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风引起的伤亡具有突发性和群发性,造成的总体损失极大,由此引发出我国闽浙一带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将伤害与灾害结合起来研究,更能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对该类事件的研究应纳入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台风引发的伤害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今后在台风灾后系统收集伤害资料的方向,为今后有针对性的抗台风预防工作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台风所致严重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的方法调查台风所致严重伤害发生情况、治疗情况、后果及台风登陆前后风速、雨量等;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台风“云娜”在温岭共造成严重伤害422例,其中死亡50人,伤害发生率39/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伤害发生时间分布与风速变化高度相关.79.69%病例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救治,平均治疗费用7729.1元,其中67.9%接受急诊手术.主要伤害类型为骨折、割刺伤及裂伤和压砸伤.主要受伤原因为房屋例塌.仅有68%的受伤者曾得到过台风预警.“台风来临前未得到预警或虽得到预警但不重视”(OR=6.7,95?:1.9~7.7)和“台风来临时未呆在家中”(OR=3.8,95%C:3.1~14.5)的人发生严重伤害的危险性相对更大.结论 加强预警,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及时撤离危险场所,加强基层医疗急救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严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温岭市"云娜"台风造成伤害的流行特征,探讨伤害原因.方法采用面访和电话调查的方法,对2004年8月12日0:00时至8月14日18:00时,温岭市因台风伤害而入院的392例住院病例进行调查;伤害危险因素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录入access,转入EpiInfo 2002和SPSS 12.0软件分析.结果伤害高峰时间发生在台风登陆前4~5 h;男性高于女性(X2=21.414,P<0.001);年龄与伤害发生之间存在正相关(r=0.929,P<0.01);文化程度与伤害发生之间存在负相关(r=-0.822,P<0.05);台风来临前未得到预警或不重视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6.73倍(OR=6.73,95% CI:3.11~14.53);台风来临时在室外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在室内的3.86倍(OR=3.86,95% CI 1.94~7.66).结论加强台风预警,台风登陆前后不外出.  相似文献   

4.
银川市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3月对银川市5所中小学2574名学生进行伤害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并从中抽取218名伤害儿童,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其进行儿童性格调查,并与对照儿童对比。结果 伤害的发生率为63.5%,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伤(40.7%)、碰伤(21.O%)、刀刺伤(20.9%)、骨头卡喉(19.4%)、烫伤(17.4%)。发生2次以上伤害的占42.96%,男生伤害发生率为66.98%,高于女生伤害发生率(60.03%)。结论 应针对伤害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伤害干预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9年广州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000名在校本科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伤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采用x2检验分析大学生伤害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伤害类型、地点和致伤活动的性别分布.对可能影响大学生伤害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调查之日的前3个月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54%,人次发生率为25.39%,2次以上伤害占总伤害的44.67%.男生伤害发生率(20.83%)高于女生(11.26%),非独生子女(17.43%)高于独生子女(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伤发生率最高,为6.32%.不同性别致伤情况、地点不同.男生前3位致伤情况为扭伤、碰撞/挤压伤和跌倒/坠落伤,不同于女生的扭伤、割伤和跌倒/坠落伤;男生最常见的致伤活动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发生率为17.36% (75/432),女生是在走路时(4.88%,26/53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骑车逆行、进行自行车/滑板等特技活动是大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上网常进行多媒体娱乐、有网络成瘾症状等行为的大学生伤害发生少.结论 大学生伤害形式主要为扭伤,男生、非独生子女及有相关风险行为者伤害的风险较高,应针对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开展相应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在校医学生发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专业一至三年级在校医学生共1861人,问卷调查过去12月内伤害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校医学生过去12月内发生伤害的有283人,伤害发生率为15.21%,其中男生为16.05%,女生为14.6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害以夏秋季节多见,伤害类型以碰撞/跌落伤为主,主要发生的地点是校园的体育运动场所.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伤害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外出勤工俭学、经常上网和居住地.结论 针对医学生发生伤害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杭州市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及其危险因素,以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方法抽取杭州市某小学一至六年级12个班在校生共436名,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过去一年中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436名小学生在过去一年里共发生各类伤害人数241例,发生率为55.3%,男生伤害发生率为61.1%,女生伤害发生率为47.6%。伤害类型以跌摔伤(11.5%)、扭伤(11.2%)、擦伤(9.2%)最为常见。伤害的地点以学校为最高(47.9%)。伤害部位以四肢和头部为主。伤害的发生与性别、家庭教育形式、所玩的游戏类型、回家方式、是否注意自我保护和学校家庭的楼道是否拥挤有密切联系。结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某中学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珠区某中学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过去1年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37份。采用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类树统计分析。结果伤害发生率为38.90%;初三年级伤害发生率(23.97%)低于初一、初二年级(44.90%,47.92%);家中、学校是高发地点;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手指/脚趾。主要伤害类型:跌落/倒伤(33.64%)、扭伤(15.33%)、碰撞/挤压伤(8.4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差、骑车不使用专用车道、被欺侮(被用物体打/烫、被羞辱/取笑、被恐吓/威胁、被赶出家门)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运动前热身和运动采取保护措施能有效控制伤害发生;分类树模型可知,跌扭撞伤在无被羞辱经历、运动时极少甚至从不采取保护措施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中高发。结论中学生伤害发生率高,根据其伤害发生特点,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保护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9.
10.
由王声滂教授和林汉生副教授主编的《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一书,已在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57.8万字,每册定价43元。本书编写的宗旨是:重在实用,贵在评价,每一章在介绍具体方法中侧重于怎么应用和应用时注意什么,不仅方便读者使用,而且说明其实际应用价值和如何评价。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在实践中自我提高,为开展伤害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道路伤害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道路伤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收集沈阳市皇姑区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事故组驾驶员406例,并同期在皇姑区内于随机时间、随机地点调查道路上正常行驶的对照组驾驶员438名。采用统一问卷、面询方法,调查内容包括驾驶员的一般情况,连续驾驶时间,事故/调查前睡眠状况,急、慢性困倦程度(采用Stanford和Epworth困倦量表测量),饮酒,吸烟,驾驶安全态度和行为,车速,车辆状况等。结果:处于慢性困倦状态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非困倦状态驾驶员的1.98倍(OR=1.98,95%CI:1.26—3.12),事故组驾驶员的困倦程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OR=2.38,95%CI:0.89—6.31)。夜班或倒班发生事故的危险是常白班的2.09倍(OR=2.09,95%CI:1.48—2.94),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非酒后驾车的3.59倍(OR=3.59,95%CI:1.13--11.39),无人约束时会违章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危险性是不违章驾驶员的1.73倍(OR=1.73,95%CI:1.22—2.46)。结论:慢性困倦、夜班或倒班、酒后驾车、违章等是道路伤害的危险因素,急性困倦可能是道路伤害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危险因素,我们调查了安徽省某乡“职业”献血员与两所省级医院传染科住院病例中,抗-HCV(+)和/或HCVRNA(+)者共142例,其中病例组76例,对照组66例。结果显示病例组有饮酒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8.75,P<0.003,OR=2.79),饮酒量与慢性丙型肝炎呈相关关系;持续饮酒≤5年,OR=1.74,6-15年OR=3.51;>15年OR=5.10;两组间经血传播与非经血传播比例差异显著(x2=4.859,P<0.05),病例组有经血传播史的比例是对照组的5.10倍,本研究HCV血清学分型、吸烟、饮食习慢等,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本(ICD-10),行人交通伤害是一种运输事故伤害(V01-V99),编码为V01-V09.儿童行人交通伤害定义为15岁及以下的儿童行人发生的交通伤害.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儿童行人交通伤害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67例IRPA医院感染病例、150例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ISPA)医院感染者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一病区,接受相似治疗措施的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其中敏感对照组159例,耐药对照组20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RPA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住院时间长短(OR=1.03,95%CI:1.01~1.04)、亚胺培南(OR=4.65,95%CI:1.35~11.5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3.37,95%CI:1.85~9.43)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OR=1.85,95%CI:1.25~5.34)的使用有关;而ISPA医院感染与三代头孢(OR=2.54,95%CI:1.26~5.23)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OR=1.86,95%CI:1.42~3.26)的使用、住院时间长短(OR=1.05,95%CI:1.03~1.05)有关。结论 为减少IRPA医院感染的发生,在限制使用亚胺培南的同时,应尽可能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0年贵州省成年人群伤害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区)9 280名≥18 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以横断面调查形式获取人口学一般资料和伤害相关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伤害影响因素。结果 伤害发生率为3.5%。其中男性为3.6%,女性为3.4%;城乡伤害发生率均为3.5%;18~岁年龄组伤害发生率为3.9%,45~岁组为2.7%,≥60岁组为3.5%,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49,P=0.019)。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顺位前三位分别为跌落/坠落伤(35.0%)、道路交通伤害(20.0%)和动物伤(19.2%);老年人伤害发生类型构成比顺位前三位依次为跌落/坠落伤(59.3%)、动物伤(22.0%)和锐器伤(10.2%)。其中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男性(1.1%)高于女性(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156,P=0.000);跌倒/坠落发生率城市(1.6%)高于农村(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6,P=0.032);饮酒及酒驾、疲劳驾驶、吸烟及性别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贵州省成年居民存在严重的伤害高危行为,应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估计中国8个省份≥50岁人群跌倒伤害发生率和人群分布情况,分析跌倒伤害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AGE)中国项目第一轮横断面数据,采用两水平(个体层面和社区层面)logistic模型按城乡进行分层分析相关因素与跌倒伤害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推算中国8个省份≥50岁老年人群中,跌倒伤害的发生率为3.2%。多元分析发现在城市地区,增龄、罹患≥3种的慢性病(OR=2.55,95% CI:1.41~4.64)可以增大跌倒伤害的发生危险;在农村地区,罹患抑郁(OR=4.33,95% CI:2.52~7.42)和罹患≥3种慢性病(OR=2.46,95% CI:1.37~4.41)也可以增大跌倒伤害的发生危险。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中国8个省份≥50岁抽样人群跌倒伤害发生率。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增龄和共患多种慢性病会增大跌倒伤害的风险,提示采取措施防止和延缓老年人群慢性病发病可能有助于降低跌倒伤害的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0 625名中小学生伤害调查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伤害与性别、年龄、近视、爱好户外运动、经常骑自行车、喜欢爬高玩耍、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燃放烟花爆竹等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0.88)、近视(OR=1.11)、养猫(OR=1.18)、业余爱好户外运动(OR=1.25)、喜欢爬高玩耍(OR=1.14)、家里药物农药放置不安全(OR=1.11)、经常骑车(OR=1.13)是主要影响因素;跌伤、刀割伤、碰撞伤、动物咬伤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结论学生伤害由多因素作用导致,学生个人行为特征和家庭因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of families with preschool-age children to identify the most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DESIGN: A 1-year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using a health-visitor-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ETTING: East and Midlothian, Scotland. SUBJECTS: Seventy-nine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presenting to an accident and emergency (A&E) department during 1998-1999 with an unintentional home injury and 128 matched controls. RESULTS: Of 264 families, 207 responded (78.4% response rate). The main carers of cases had a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than controls (P<0.01). This factor explained the case carer leaving fulltime education earlier, being less likely to be married and more often in receipt of government benefits. Cases lived in households with larger numbers of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 physical illness,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had a non-medically attended injury in the previous year (P<0.01) but more likely to have had another A&E injury attendance. Case households had lower electrical socket cover utilization (P<0.01) and fewer thought their child had adequate access to safe play areas. The main carers of cases tended to have a more negative life event experience in the preceding 6 months, bu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or mental well-being or social support. Cases seemed to be slightly more deprived members of their community. CONCLUSIONS: The main carer'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socket cover utilization were lower in case families. These risk factors could be used to target families for injury-prevention work. Initiatives to rais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ould lead to reductions in childhood injuries.  相似文献   

19.
许正先  陈维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687-5690
目的:探索早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历记录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50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对213例早产产妇和500例非早产产妇进行比较,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检8次及以上、孕期增重、前置胎盘、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前3个月被动吸烟、已生育2胎及以上、既往避孕药避孕对早产有明显的影响。结论:针对早产的危险因素,应及早采取措施,以改善早产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