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肱骨远端倒“V”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操作技术,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作者收治10例儿童肘内翻患儿,术前依照x线片测量肘内翻的严重程度,确定需要外翻截骨的角度,在肱骨远端实施倒“V”形截骨,实现所需矫正的角度为内翻角+7°的正常提携角后,采取交叉克氏针固定,屈肘60°位石膏固定,6周后拆石膏并拔除克氏针,开始主动肘关节功能训练。采用临床外观、肘关节伸屈功能,x线片测量提携角的方法评价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年(1—2.5年)。患肢提携角接近正常,肘关节伸屈活动达到术前水平,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矫形丢失、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平均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临床评价和x线评价结果均达到优良的标准。结论肱骨远端倒“V”形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矫形效果好,能有效恢复肱骨与尺骨的解剖轴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与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4例肘内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术治疗儿童肘内翻16例(A组),男童13例,女童3例,左侧9例,右侧7例,年龄(7. 3±2. 1)岁;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治疗儿童肘内翻18例(B组),男童12例,女童6例,左侧7例,右侧11例,年龄(8. 2±1. 9)岁。术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对两组患儿进行了15个月至8年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9个月。对两组患儿术中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比较,肘关节功能按改良的Flynn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与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术比较,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治疗肘内翻手术时间更短[(0. 9±0. 2) h vs.(1. 8±0. 3) h],完全愈合时间更短[(28±4. 5) d vs.(48. 5±3. 9) d],拆内、外固定耗时更短[(31. 4±5. 7) min vs.(1±0. 14) min)],但手术切口更大[(3. 8±1. 1) cm vs.(1. 5±0. 9) cm],术中出血量更多[(25. 4±2. 5) m L vs.(10. 4±1. 5) 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组中有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神经挫伤,1例为针道感染,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组中有4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挫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62,P 0. 05);两组预后优良率分别为93. 75%和94.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7,P 0. 05)。经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术治疗,术前提携角肘内翻(15. 2±2. 4)°,术后提携角外翻(11. 2±1. 5)°。经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前提携角为内翻(16. 3±1. 9)°,术后为提携角外翻(10. 8±1. 7)°。两组手术前后提携角的纠正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肱骨远端截骨Ilizarov矫形术和单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的临床疗效相同;Ilizarov外固定在外观瘢痕、外侧髁异常膨大方面有优势;但单纯截骨克氏针固定矫治术在手术时间、截骨完全愈合时间、取内固定耗时、术后护理等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儿童肘部损伤后肘外翻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积极有效地治疗儿童肘部损伤后发生的肘外翻畸形,对肘外翻发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本组共26例,肘部损伤时年龄2~14岁(平均7.5岁)。儿童肘部损伤为肱骨外髁骨析14例,肱骨外髁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1例,肱骨髁上骨折8例,肱骨内髁骨折1例,桡骨小头脱位2例。肘关节提携角20~45(平均28)。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19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19例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作神经松解前移术,平均随访6.6年,优良率88.2%。5例肘外翻作肪骨髁上截骨术,平均随访9.4年,肘关节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延误诊治、复位固定不良是儿童肘部损伤后发生肘外翻的原因。早期诊断、及时准确复位和确切固定是减少肘外翻发生的重要措施,对有移位的骨折的反复手法复位可加重骨骺损伤。8岁以上严重肘外翻畸形可作肱骨髁上截骨术矫正,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应早期作尺神经松解前移术。  相似文献   

4.
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3例,屈曲型27例,伸直型36例,均为移位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或失去手法复位时机的病例。结果经临床平均1年8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3例发生肘内翻(内翻角均在5°以内),肘关节功能受限10°~20°2例,优良率93.6%。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主动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能预防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内翻发生率低,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外侧或肘后正中切口,清理骨折断端,于直视下复位,用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1根钢丝8字缠绕固定于桡侧两个针尾。结果98例患儿经6个月~3年的随访,骨折一期愈合,肘关节功能正常,无肘内翻、肘外翻的发生。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能有效的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心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的11例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岁1个月至6岁4个月,平均4岁5个月。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0~90d,平均52d。受伤初期按Milch分型,MilchⅠ型4例,MilchⅡ型7例,肘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患儿均切开复位后用1枚空心钉外加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Dhillon评分值和Baumann角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12~34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均在术后6~8周获骨性愈合。术后1年按照Dhillon评分标准,10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弧度平均为90.5°±27.3°,术后1年时平均为129.1°±1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7,P=0.000)。术后1年所有患儿Baumann角均在正常范围(68°~80°),平均74.3°±4.2°。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骨不连、肘内外翻、肱骨小头缺血坏死、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后采用1枚空心钉外加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可达到复位满意、内固定稳定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Baumann角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应用Baumann角(B角)及评价其疗效。方法在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测量并纠正患侧B角,X线片证实与健侧B角之差≤4°。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其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2.5~13.5岁,平均6.8岁,伸直尺偏型57例,伸直桡偏型38例,屈曲型2例。结果97例平均随访时间34.5个月。B角患侧平均为73.7°,健侧平均72.8°;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7.6°,健侧平均9.7°,其中12例发生C角减少5°~10°、其中5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根据Flynn评价均为优87.6%、良12.4%。肘关节伸屈功能平均为-6.5°(伸)138°(屈),优良率为97.9%。克氏针固定时损伤尺神经1例,未出现Volkmann挛缩。结论整复时强调完全纠正尺偏移位及内倾,B角恢复满意后,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固定可靠,能避免肘内翻,可提前功能锻炼时间,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肱骨髁间T型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18例青少年肱骨髁间T型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并克氏针空心钉内固定,术后采用高分子石膏托固定肘关节4~6周,当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端骨痂形成满意后拆除高分子石膏托并拔除克氏针,开始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9例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达到优,7例评分良,优良率为88. 9%。只有1例术后未按时复查及功能锻炼,出现了肘关节疼痛及轻度肘关节僵硬等后遗症,肘关节功能评分55分。术后影像学评估提携角平均18°(范围:10°~27°),未出现肘关节内外翻畸形。患侧与健侧的肘关节肌力无明显差异。术后1例出现克氏针钉道感染,经换药拔针后治愈。1例术前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者,术后观察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肱骨髁T型骨折简单实用、价格低廉且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 2015年6月收治并获随访的36例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患儿资料,其中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石膏固定)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个月.闭合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1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2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行小切口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22.5个月.比较三组患儿术后1年肘关节功能及患侧与健侧提携角差别.结果 所有患儿获得12~60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所有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1年时,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优良率57.1%(4/7),闭合复位内固定组81.8%(9/11),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00%(18/18).三组患儿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与健侧差别分别为(17.4±5.2)°、(5.6±1.8)°、(3.5±0.8)°.三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和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例均因肘内翻行髁上截骨术.三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治疗儿童Delee B型肱骨远端经骺板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与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内固定相比,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患侧后遗肘内翻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10.
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严重肱骨髁上骨折34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肱骨前外侧入路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因闭合复位失败,血管、神经损伤,或属开放性严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34例。其中25例经随访1~3年,除2例肘伸直有20°受阻外,手术效果均满意。此手术入路组织损伤少,肱骨后侧骨膜保持完整,有利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功能的恢复。术后将上肢伸直固定可避免远端骨断片随前臂旋转而移位。上述措施可防止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在"C"型臂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共53例.患儿年龄2~12.6岁(平均为6岁2个月).伸直型51例,屈曲型2例.在臂从或静脉麻醉下和"C"型臂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桡侧交叉穿入2枚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为21个月).患侧肘关节伸直平均为-8°;屈曲平均为135°随访时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外翻畸形、神经损伤.结论 在骨折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能避免损伤尺神经,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再移位,消除了肘内翻形成的因素;无切口,美观,创伤小;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顺行弹性髓内针与逆行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远期并发症,探讨顺行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优势。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儿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35例,为A组,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62例(为B组)GarlandⅡ型和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分别对两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肘关节Mayo评分、ROM测量、提携角测量。结果A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ROM评测均优于B组(P〈0.01,P〈0.05)。A组提携角改变较B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均无肘外翻发生。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较克氏针固定技术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预防肘关节僵硬和肘内翻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分析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随访了7~14岁肱骨内上髁骨折32例。随访时间3~6年。平均4.5年。21例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X线检查发现保守治疗组有5种肱骨内上髁形态的改变:假关节、尺侧沟、双骨骺、过度发育及高或低位内上髁。这些畸形对肘关节的功能影响不大,但14例非骨性愈合中4例有活动后肘部不适,其中2例运动成绩受到影响,3例肘外翻不稳定,2例有尺神经症状,1例Tinel征阳性。手术组无上述并发症。因此,对骨折闭合复位后移位大于5mm、并肘外翻不稳定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临床与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机制,以减少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对2具尸体4个上肢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局部解剖结构以及骨折时骨折远端的受力变化。结果18例中,Ⅱ型、Ⅲ型骨折中尺偏旋转型并发肘内翻比例较高;肱骨远端骨的解剖结构及牵拉前臂屈肌群,骨折远端易发生旋转移位。结论尺偏旋转型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肘内翻;前臂屈肌群肌力牵拉是形成肘内翻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我科收治18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的患儿,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没有合并神经损伤.均采用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外侧经皮3枚克氏针内固定.术后肘关节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屈肘90°,前臂旋前位.术后拍片复查,根据愈合情况,3~4周拔除克氏针.然后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肘屈伸活动良好,无肘内翻发生.按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术中较难判断复位效果.术中肘关节造影可以清楚显示肱骨远端内外侧关节软骨面,有助于判断闭合复位后的位置关系.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防止术后的再移位,有利于减少术后肘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非手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预防小儿防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发生。方法采用手法整复,屈肘90°、前管旋后90°和外展15°~25°位长臂石膏托矫形固定,必要时配合闭式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防骨髁上骨折338例。结果经6个月~16年随访观察,327例外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占96.75%,11例发生不同程度肘内翻畸形,占3.25%,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该方法可预防肘内翻、缺血性肌挛缩和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是治疗小儿伸直尺偏型肱骨踝上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防治,对9例肱骨外髁骨不连或畸形骨愈合的患儿作延迟性手术修复。9例均于术后6周-8周内形成骨愈合,并于术后6个月恢复肘关节绝大部分的运动幅度。结果表明,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少见而难治,重视早期处理能避免其发生,延迟性手术修复能有效地挽救肘关节的功能和外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三人法闭合复位及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5例Ⅲ型或Ⅳ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资料。按骨折分型对患儿进行分组, 将26例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A组,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平均年龄为5.5岁, 受伤侧为左侧12例, 右侧14例。将119例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B组, 其中男84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为5.4岁, 受伤侧为左侧73例, 右侧46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骨折时间、手术时间及克氏针固定方式等;观察患儿术后针道感染、骨折愈合、神经损伤恢复、术后鲍曼角、提携角丢失和肘关节活动度等情况;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估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肘内翻、骨不连、骨化性肌炎或Volkmann缺血性挛缩, 术后提携角和肘关节活动度依据Flynn评分优良率均达到96%。A、B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以及骨折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手术时间较B组长, (36.3± 13.8) min比(31.3±13.8) 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疗效.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本院共收治12例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按Salter-Harris分型:Ⅰ型7例,Ⅱ型5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9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3例采用肘关节后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拍片复查,3~6周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12例,随访1~6年,平均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9例患肘屈伸活动良好,2例患肘屈曲受限,1例发生肘内翻.1例桡神经损伤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骺分离复位困难,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以解剖复位,减少肘内翻的发生.外侧入路对肘关节功能影响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其发生率占肘部骨折的首位,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上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的预防。我院自1998年以来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58例,现结合临床对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