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早期妊娠(CSP)的 MRI 表现及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手术和病理证实为CSP 患者的临床资料、MRI 特征及病理表现。结果23例(100%)病理标本显微镜下均可见子宫肌层中的绒毛及蜕膜组织,12例(52.2%)病理标本显微镜下可以见到瘢痕处子宫平滑肌组织不完整。21例子宫下段前壁可见手术切口瘢痕,在 T1 WI 和 T2 WI 均为低信号。12例妊娠囊临近瘢痕处大部分突入宫腔,10例妊娠囊位于子宫下段前壁瘢痕处,1例妊娠囊位于瘢痕周围肌层内。妊娠囊呈类圆形22例,大小约1.8 cm×1.2 cm~6.4 cm×2.7 cm。8例妊娠囊在 T1 WI 上呈均匀低信号、T2 WI 均匀高信号,15例在T2 WI 及 STIR 上呈混杂高信号,9例妊娠囊内见少许稍短 T1出血信号,3例妊娠囊在 DWI 上呈不均匀高信号。18例病灶边界清楚,与瘢痕周围肌层分界清楚,5例与瘢痕处肌层分界不清。5例增强扫描中3例妊娠囊囊壁呈环形强化。结论CSP 的 MRI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 检查能较好地反映 CSP 的病理学特征,对早期 CSP 的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MRI及经阴道超声(TVU)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剖宫产手术后行MRI及TVU检查的结果.结果 MRI显示剖宫产术后子宫单纯瘢痕及瘢痕憩室的敏感性高于TVU(P<0.05);MRI T2 WI序列与TVU对CSD长度、宽度及近似体积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MRI观察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CSP)孕囊与切口憩室的关系,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SP患者MRI资料,对孕囊与切口憩室的关系进行分型,探讨不同类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31例妊娠孕囊均位于子宫前下段切口憩室处,病理标本显微镜下均见绒毛及蜕膜组织(100%);结合术中表现、术后出...  相似文献   

4.
MRI对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5例经临床证实的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病例,对其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临床病理对照,计算准确率.结果 MRI显示5例子宫前下壁局部肌层明显变薄伴相应位置团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子宫基层结合带连续或中断.与临床病理对照,4例MRI诊断正确,1例MRI误诊滋养细胞肿瘤,准确率为80%.结论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于临床及超声检查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在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22例均清楚显示孕囊,孕囊位于子宫前下壁峡部剖宫产瘢痕部位。其中5例孕囊完全植入肌层,子宫前下壁菲薄前凸,呈反“3”字或“C”字型;17例孕囊向子宫肌层浸润同时又向宫腔内生长,子宫前下壁不同程度变薄。孕囊呈圆形或卵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7例,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部分孕囊可呈混杂斑片状高信号,在T1wI上呈混杂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其中14例包膜完整,8例不完整。手术瘢痕表现为子宫肌层连续性中断,局部向内凹陷或变薄,MRI表现为务状长T1、短T2异常信号。11例行超声监测下宫腔镜孕囊切除术,6例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物切除联合子宫修补术;3例经开腹手术妊娠物切除,2例行子宫切除。结论:子宫瘢痕妊娠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摘要】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提高,剖宫产子宫瘢痕相关的并发症也得到重视,瘢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瘢痕的恢复不良密切相关。如何准确、客观地评价瘢痕恢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瘢痕的评价集中于厚度和形态,评价时间主要集中于孕晚期,也有非妊娠状态下进行的评估,主要方法有经腹壁超声、经阴道超声、注入生理盐水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盆腔MRI等,也有研究尝试用MRI评价子宫瘢痕功能,但对于瘢痕的厚度、形态、功能尚未提出统一的标准。本文对剖宫产后子宫瘢痕的影像学评估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剖宫产瘢痕缺损(CSD)的MRI表现及特征,探讨MRI对CS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盆腔MRI平扫的12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评价CSD的特征。结果:121例中,瘢痕缺损10例(8.3%),瘢痕中位数宽度为6.45 mm,中位数深度为4.60 mm,瘢痕肌层厚度为4.29 mm,瘢痕附近总子宫肌层厚度中位数为12.11 mm。CSD的形状为裂隙状(30%,3/10)、三角状(60%,6/10)、凹陷状(10%,1/10)。结论:MRI能准确定义CSD,减少或避免误诊和漏诊,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诊断剖宫产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经MRI诊断为CSP的23例患者的MR图像特征及术后结果。结果 23例CSP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MRI正确诊断20例,准确率86.96%(20/23)。误诊3例(宫颈妊娠1例、滋养细胞疾病1例、不全流产1例)。典型MRI图像表现为孕囊型、混合包块型。结论 MRI是诊断CSP的有效手段,能较好地反映CSP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及MRI对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剖宫产后瘢痕妊娠患者的超声及MRI资料,判断超声及MRI对瘢痕妊娠诊断效能.结果 15例患者超声检查中13例诊断宫旁囊性或囊实性病变,考虑瘢痕妊娠(13/15).其中2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例诊断为宫颈妊娠.15例患者同时行MRI检查,在切口处均发现孕囊,考虑瘢痕妊娠15例(15/15).结论 MRI作为瘢痕妊娠的辅助性检查方法,对诊断该病具有一定特异性,但仍需要结合剖宫产病史及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MRI预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清宫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SP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分析各临床及MRI特征与术中大出血(≥200 ml)、术中转变手术方式及宫腔球囊填塞压迫止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或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 (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S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证实的CS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包括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DWI及DCE-MRI扫描,统计对比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加用DCE-MRI、DWI后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联用磁共振与阴道超声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CS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01月-2019年12月行阴道子宫憩室修补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阴道超声和磁共振检查,对CSD有关参数开展测量.结果 86例患者术前开展超声检查诊断率为96.51%,磁共振检查诊断率为100.00%.超声检...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经阴道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8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阴道超声、MRI诊断,以手术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单独、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经阴道超声:共检出72例瘢痕妊娠,包括孕囊型54例、包块型18例;孕囊型中,胚芽、心管搏动检出率分别为46.2%(37/54)、41.2%(33/54);周围血流情况中,孕囊型环状或半环状血流检出率为51.2%(41/54),包块型局部肌层血流紊乱检出率为6.2%(5/18);MRI共检出79例瘢痕妊娠,包括孕囊型57例、包块型22例;胚芽检出率为51.2%(41/54);平扫见38例(47.5%)孕囊型信号均匀增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见22例(27.5%)包块型包块型病灶均见囊壁明显强化,囊内容物无明显强化;经阴道超声+MRI对瘢痕、胚芽、心管搏动检出率分别为100.0%、55.0%、41.2%,其中瘢痕、胚芽检出率较经阴道超声高,心管搏动诊断检出率较MRI高(P<0.05);以手术病理组织检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和 MRI 在诊断剖宫产术后早期子宫瘢痕妊娠(CSP)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8例拟诊为 CSP 患者的经阴道超声和 MRI 资料,以手术和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两者诊断 CSP 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显示孕囊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差别。结果28例拟诊 CSP 患者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 CSP 22例,经阴道超声和 MRI 分别正确诊断20例和19例,两者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50.0%,82.1%和86.4%,83.3%,85.7%,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32, P =0.72)。22例 CSP 中病理见孕囊20例,经阴道超声和 MRI 分别证实19例和17例,无统计学差异(χ2=1.11,P =0.29);手术和病理证实卵黄囊14例,胚芽9例,原始心管搏动7例,孕囊局部瘢痕浸润10例,经阴道超声和 MRI 分别诊断12例和2例,8例和2例,5例和0例,3例和9例,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13.8,P=0.000;χ2=7.7,P =0.006;χ2=7.2,P =0.007;χ2=7.1,P =0.008);手术和病理证实孕囊内出血16例,宫腔积血17例,经阴道超声和 MRI 分别诊断7例和14例,9例和15例,均有统计学差异(χ2=6.6, P =0.01;χ2=5.0,P =0.026)。结论经阴道超声和 MRI 诊断 CSP 的准确率均较高。经阴道超声显示卵黄囊、胚芽和原始心管搏动优于 MRI;MRI 显示妊娠囊内出血、宫腔积血、孕囊与切口及周围组织关系优于经阴道超声,二者联合对诊治 CSP 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不同分娩方式的效果.方法 抽取妇产科2015年4月-2016年接诊的92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以选择的分娩方式分组:Ⅰ组46例行剖宫产分娩,Ⅱ组46例行阴道分娩,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①Ⅱ组产后出血量(211.17±24.35)mL、住院时间(5.23±1.46)天、住院费用(2 641.29±216.52)元明显少于Ⅰ组(397.93±47.36)mL、(9.04±2.14)天、(5 346.85±487.93)元(P<0.05);②Ⅱ组孕妇产褥率2.17%、产后贫血率2.17%、腹腔粘连率0.00%及新生儿窒息率2.17%明显低于Ⅰ组19.57%、15.22%、13.04%、13.04%(P<0.05).结论 针对具有阴道分娩指征的孕产妇,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可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恢复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剖宫产术后形成子宫切口憩室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8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后随访2个月期间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8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术后随访2个月期间未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未发生组。查阅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纳入可能的影响因素,经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剖宫产术后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的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组产妇剖宫产次数多、子宫后位、围术期胎膜早破、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未发生组患者对比(P<0.05),两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剖宫产次数多、子宫后位、围术期胎膜早破、子宫切口单层缝合是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产妇术后形成瘢痕子宫切口憩室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剖宫产次数多、子宫后位、围术期胎膜早破、子宫切口单层缝合。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了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不同年限子宫瘢痕的组织学与力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1-01到2013-12期间二次剖宫产病例。根据剖宫产术后间隔年限分为两组:短期组,前次剖宫产术日与二次剖宫产术日间隔>1年且≤2年;长期组,间隔>2年且≤5年。排除子宫瘢痕部位肌不连等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观察二次剖宫产前子宫下段厚度、肌肉与血管排列结构、胶原含量与子宫瘢痕组织抗拉强度。结果 短期组与长期组子宫下段瘢痕部位超声检测厚度[(2.9±0.9)mm vs (3.3±0.6) mm],与离体测量厚度[(3.6±1.3)mm vs (4.2±1.2)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瘢痕部位肌肉(抗人β-actin单克隆抗体免疫染色)与胶原排列紊乱;短期组子宫瘢痕组织内胶原含量(39.3±7.1)μg/mg,显著高于长期组(33.3±7.6) μg/mg,P=0.022;但瘢痕组织的抗拉强度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剖宫产术后不同年限子宫瘢痕的组织学与力学特征,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应尽量减少子宫伤口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