性,计算细胞附着率。结果显示:1天时A、B、C组分别为49.77%、52.65%、55.69%,4天时为38.09%、47.25%、45.0%,6天时为23.08%、70.96%、58.23%。B、C组3个时相均高于A组,4、6天时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证明,牙周炎病牙根面的生物学处理可使部分牙骨质脱矿和有机基质暴露,改变了生物学活性,对成纤维细胞的移动、附着、增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应力作用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大鼠TMJ滑膜细胞原代培养,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静水压力(0、30、60、90 kPa)作用12 h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大鼠30 kPa压力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60 kPa压力下细胞胞质紧密围绕胞核,呈新月形,线粒体轻度肿胀;90 kPa压力下,核内结构溶解,胞质内空泡形成,有类似包涵体的"凋亡小体"存在,部分核膜结构不完整.结论 滑膜细胞在压力作用下超微结构会发生凋亡样变化,且这种变化程度与压力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 54例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除术并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患者资料,其中33例患者采用前臂皮瓣修复(A组)、2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B组)。应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皮瓣存活率、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41.6±8.9)min,B组为(47.2±10.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皮瓣存活率(93.9%)高于B组(90.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受区功能与外形恢复情况2组基本相似;供区功能恢复B组优于A组,A组永久性功能障碍比率为24.2%,B组仅有暂时性功能障碍且比率为9.5%;A组供区色素沉着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的满意度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 应用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相似。前臂皮瓣成功率高,但需要植皮,且术后供区易形成永久性功能障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隐蔽,可以提供的组织量大,术后供区功能障碍很少,患者满意度高,但是手术难度大于前臂皮瓣,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扩弓方法结合上颌前方牵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上颌前方牵引的可行性和方法,对比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上颌后缩患者,每组10例。A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B组:上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加前方牵引。对治疗前及前方牵引6个月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扩弓并前方牵引6个月后上颌显著前移和逆时针旋转,下颌向后下方旋转,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两组间对比:反复扩弓回缩组前方牵引后上颌前移量(A点3.56mm)显著大于单次扩弓组(A点2.12mm)。结论使用上颌反复扩弓回缩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是可行的,其对前移上颌的效果优于单次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1.
血管束法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末端结扎和不结扎两种血管束法在珊瑚中预构血管化的程度,探索一种先血管后成骨,最终解决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方法。方法:选择新西兰兔的股动脉和股静脉解剖分离形成血管束,方法一是末端切断结扎形成动静脉环,环绕套入珊瑚支架的侧槽中;方法二是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动静脉分别套入珊瑚支架的两侧槽中。外用ePTFE膜包裹隔绝,植入大腿皮下。单纯珊瑚块埋植于皮下作为空白对照。术后2、4、6周行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查,分析珊瑚孔隙中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并作定量分析。结果:珊瑚侧槽、表层和深层间隙内有大量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新生,4周基本充满全层,6周血管化明显。组织学和定量分析显示血管通畅组较末端结扎组和空白对照组血管生成更明显,空白组主要是纤维组织增生。结论:珊瑚植入血管束并被隔绝后可以形成血管化的活体组织,血管化的珊瑚有望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为下一步构建组织工程骨提供早期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植骨材料和超声骨刀联合治疗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骨下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第一磨牙根分又病变骨下袋病例102例,随机分为4组:A组实施翻瓣术,应用超声骨刀,B、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植入羟基磷灰石骨粉和Bio—Oss骨粉,D组实施翻瓣术,植入Bio—Oss骨粉,在基线及术后1、6、12月检测牙周临床指标和根分又区骨密度。结果:四组病例术后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与基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俨〈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在骨密度增加方面较A、B、D组明显,而B、D组又较A组增加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刀联合Bio—OS8骨粉植入治疗根分叉病变能获得更多的牙周再生和牙槽骨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能否增加种植体骨结合率。方法:选取6只Beagle犬,于每只犬每侧胫骨植入3枚种植体,将每只犬的6颗种植体随机编入A、B、C组,A组设为对照组,B、C组术后立即采用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B组持续照射1周,C组持续照射2周。术后4、8、12周每次处死2只动物,取材制作非脱钙骨磨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比较各组新骨形成状况,计算每颗种植体骨结合率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每个检测期A、B、C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均表现为:C组(B组(A组。结论: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能显著增加种植体骨结合率,连续照射2周较1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黄锐  刘鹏  肖茂德  周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4):377-380,384
目的 比较羟磷灰石(HA)、氢氧化钙(CH)、Vitapex诱导犬年轻恒牙根尖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用2只5~6月龄犬的16颗恒切牙,去髓后随机分为4组。A、B、C组为实验组,依次用HA、CH及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D组为对照组,用AH plus糊剂充填。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牙根长度及根尖面积的变化;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根尖组织形态;制作冰冻切片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细胞的成骨活性。结果 1)CBCT结果显示:术后4周,各组牙根均较术前延长(P<0.05),3个实验组的根尖面积较术前缩小(P<0.05);术后8周,各组根尖均显示高密度闭合影像。2)组织切片显示:各组根尖均无炎症反应;术后4周,根尖均未闭合,但有牙骨质及牙周膜伸入根管;术后8周,A组根尖被完整的牙骨质屏障封闭,ALP阳性细胞分布集中,B、C组牙骨质屏障内有间隙,牙周膜伸入其中,ALP阳性细胞散在分布,D组根尖仍有稀疏牙骨质和类牙骨质沉积,并有纤维及血管组织增生,ALP阳性细胞不明显。结论 经去髓后的年轻恒牙在无感染时牙根能继续发育,牙周膜可能是其发育的组织来源;HA诱导根尖形成的速度较快,是一种理想的根尖诱导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牙周炎模型骨代谢的影响。方法:4月龄健康雌性Wistar大鼠68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7只。即A组(健康对照组)、B组(伪手术组)、C组(去势牙周炎组),D组(去势牙周炎加甲状旁腺激素治疗组)。模型建立成功后,A、B、C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组间歇性小剂量腹腔内注射等量甲状旁腺激素,隔日注射一次,用药8周。治疗后处死大鼠并通过CBCT扫描测定上颌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钙(Ca2+)、磷(P3+)、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经CBCT图像测量,D组上颌骨密度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与A、B组上颌骨密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外周血中ALP水平高于A、B、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钙、磷值没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小剂量注射甲状旁腺激素能够增加骨密度并改善外周血中ALP的水平,促进牙槽骨的形成,对绝经期后牙周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萍  陈燕  韦艺  唐继伟  韦惠平 《口腔医学》2012,32(3):151-153
目的 了解临床上常用的4种暂封材料的密合性能,以及在牙髓病、根尖周病治疗中用于暂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暂封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Caviton暂封组、B组:Ceivitron暂封组、C组: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ZOE)暂封组、D组:牙胶条暂封组;实验研究选取122颗完整前磨牙,常规根管治疗后分别按实验分组暂封,用2%亚甲基蓝染料进行渗透试验,观察染料渗透深度并进行分析;临床观察选择101例患者牙髓炎、根尖周炎患牙218 颗,按实验分组分别应用不同暂封材料封药,复诊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离体牙实验中1、2周A组及B组较C组及D组好(P<0.05),D组效果最差(P<0.05);在暂封4周后,B组暂封效果好于A组(P<0.05),均好于C组及D组(P<0.05);在临床实验中,A组及B组优于C组(P<0.05),C组优于D组(P<0.05),D组暂封效果与洞型相关。结论 Ceivitron暂封膏及Caviton暂封膏是较为理想的临床暂封材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皮瓣抗菌力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SD大鼠,制作背部6 cm×4 cm任意皮瓣的动物模型。术中VEGF组局部注射VEGF 1.0μg/瓣,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即刻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术后第3天实验组bF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术后第4天中段和远段皮瓣SDH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升高;细胞内杀菌率较对照组高,术后第11天皮瓣存活面积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时相内肉眼及光镜观察,实验组皮瓣各段的病理改变较轻,真皮层发现较多毛细血管,炎细胞浸润较少。电镜观察见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好。术后第11天实验组IL-1β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皮瓣在100低倍镜视野计算血管密度实验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VEGF能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血管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任意皮瓣成活、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生长发育期大鼠的间歇性双侧完全鼻阻塞的动物模型.方法 30只3周龄SD大鼠,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侧鼻阻塞组,C组:双侧鼻阻塞组(张口呼吸组),每组各10只.用特制的阻塞器阻塞大鼠鼻腔,阻塞的时间为8:00am至4:00pm,4周后处死30只大鼠.结果 A组、B组大鼠以鼻呼吸为主;C组表现为张口呼吸.A、B、C三组的呼吸频率分别为(96.8±5.91)次/min、(92.8±2.98)次/min和(48.6±4.38)次/min,C组的呼吸频率较A组与B组明显减慢(P<0.001).建模4周时,A、B、C三组的体重分别为(276.60±20.17)g、(236.80±19.46)g和(127.33±24.8)g,C组的体重较A组和B组明显的降低(P<0.001).结论 本研究通过间歇性的双侧完全阻塞大鼠的外鼻初步建立了一个存活率高、重复性较好与人类张口呼吸较相似的大鼠的间歇性张口呼吸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牙周炎经不同口腔干预处理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大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C组:牙周炎模型组;牙周炎模型建立后,根据口腔干预措施的不同C组再随机2次分为4组,C1自然进程组、C2基础治疗组、C3服药组和C4拔牙组。各组接受相应口腔干预措施。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干预前、中、后时段,血清hsCRP水平。处死动物后,光镜观察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自然状态无干预的各组在所有取样时间点,与A组相比,B组及C1组的hsCR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B组的hsCRP含量最高,且含量与C1组之间差异在第3次取样时间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口腔干预后,与C1组比,各干预组的hsCR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4组的第2、3次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C1组(P0.01),C2组在第2次取样时较C1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血管壁病理切片发现,除A组和C2组未见泡沫细胞形成外,其余各组均可见大量泡沫细胞的形成和聚集,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结论无高血脂存在的SD大鼠,单纯牙周炎任其自然发展或炎症期直接拔牙都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牙周基础治疗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