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杂种马褂木插穗扦插生根过程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解剖学的角度观察了杂种马褂木插穗不定根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杂种马褂木1 ̄2年生插穗茎内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生根原基源于初生射线与维管形居交汇处细胞的分裂分化。(2)愈伤组织内有些细胞分化为具螺纹加厚的厚壁细胞,在愈伤组织内未发现根原基。  相似文献   

2.
珙桐茎的解剖构造及愈伤组织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珙桐茎的解剖构造及扦插过程中愈伤组织的形成进行细胞组织学研究,结果证明:珙桐扦插生根困难与其插穗中韧皮部存在一圈环状连续排列的厚壁纤维细胞及插穗茎内无先生根原基有关;愈伤组织起源于维管形成层和韧皮组织并具可分化形成根原基原始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青楷槭2 a生插条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不定根形成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青楷槭茎的结构由表皮、皮层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不定根生成方式属于诱导型,维管形成层和皮层的愈伤组织形成根原基;插条基部皮层的愈伤组织数量多,分布均匀,可形成不定根;切口部位愈伤组织不分化形成不定根.  相似文献   

4.
以朝鲜崖柏(Thuja koraiensis Nakai)2 a生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通过3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激素种类、质量浓度、处理时间、扦插基质种类对朝鲜崖柏扦插生根的影响;从植物解剖学角度研究朝鲜崖柏茎结构及扦插繁殖过程中不定根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朝鲜崖柏插穗生根最佳扦插基质为珍珠岩,最优处理条件为200 mg/L NAA处理1 h;朝鲜崖柏插穗不定根发生于髓部,插穗切口处形成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不形成不定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组织学、解剖学方面探讨水稻花粉愈伤组织形态发生的理论依据. 水稻花粉愈伤组织无固定结构,其动态变化随发育时期而异.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可分为四个发育期:细胞分裂期、组织分化期、器官形成期及衰退老化期。各期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细胞分裂期以细胞分裂增殖为主,愈伤组织幼嫩、形小;组织分化期以组织分化为主,出现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形成期以出现器官原基为主要标志;衰退老化期以老化细胞为主。从组织学观点分析,直接影响花粉愈伤组织形态建成的是分生组织.水稻花粉愈伤组织的分生组织有三类:表层分生组织、内层分生组织及散生分生组织.芽起源于表层分生组织,根起源于散生分生组织. 根据分生组织在愈伤组织内的分布情况,可将水稻花粉愈伤组织分为六种类型。只有同时具备表层分生组织及散生分生组织的愈伤组织,才是分化根、芽的最适结构,内层分生组织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当外周薄壁细胞脱落后,亦有分化芽原基的可能.若只具表层分生组织则只可能分化芽,不能分化根;若只具散生分生组织则只能分化根,不能分化芽。  相似文献   

6.
银桦茎的解剖结构与插穗愈伤组织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用ABT-1号、HL-43生根剂处理银桦枝条,进行扦插生根试验,对茎进行解剖构造和愈伤组织形成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银桦茎具有典型的双子叶植物茎的构造,插穗中无先生根原基,韧皮部细胞及皮层薄壁细胞均能向外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豫楸1号"楸树良种幼茎扦插苗进行营养器官解剖构造及插穗愈伤组织和不定根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豫楸1号"根由表皮、皮层和中柱3部分组成;叶是典型的异面叶;茎出生构造中的维管束鞘由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相间环状排列.愈伤组织起源于髓射线正对着的束间形成层和皮层薄壁细胞,进一步分裂分化成根原始体、根源基和不定根.  相似文献   

8.
美国薄荷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美国薄荷进行嫩枝扦插繁殖系统研究,分析其多因素优化繁殖条件及生根机理,为寒旱地区城市森林地被植物的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借鉴。【方法】通过嫩枝扦插正交试验,确定美国薄荷最优繁殖条件组合; 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揭示插穗生成不定根的组织学起源、生根类型及其营养物质代谢基本规律、植物酶保护系统对有害物质动态消长变化的响应机制等。【结果】美国薄荷嫩枝扦插优化繁殖条件最优水平组合为A2B1C2D3(即基质为V蛭石:V草炭土=7:3,插穗采枝条顶部,长度为10 cm, ABT生根粉含量为1 000 mg/kg),其根系成团率为100%,成团时间为23d; 不同插穗部位对根系成团率的影响最大; 根原基类型属于诱生根原基,生根方式为混合型生根,但愈伤组织的形成与不定根的产生彼此独立;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酶、SOD酶同MDA含量动态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嫩枝扦插适用于美国薄荷的繁殖; 植物扦插生根的难易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潜伏根原始体,而决定于植物本身的生物学遗传特性和扦插关键技术正确运用等综合因素; 可溶性蛋白质及植物酶保护系统在逆境胁迫下对有害物质动态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根原基和愈伤组织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月季插穗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调控机理,利用Illumina平台测序技术对切花月季品种‘卡罗拉’插穗的3个发育阶段(不定根未启动期、愈伤组织形成期和不定根伸长期)插穗基部1 cm皮层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月季插穗不定根发生的3个阶段中,在不定根未启动期与愈伤组织形成期之间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5 033个,其中2 313个基因上调,2 720个基因下调;在愈伤组织形成期与不定根伸长期之间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 865个,其中1 332个基因上调,533个基因下调;GO功能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3大功能;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等代谢通路;将月季插穗生根过程中差异性最为显著的8个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石刁柏愈伤组织类型与形态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刁柏愈伤组织形成和发育可分为5个时期:细胞启动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分化期,形态发生期和衰退老化期,根据愈伤组织中分生细胞的分布状况可将愈伤组织分为6种类型,每类愈伤组织均有不同的形态发生能力,第2类愈伤组织芽分化频率较高,第4类愈伤组织根分化频率较高,第6类愈伤组织胚状体分化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激素对楸子插穗内源激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外源激素对楸子(Malus prunifolia)插穗中可溶性蛋白组成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利用SDS PAGE电泳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研究了楸子插穗切口处的可溶性蛋白质变化和激素变化与生根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子质量为83、72、65、52、43、39、31、28、26、22 ku的可溶性蛋白质等与生根有关。其中,分子质量为65、39、26、22 ku的蛋白是调控蛋白,当根原基分化时存在,不定根形成后即消失;分子质量为52、43、31、28 ku的蛋白是伴随不定根产生而新形成的蛋白,52 ku的蛋白是一种阻碍细胞分化的蛋白,对生根不利,其余蛋白可促进楸子插穗的生根。内源激素ZR在不定根产生过程中始终维持较高水平,而空白对照中这种趋势不明显。IAA不起主要作用,只起协同作用。GA在根原基分化时期起重要作用并与28 ku蛋白质合成有关。经过处理的插穗中ABA的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说明不同外源激素的处理影响楸子插穗内部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而通过调控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蛋白质的种类、数量以及出现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楸树嫩枝扦插生根发育及根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楸树大多自花不育,苗木主要通过营养繁殖获得,而高质量楸树苗木缺乏,扦插育苗存在繁殖系数低、质量参差不一等问题,影响了楸树的大面积推广利用。笔者探索不同处理方式下楸树嫩枝生根及不定根形成特点,初步筛选合适的楸树嫩枝生根方法,为揭示楸树嫩枝扦插生根机理并解决楸树扦插困难提供参考。【方法】以楸树品种‘861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生根剂类型、枝条部位)完全随机试验,观察插穗在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生根阶段划分;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生根阶段的插穗进行解剖结构分析;利用根系扫描仪测定根系的相关指标,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楸树最优生根处理,明确楸树生根类型及时间。【结果】楸树扦插生根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扦插3~7 d为愈伤组织的形成阶段;扦插7~18 d为不定根的诱导阶段;扦插18~20 d为不定根的发生阶段;扦插20 d以后为不定根的伸长阶段。不同生根剂及枝条不同部位的插穗对嫩枝扦插生根存在明显影响。穗条在不同部位间,枝条上部的插穗最易生根,但易腐烂;枝条中部制成的插穗生根效果最佳。不同激素处理中,GGR-6处理的插穗最易生根,生根效果最佳。在不同激素处理下枝条不同部位的生根率表现为:1 000 mg/kg GGR-6处理的中部插穗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约92%。在形态解剖学观察中,未发现楸树‘8611’种存在潜伏根原基。【结论】楸树嫩枝扦插的生根时间约20 d,为诱导生根类型。采用嫩枝中部制成的插穗,通过1 000 mg/kg GGR-6处理时生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杨树无性系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挖掘法,对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特征及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系主要集中在0~50cm土层中,根系以水平根为主,垂直根基本消失,不定根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基本保持水平。中驻1号、NL351、T26和中驻6号的不定根总长度较大,中驻1号、中驻6号、W07和1107的不定根总数量较多,基部直径在2cm以下的不定根占不定根总数量的60%~80%。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情况来看,树高、冠幅、地上部干重、根重和根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0个杨树无性系的根冠比在0.23~0.45的范围之内;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差异性较大,最大的为T26,最小的为中菏1号;根系生理吸收效率与根冠比、单位地上部所具有的根长呈负相关关系,即根系冗余现象。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3时,可将20个杨树无性系分为3类6个亚类。研究结果可为杨树优良无性系的进一步选育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叶木通扦插生根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1年生三叶木通茎藤进行扦插试验及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三叶木通插条茎节及节间周身都能发生不定根,插条离开母体之前就形成了根原始体,为皮部生根型;从扦插到生根到成苗经历了4个时期:根原基活动期、根系形成期、黄苗期及成苗期,各时期经历的时间分别为7~9d、20~23d、21~24d、9~11d.三叶木通带芽插条扦插的成苗率比带节插条扦插的成苗率显著地提高、比不带节插条扦插的成苗率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甘蓝下胚轴不同切段内源IAA水平与不定根发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蓝下胚轴不同切段的不定根发生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切段1到切段5都不需要任何激素的诱导,能“自发生根”,且不定根发生能力逐步增强。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不同切段的内源IAA含量,进一步又对不同切段的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相对活性以及不定根发生的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源IAA水平和不定根发生能力不呈正相关,下胚轴不同切段的根原基原始细胞可能处在不定根发端早期的不同时期。作者认为,在甘蓝下胚轴不同切段”自发生根系统“中,内源IAA水平和不定根发生能力不呈正相关,可能是由于该切段的根原基原始细胞已越过了它们分化不定根所需的IAA峰。  相似文献   

16.
试验对红叶石楠组培苗根诱导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IBA和NAA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15 d先迅速下降,然后急剧上升,在根开始伸长时,活性又开始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15 d内逐步上升,在根开始伸长时,活性也开始下降.而在不使用任何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则不生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15 d内逐步上升,15 d后开始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根诱导过程中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还发现,在生根过程中,处理与对照相比,各酶的活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明红叶石楠组培苗的不定根发生和发育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GL和ABT生根液对几种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插条繁殖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简单快速及保持优良品种与个体特性等特点.在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和花卉生产等领域广泛使用[1],但大多数木本植物生根能力极弱,自然扦插根生长缓慢,成活率不高.为了解决难生根木本植物的生根问题,人们不断地寻找合适的生根剂.GL生根剂是华南师大兰花中心研制而成,多年实验证明,一定浓度的GL生根剂对多种植物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2],而ABT生根粉为一种广谱高效生根促进剂[3],它能促进不定根的形成,呈爆炸性生根,在各地农业生产上得到应用.本实验用同一浓度的GL和ABT在同样条件下处理几种植物插条,旨在比较GL和ABT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为有效地指导生产及其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AA,IBA,NAA和2,4—D对槐树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AA和IBA诱导槐树试管苗形成的不定根细而长,直接来源于茎,根系发达.NAA诱导试管苗基部先形成愈伤组织,然后由愈伤组织上产生不定根,其根短而粗.NAA诱导的生根率最高,但其根生长缓慢,表面常愈伤组织化.2,4-D促进苗基部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对生根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