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2例,行头颅DWI检查后,记录其DWI影像学分型;年龄、高血压等临床资料;糖尿病、血脂等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TOAST分型,对DWI表现与TOAST、传统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占比最高(49.04%),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39.49%)、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6.16%)、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5.20%)、其他原因型(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OC)(0.11%)。DWI影像学特点与TOAST分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χ~2=397.785,P=0.000)。皮质-皮质下梗死、单侧前循环梗死、大的穿通支梗死、前-后循环梗死多与LAA型有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小的穿通支梗死多与SAO型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梗死、双侧前循环梗死及后循环梗死与TOAST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942例急性脑梗死DWI分型中,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房颤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434例单发病灶的平均直径为(20.75±19.81)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8例多发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33.39±26.92)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平均最小直径为(5.20±3.27)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 DWI影像学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OAST分型有关,年龄、NIHSS评分、冠心病、房颤等传统危险因素对DWI影像学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行DWI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传统危险因素,可以指导临床选择较优治疗方案,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脉溶栓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90天神经功能恢复评分(mRS)、治疗期间颅内出血转化、临床死亡率等,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支架取栓组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mRS 0~2分)支架取栓治疗组(54.28%)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24.33%)(P<0.05),支架取栓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5.7%)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6.67%)(P<0.05);两组间的总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各亚型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效果较静脉溶栓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阿替辅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静脉溶栓桥接取栓,n=23)、对照1组(同期直接取栓,n=12)和对照2组(同期静脉溶栓未取栓,n=38),评价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低(P0.05),Barthel评分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高(P0.05),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后1周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替辅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过4.5 h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1例和取栓组58例。溶栓组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接受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于90 d进行随访。结果: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4.8%v.s.78.0%,67.2%v.s.41.5%,均P0.05);取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取栓组的NIHSS评分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高于溶栓组的87.8%(P0.05);取栓组的基本治愈率高于溶栓组(50.0%v.s.31.7%,P0.05);溶栓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取栓组(P0.05);90 d随访,取栓组恢复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早期检查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治疗后24 h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T1WI、T2WI、DWI、MRA)。术后3个月,将患者依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得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 2分),比较两组一般资料、DWI、MRA检查结果,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二者及其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效能。结果:5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预后不良组12例,预后良好组38例,术后3个月时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4.00%(12/50);预后不良组平均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改良脑梗死溶栓量表(m-TICI)分级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MRI)成像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指导作用.方法:我院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62例,其中溶栓前功能头颅MRI检查(32例,MRI组)、CT检查(30例,CT组),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30例为对照组,于24 h内、7天、30天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各时点溶栓组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组的出血率明显低于CT组(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MRI检查使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A组行介入溶栓术,B组行动脉取栓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且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B组的71.4%(P0.05);动脉栓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低于B组的92.3%(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及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中,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各具优势,但介入溶栓术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李涛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4):536-538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溶栓组(行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与取栓组(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出血率、血管再通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1周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溶栓组术后1周NIHSS评分显著高于取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溶栓组出血发生率为16.7%(5/30),高于取栓组的6.7%(2/3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56,P=0.228>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0.0%(21/30),低于取栓组的90.0%(27/3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5,P=0.053>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血清IL-6、TNF-a、hs-CRP水平高于术前,术后d_(14)低于术前,术后d_(7)、d_(14)血清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_(7)、d_(14)血清IL-6、TNF-a.hs-CRP、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出血发生率小,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ance angiography,MRA)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头颅CT、常规MRI的基础上行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卒中分型,选择治疗方案。结果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DWI可显示常规MR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MRA则能快速发现血管闭塞的部位或狭窄程度。结论DWI与MRA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为脑卒中的分型、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CIS患者461例,分别进行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韩国改良TOAST(M-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CIS的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M-TOAST分型相关(rs=-1.87,P=0.000)。其中21例大穿通支梗死(x2=6.189,P=0.013)、6例小穿通支梗死(x2=102.869,P=0.000)、33例幕下单发梗死(x2=4.420,P=0.036)、21例前循环散发梗死(x2=11.376,P=0.001)、13例后循环散发梗死(x2=7.937,P=0.005)、29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10.725,P=0.001)、21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67.984,P=0.005)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11例皮质-皮质下单发梗死(x2=27.285,P=0.000)、6例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5.292,P=0.021)、9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4.478,P=0.034)、5例双侧前-后循环多发梗死(x2=7.979,P=0.005)与心源性栓塞有关,120例小的穿通支梗死(x2=268.027,P=0.000)与小血管病变有关。结论:急性CIS发病初期可能可以通过病灶的DWI病灶分型推测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内住院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939例,根据患者的DWI及MRA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判断TOAST分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病灶表现与病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939例患者中单发梗死组和多发梗死组患者例数分别为437例和502例,与单发梗死组相比,多发梗死组患者平均年龄稍大且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房颤的比例更多。患者TOAST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LAA 49.6%、SVO 38.9%、CE 6.3%、SUE 5.2%,未有患者判定为SO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WI表现形态与TOAST分型关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398.470,P=0.000):其中75例大穿通支梗死(χ~2=47.199,P=0.000)、175例单侧前循环梗死(χ~2=39.772,P=0.000)和91例前-后循环梗死(χ~2=23.967,P=0.000)主要与LAA型有关;239例小穿通支梗死主要与SVO型有关(χ~2=332.102,P=0.00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WI表现与TOAST病因分型有关,可帮助临床判断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影像学检查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TOAST分型之间有无相关性。  方法  结合影像学表现,将73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亚型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33例,小动脉闭塞型374例,心源性栓塞9例,其他病因型11例,不明原因型9例,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分别测定Hcy水平与TOAST分型亚型的相关性。  结果  心源性栓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3个亚组样本太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组Hcy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组(13.65±9.65 μmol/L vs 11.27±5.5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整体患者中Hcy水平与TOAST分型不具有相关性。从性别来看,男性脑梗死患者中,更高的血浆Hcy水平更可能通过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 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脑动脉内局部注射天普洛欣 (洛欣 ) ,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 % ,对照组有效率为 8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洛欣副作用少 ,无出血倾向。结论 :洛欣选择性脑动脉内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加强溶栓前、后护理是确保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HVS)出现部位脑实质血流灌注状态,评估HVS变化对近期预后影响。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且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67例,根据有无HVS分为HVS阴性组和阳性组。采用3D-PASL扫描方法获得"HVS-DWI"不匹配区域或梗塞灶周围CBF值,分析HVS与NIHSS评分、梗塞面积、rCBF关系。观察13例HVS阳性患者复查时HVS和病情变化关系。结果:HVS阳性组NIHSS评分、梗塞面积均大于阴性组(P<0.05)。"HVS-DWI"不匹配区域rCBF多为减低状态(P=0.012<0.05)。复查患者中,5例HVS范围无明显变化,患者新发梗塞灶,病情进展。结论:急性脑梗塞时,HVS的出现提示梗塞面积大、神经功能障碍重,"HVS-DWI"不匹配区域脑实质血流灌注不足,HVS持续存在需警惕新发梗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高分辨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以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分析斑块的形态学特征,探索MCA斑块与卒中相关的高危HR-MRI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5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症状性MCA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利用3.0 T MR仪行头颅3D TOFMRA、双侧MCA的HR-MRI和全脑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HR-MRI包括T_2WI、T_1WI、STIR和对比增强T_1WI。将患者分为陈旧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急性脑梗死组。对hr MRI的定性分析是以同序列眼外肌信号为参考将斑块分为等、高、低及混杂信号四种类型;定量测量最小管径和斑块厚度,计算斑块负荷、管腔重塑率和斑块强化率。结果有14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53.6±10.1)岁,男96例(68.09%),其中陈旧性脑梗死组15例(10.64%),TIA组86例(60.99%),急性脑梗死组40例(28.37%)。根据HR-MRI,T_1WI、T_2WI和STIR序列中急性脑梗死组的混杂信号斑块的数量和比例均明显多于TIA组和陈旧性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P=0.0006)。定量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最小管径明显小于TIA组和陈旧性脑梗死组(P0.0001);陈旧性和急性脑梗死组的斑块厚度显著大于TIA组(P=0.0003);急性脑梗死组的斑块负荷和管腔重塑率最大(P=0.0021;P=0.0846),且急性脑梗死组的斑块强化率的平均值也大于其他两组(P=0.0413)。结论利用HR-MRI管壁成像技术可实现对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信号进行无创性评估。急慢性脑卒中相关的MCA斑块在多序列HR-MRI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两种不同的管腔形态特征及对应脑梗死类型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诊断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行HR-MRI及头颅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管腔形态特征及头颅DWI上脑梗死类型。依照HR-MRI上闭塞管腔的形态学特征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DWI上脑梗死类型分为单发脑梗死、多发脑梗死、无脑梗死灶。结果 44例患者纳入分析,斑块形成组30例,非斑块形成组14例。斑块形成组闭塞位置位于近端16例,远端14例,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为近端13例,远端1例,两组闭塞部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5,χ~2=4.99),非斑块形成组闭塞部位多为M1段近端。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单发性脑梗死分别为11例和5例,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和2例,无梗死灶分别为4例和7例,两组脑梗死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χ~2=8.29),斑块形成组脑梗死类型多为多发性脑梗死,而非斑块组多为单个脑梗死或无梗死灶。结论高分辨MRI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管腔管壁形态特征评价具有重要价值,闭塞管腔内是否有斑块与主干周围有无侧支形成可能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不同脑梗死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为单侧CMCAO的患者43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软脑膜侧支(LMA)分级并将患者分为LMA良好组(26例,3~4级)和LMA不良组(17例,0~2级)。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测并记录健侧(c)及患侧(i)MCA平均流速(MV),计算健侧与患侧MCA的MV比值(MVcMCA/MViMCA)。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并将43例患者分为无梗死、小体积、中体积及大体积梗死组。分别比较LMA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MCA流速及脑梗死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CA流速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结果2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LMA良好组卒中比例显著低于LMA不良组[15(57.7%)vs 16(94.1%)],且无症状患者比例显著高于LMA不良组[5(19.2%)vs 0(0)]。LMA良好组的MViMCA显著高于LMA不良组[(40.15±12.32)vs(20.82±6.73)],MVcMCA/MViMCA低于LMA不良组[1.38(1.12,1.65) vs 2.60(2.12,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0、Z=-4.434,P均<0.001)。LMA良好组无梗死及小体积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MA不良组中体积及大体积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MA良好组与不良组脑梗死体积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18,P<0.001)。脑梗死体积与MViMCA呈中度负相关(r=-0.574,P<0.001),与MVcMCA/MViMCA呈中度正相关(r=0.615,P<0.001);LMA不良组脑梗死体积与MViMCA呈中度负相关(r=-0.621,P=0.008),与MVcMCA/MViMCA呈高度正相关(r=0.721,P=0.001)。 结论MCA区域流速与脑梗死体积明显相关,可以通过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直接评估LMA逆向血流代偿以及MCA区域血流代偿情况,间接反映患者脑梗死病灶体积大小,从而为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患者随访提供可靠、实时、动态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中患者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为(7.2±2.2)分,与对照组(14.4±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患者满意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满意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