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年龄与颅脑损伤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急、危、重症疾病,至今死亡率仍较高。现对我院1995~2003年收治的30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预后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中,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前者采用颅内压探头对其进行监测,后者则未采用,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预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5.0%和30.0%,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0.0%和40.0%,前者死亡率远低于后者,预后良好率远高于后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颅内压检测对于患者预后有着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5.
收集了颅脑损伤560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七组:1~4岁,5~14岁,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采用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检验和x2检验,统计分析各年龄组的预后及与诸多临床因素的关系。再次证实了即使是相同的头部损伤的情况下,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及病残率高于年轻患者,认为年龄对预后的作用是连续的而无阈值,其既是一个持续性危险的因素,又是一个无条件的决定因素,老年患者除死亡率高于年龄轻患者外,而且于伤后72小时~2周更易死亡。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死亡率极高。总结2000~2002年8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叶劲  曾敬初 《广西医学》1991,13(6):400-402
我院自1987年7月至1990年2月经CT检查的重型颅脑损伤共50例,现就其临床和CT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CT扫描对重型脑损伤预后估计的作用。临床资料一、本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2~84岁。受伤后即昏迷者31例,其中醒后再昏迷者13例,死亡12例;继发昏迷3例,死亡1例.就诊时瞳孔不等大20例,死亡10例。脑  相似文献   

8.
黄立军 《北京医学》2007,29(5):296-296
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对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0岁以上格拉斯哥计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268例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性脑干伤、脑挫伤24.2%,颅内血肿75.8%,其中硬膜下、脑内血肿72.8%,硬膜外血肿8.6%。总生存率41.3%。不同的CCS、不同的血肿类型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有无老年性疾病各组间的生存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具有原发脑干伤、脑挫裂伤和硬膜外血肿少,硬膜下、脑内血肿多,易发生多发性血肿和迟发性血肿,死亡率高,合并伤多的特点。CCS、老年性疾病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20(6):493-49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4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4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5例患者恢复良好6例(13.3%),中残6例(13.3%),重残10例(22.2%),植物生存3例(6.7%),死亡20例(44.4%)。结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应强调及时和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以降低其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动静脉氧差(AVDO2)和呼吸指数(RI)的水平,并探究AVDO2和RI水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2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65例为轻中度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5例为重症组。使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AVDO2和RI;通过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AVDO2和RI水平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患者预后不良情况与AVDO2和RI水平的关系;并采用Cox回归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重症组AVDO2、RI水平均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5)。ROC结果显示,AVDO2和RI诊断重症颅脑损伤的AUC分别为0.836、0.750,截断值分别为6.947mm Hg、1.344,此时对应敏感度分别为69.1%、61.8%,特异性分别为84.6%、81.5%。AVDO2高表达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AVDO2低表达组(P<0.05);RI高表达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RI低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VDO2和RI高表达是影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89,95%CI为1.264~4.517;HR=3.069,95%CI为1.725~5.461;P均<0.05)。结论:AVDO2和RI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影响重症颅脑损伤的发生及发展,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AVDO2和RI可作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给予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吸氧不能纠正缺氧时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肺循环负荷,控制肺部感染等治疗.结果:存活7例,死亡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脑外伤并发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积极抢救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霉菌感染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3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霉菌感染的治疗与无霉菌感染对照组的预后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霉菌感染后治疗时间延长,病情恶化发生率及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增加。结论:预防及早期治疗霉菌感染,能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含量及动态变化,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分型、评估伤情和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8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及50名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血清NSE水平进行检测.分别于颅脑损伤后1、3、7、10sd NSE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和观察.结果:观察组颅脑损伤后1 d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动态检测血清NSE水平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虽经积极救治,血清NSE水平均持续高于中型颅脑损伤患者(P〈0.01).结论:检测患者颅脑损伤后血清NSE水平可以直接反映脑细胞损害程度,是一项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特别是动态检测血清NSE水平对判断颅脑损伤后伤情评估、疗效观察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司他丁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7天。分别于入院后1、3、7、14天进行GCS评分、应激性溃疡厦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于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③结果 观察组GCS评分,应激性溃疡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6个月后的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亦明显下降。④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地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可降低其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共收治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到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两组,A组47例:伤后12 h内行气管切开术;B组43例:伤后12 h后行气管切开术。结果:A组治愈25人,中残11人,重残5人,死亡6人,病死率为12.7%;B组治愈16人,中残10人,重残7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23.2%。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胡建成 《安徽医学》2013,34(1):36-3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中按颅脑损伤GCS计分≤5分者26例,5~8分者52例,所有伤者入院时经简单包扎固定后行头胸腹及骨盆CT检查,52例行急诊开颅手术,胸腔闭式引流24例,8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伤口清创术17例。出院时按GOS分级评分:良好36例(46.2%),轻残14例(17.9%),重残7例(9%),植物状态3例(3.8%),死亡18例(23.1%)。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时应及早诊断,避免漏诊,密切监护,多科协作,重视并处理好颅内高压和休克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探讨2种不同剂量纳洛酮的临床疗效,以及用BIS评估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55例成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小剂量纳洛酮组(A组,18例)和大剂量纳洛酮组(B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纳洛酮0.1 mg·kg-1·d-1,B组给予纳洛酮0.4 mg·kg-1·d-1,治疗14 d,3组在此期间持续监测记录BIS值;在治疗1个月末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3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入院治疗第14天时BIS值均较入院第1天显著升高(P<0.01)。B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组(P<0.01)。A组和B组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B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GO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1)。3组患者入院第14天BIS值与GO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3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纳洛酮可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不能降低病死率,BIS对脑损伤程度及预后评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湖南株洲地区近10年来严重颅脑损伤病人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5年12月株洲地区严重颅脑损伤资料完整的病例284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诊断方法、就诊和死亡时间、脑疝形成及其时间、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并提出影响预后指标。结果交通事故伤为主要类型;严重颅脑损伤的高危年龄16~48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81.3%病人通过头颅CT确诊;伤后2h是病人就诊的高峰期,也是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12.89%。结论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和监护措施,提高黄金时间内的急救效应,实施规范化救治,重视影响预后的因素,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