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异位可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出现原因和治疗效果,探讨异位可控去带盲升结肠并发症出现及其防治的规律。方法回顾2002~2009年34例行异位可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病例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002~2009年有34例因膀胱肿瘤行膀胱切除的患者做了异位可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其中阑尾输出道27例,回肠输出道7例。随访时间为1~7年。并发症可归纳为尿路感染、吻合口并发症和肠道并发症三类。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1.03%,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53.85%,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为5.13%。相对于其他二类并发症,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P〈0.01)。结论异位可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并发症主要是吻合口并发症。获得较好手术效果,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关键是合理选择吻合方式、术中准确精细的操作和在术后的管理过程中保护吻合口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上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翼  游杰  唐培  李新民 《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709-711
目的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了解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盲升结肠储尿囊、阑尾或回肠输出道可控膀胱术后上尿路感染的发病因素。方法通过对医院1995~1998年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盲升结肠储尿囊可控膀胱术患者的问卷式随访,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尿流改道后上尿路感染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门坎值F=3.84,引入变量,回归方程0.632+0.405X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脐造口缩窄末段回肠式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应用缩窄末段回肠做可控输出道,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的代膀胱重建术。结果12例均获随访。患者控尿好,无尿失禁或插管困难。术后半年贮尿囊容量达250~350ml,1年后达500~650ml。定期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病人自我感觉良好。结论缩窄末段回肠式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于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4.
39例可控性膀胱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全切除术是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主要手段。在行膀胱全切除术的同时需要用盲升结肠去带重建贮尿囊。盲升结肠去带可控性膀胱术分为两种术式,一种是腹壁造口可控性膀胱术,另一种是原位可控性膀胱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取代了传统采用回肠或直肠代膀胱术永久佩带尿袋所带来的麻烦,使尿流改道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对39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膀胱术治疗,术后贮尿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28例,1~5年,除2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去带盲升结肠代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肿瘤晚期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 ,应用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方法繁多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去管重建贮尿囊 ,通过运用多种类型肠道实施可控性膀胱术。近几年 ,去带盲升结肠代膀胱术以其操作步骤简化、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术后新膀胱又可达到高容、低压、可控的效果 ,为临床所认可。但治疗病例相对较少 ,对行此类手术患者的护理 ,特别是术前肠道的准备 ,术后尿囊冲洗的要点、预防术后并发症、患者自我护理等一系列护理问题的研究正在进行着 ,现将此类手术主要护理综述如下。1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1 1 原理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  相似文献   

6.
自 2 0 0 0年 8月我们对 2例多发性膀胱癌患者实施全膀胱切除后 ,采用去除结肠带的方法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随访 5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可控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例患者均为男性 ,1例68岁 ,1例 73岁 ,因反复血尿入院 ,入院行膀胱镜检查为多发性膀胱癌 ,病理活检为移行上皮癌Ⅱ级 ,经彩色B超、CT确诊。1 2 手术方式 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 ,切除包括膀胱、前列腺在内的部分尿道 ,游离并截取 15cm左右的盲升结肠 ,在距回盲瓣约 8~ 10cm处切断回肠 ,远端的回肠与横结肠端端吻合恢复肠的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肿瘤学等指标,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最佳术式。方法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15例和Studer原位膀胱术12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4和10例,女性分别为1和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4.47±11.31)和(69.33±10.46)岁,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4.79±1.82)和(2.63±1.00)cm。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22.00±131.97)和(370.00±104.1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3.33±377.43)和(575.00 ±491.52)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14.26±357.03)和(320.00±413.12)ml,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9.40±4.48)和(23.92±11.25)d。随访3~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13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Studer原位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输尿管套叠,输尿管镜下将其顺利还纳。Studer原位膀胱术后3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分别为83.33%和75.00%;术后6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均为100%。术后病理类型,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0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4例和腺癌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6例和腺癌4例。术后病理分期,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pT2aN0M05例,pT2bN0M09例,pT2bN00例,pT3aN0M0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pT2aN0M02例,pT2bN0M07例,pT2bN2M01例,pT3aN0M02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Studer原位膀胱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具有相似的手术和肿瘤学等方面的结果,但Studer原位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8.
背景:原位尿流改道在膀胱癌根治术后具有良好的控尿能力,但针对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回肠重建新膀胱和原位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后疗效及随访方面的研究很少。目的:比较女性膀胱癌患者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6 至 2008 年行膀胱癌术后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回肠组,n=29)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乙状结肠组,n=23)的女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修复中及修复后的一般情况、尿动力学结果、控尿能力和修复后储尿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时间回肠组 57 个月,乙状结肠组 55 个月。两种修复方式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接近,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治疗后下床时间、新膀胱容量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回肠组治疗后早期及晚期储尿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乙状结肠组。回肠组治疗后储尿囊再发肿瘤 2 例,乙状结肠组未见发生,说明两种重建方式应用于女性膀胱癌患者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去带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的男性患施行该术式,即膀胱全切后,取末段回肠10cm、盲升结肠15cm作代膀胱,将回肠近端与升结肠远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于回肠末段近回盲部5cm长回肠纵向折叠形成抗返流肠段,左右输尿管与纵向折叠的回肠段上端行端侧吻合,盲升结肠全去带形成贮尿囊,于盲肠最低点切一小口与尿道吻合。并对术后患的尿液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 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mo,肿瘤尿道复发1例。结论 回盲升结肠新膀胱术尿液可控性好、操作简单省时、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0例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间进行了系列改良探索,包括保留子宫、卵巢及附件的膀胱全切;保留完整尿道、阴道及自主神经的膀胱全切;腹膜外顺行切除膀胱;手助拔针邻边全层连续褥式缝合制作"W"回肠新膀胱;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恢复肠道连续性;用自制引导探子引导新膀胱与尿道吻合等。随访观察肿瘤控制、并发症及排尿控尿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30min,术中平均出血560ml。术后2~4周拔除尿管,患者排尿通畅。1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12个月内恢复昼夜尿控分别为94.4%和88.9%,新膀胱容量平均330ml,蹲式手辅腹压排尿下,最大尿流率平均24.6ml/s,残余尿量0~25ml。无肿瘤复发及种植转移。结论经初步观察,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可尝试保留子宫、卵巢、附件和完整的尿道、阴道;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适于女性患者;所行系列改良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利于控尿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腹膜外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男性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每组各39例,分别采用经腹膜外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及传统膀胱全切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及两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白天、夜间的尿控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尿流动力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白天、夜间的尿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白天的尿控情况均好于夜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5.1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改良逆行膀胱全切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尿控情况,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采用5点穿刺经腹入路,先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继而体外构建回肠新膀胱,最后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实施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例。皆为男性,平均年龄67岁。结果手术时间420~600min,平均480min,术中失血量350~800ml,平均400ml。术后淋巴结及手术切缘均阴性。随访3~24个月,除1例有轻度夜间尿失禁外,其余患者均昼夜控尿良好。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200~350ml,平均270ml。平均最大尿流率12ml/s。1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TURBt )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对 1989年 1月~ 1995年 7月间的 82例初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病例进行长期随访 ,TURBt组 (T组 ) 5 4例 ,膀胱部分切除术组 (P组 ) 2 8例。结果 :T组和P组至第一次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 17.3 8± 7 3 5月和 2 7 5 6± 2 2 2 1月 ,术后1、 2、 3、 5年复发率 ,二组分别为 10 3 %、 2 4 1%、 3 5 2 %、 3 6 4%和 10 7%、 10 7%、 2 8 6%、 3 0 4% ,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10 )。结论 :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相似 ,TURBt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且可反复进行 ,在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时 ,应首选TURB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0月该院1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成功施行了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例因术中膀胱内肿瘤出血增加术野无法显露而中转开放手术。12例在直视下行新膀胱尿道间断吻合,2例在腹腔镜下采用单针连续缝合法行新膀胱尿道吻合。手术平均时间44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90 ml。术后病理提示12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其中1例伴部分鳞状细胞癌,2例为膀胱腺癌。2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出现尿失禁。术后随访6~56个月,3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1例目前发生肿瘤颅内转移。其余10例目前仍无瘤生存,其中1例术后1年出现尿道内口狭窄,经行尿道狭窄内切开术后治愈。10例患者目前控尿功能恢复良好,新膀胱容量约300 ml。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确切、安全、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可作为临床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后新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0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排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排尿日记对提高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8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8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新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的新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应用排尿日记,并根据每阶段的排尿日记调整训练方案;出院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新膀胱功能。结果排控尿指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每次尿量增加,夜尿次数减少,日间控尿率及夜间控尿率均升高(均P0.05);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下降,最大尿流速增快及膀胱逼尿肌压力升高(均P0.05)。结论使用排尿日记有利于提高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8.
Urinary diversion after cystectomy in 15 mal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dvanced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pT-pT3b) was performed by ileal neobladder in different ways: S type n = 5, U type n = 3, J type n = 3 and W type n = 4. The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was nil, 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60%.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y means of regular urodynamic controls after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a median follow up period of 18 months (12-29) the J type and W type seem to be superior with regard to postoperative continence. All patients with W type neobladder are continent. The capacity of the neobladders varies from 200 to 800 ml; the W pouches have the highest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