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成人散发急性乙型肝炎(AHB)伴脂肪性肝病(FLD)患者的生化学及病毒学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以236例成人AHB伴FLD患者为观察组,33例成人AHB不伴FLD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在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及其转归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合并有FLD的AHB患者较不合并FLD的AHB患者入院时HBV DNA阴转率低,HBsAg定量、HBV DNA定量值高,阴转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生化指标及复常时间、HBeAg定量及阴转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有FLD的AHB患者较不合并FLD的AHB患者不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比值在不同严重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患者中差异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33例轻中度CHB者为A组、41例重度CHB者为B组和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者为C组。对各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HBsAg,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①C组HBsAg,HBV DNA较A,B组均显著降低(P<0.05),而三组间HBsAg与HBV DNA比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A组与B组HBsAg,HBV DNA,HBsAg与HBV DNA比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完全应答组治疗后3个月HBsAg,HBV DNA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V DNA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④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治疗后3个月HBsAg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⑤HBsAg与HBV DNA比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⑥相比HBsAg(0.54),HBV DNA(0.42),HBsAg与HBV DNA比值预测临床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0.67)显著升高。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sAg与HBV DNA比值明显高于CHB患者,并且该比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HBsAg,HBV DN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酯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均予替比夫定600 mg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周的HBsAg、HBeAg、HBV DNA定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聚合酶链反应(PCR)低于检测下限(〈300拷贝/m l)的A组和高于检测下限(≥300拷贝/m l)的B组。结果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HBsAg下降幅度越大,在48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越高。A组患者在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为44.1%,B组患者则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P〈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HBV DNA水平及HBsAg下降幅度可作为48周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3+CD4-CD8-( 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慢性化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6例HBV感染者[33例无症状携带者( ASC )、28例急性乙型肝炎(AHB)、2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25例中度CHB、22例重度CHB患者]及39名健康对照(HC)外周血中的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 ASC组、AHB组、HC组DNT细胞比例分别为5.43%±3.31%、4.75%±2.71%和4.82%±3.4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C组和AHB组均低于CHB各组(由轻到重分别为7.97%±4.12%、8.41%±4.93%、11.36%±5.01%,P均<0.05),但ASC组仅显著低于重度CHB组(P<0.05),与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T细胞比例在轻度CHB组与中度CH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组均显著低于重度CHB组(P均<0.05)。 HC组、AHB组、ASC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随着CHB患者病情加重CD3+、CD3+CD4+CD8-( CD4+)细胞比例降低,CD3+CD4-CD8+( CD8+)细胞比例升高。结论外周血DNT细胞比例的升高与HBV感染者慢性化关系密切,且与CHB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HBV五种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的变化。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1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种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通过观察,31例患者肝移植术后6个月内HBV血清学标志物显示,93.5%(29/31)患者HBsAg阴转,54.8%(17/31)患者HBeAg阴转,100%(23/23)患者HBV DNA阴转;且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内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动态观察,为实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患者的恢复情况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DNA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各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50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5.7%),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0%)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应用乙肝血清标志物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更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V DNA的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阴性组、HBV DNA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和CD4+/CD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逐渐降低(P<0.01)。HBV DNA阳性组与 HBV DNA阴性组比较,CD4+/CD8+减少(P<0.05)。HBV DNA低拷贝组、HBV DNA高拷贝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4+和CD4+/CD8+明显降低(P<0.01)。 HBV DNA高拷贝组CD8+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HBV DNA高拷贝组的CD4+低于 HBV DNA低拷贝组(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体内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HBV DNA高拷贝可加重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使患者的免疫功能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在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中的应用。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 国内10家医疗机构入院患者血浆样本, 采用血清学免疫法和核酸筛查的方法, 分别检测乙型肝炎标记性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及HBV DNA, 对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阳性数及患者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 655例患者样本中, 血清学免疫法检出HBsAg阳性者216例(2.50%), 核酸筛查出HBV DNA阳性者238例(2.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HBsAg、HBV DNA均阳性者210例(2.43%),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28例(0.32%), HBsAg阳性、HBV DNA阴性者6例(0.07%)。结论对入院需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患者开展HBV DNA检测, 可与现行的血清学免疫法同样有效且能提高HB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选择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组)、4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B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C组)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A2(HLA-A2),采用 HLA-A2限制的 HBVcore18-27抗原表位肽五聚体(Pro5MHC)法检测Pro5MHC、CD8双阳性细胞[HBV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并比较不同 HBV DNA水平患者各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A组、B组HLA-A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随着 HBV DNA水平的升高,HBV特异性CTL水平逐渐减低(P<0.05),但CD8+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HBV DNA水平大于105 copies/mL的患者,Pro5M HC/CD8+水平明显低于 HBV DNA水平为103~105 copies/mL的患者以及HBV DNA水平小于103 copies/mL的患者(P<0.05)。结论 HLA-A2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之一。 HBV感染患者体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病毒复制程度的升高而减低。Pro5M HC/CD8+可作为判断病毒复制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415例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的检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的HBV-DNA阳性情况。方法 对415份血清同时行ELISA方法测定HBV-M及普通PCR法检测HBV-DNA。结果 HBsAg( )组HBV-DNA阳性率为77.8%(270,347),HBsAg(-)组HBV-DNA阳性率19.1%(13/68),二者差别显著(P<0.001)。其中153例HBsAg( )HBeAg( )抗HBc( )血清,HBV-DNA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HBsAg( )抗HBe(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6.9%(79/118),HBsAg( )抗HBc( )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50%(38/76),抗HBs( )组为18%(9/50),9例抗HBs( )抗HBe(+)抗HBc( )血清中2例HBV-DNA阳性,2例抗HBs( )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4例单一抗HBc( )血清中1例HBV-DNA阳性。结论 单凭HBsAg或HBeAg是否阳性来判断肝脏中HBV复制及有无传染性是不够的,易造成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漏诊,对HBsAg阴性无论抗HBs是否阳性,只要有HBV感染后的任何血清学依据,都应进一步检测血清HBV-DNA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第二步筛选,有条件时肝活检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外周血中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的水平变化。方法 40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Mig水平,并同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水平。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血清Mig及HBsAg、HBeAg、HBV DNA明显下降,且治疗后24周比治疗后12周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下调Mig,降低血清HBsAg、HBeAg、HBV DNA水平,有利于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抗病毒治疗有效并-70 ℃冻存的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系列血清做HBV-LP、雅培(ABBOTT)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 在56例抗病毒治疗有效病例中,HBeAg阳性组的HBV-LP的A值为1.11±0.40,阴性组的A值0.561 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例干扰素治疗有效病例的HBV-LP和HBV DNA随用药时间的同时下降,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P=0.023 2,r2=0.860 3.结论 HBV-LP可作为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较为可靠的指标,尤其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并确定最佳的用于确定高HBV DNA水平的HBsAg定量值的诊断临界点。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期间柳州市中医院确诊为CHB的患者239例,检测受试者HBV DNA、HBsAg、HBeAg及ALT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CHB患者HBsAg定量和HBV DNA检测水平均高于HBeAg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CHB患者中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603,P〈0.01)。HBeAg阳性组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555,P=0.000),HBeAg阴性组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076,P=-0.426)。在抗病毒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中,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622,r=0.603,P均=0.000)。在ALT高水平组与ALT低水平组中,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性(r=0.586.r=0.578,P均=0.000)。高DNA组(〉2000 copies/L)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637,P=0.000),低DNA组(〈2000 copies/L)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226,P=0.057)。当HBsAg定量以5.03×10^3 IU/mL为临界点时,判定HBV DNA高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7。结论CHB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血清HBsAg定量值可以较好地预测高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HBsAg阳性患者其血清中检出同一种抗原抗体同时存在(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或 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以HBeAg是否阳性为标准分为2组:HBeAg阳性组(n=26)与HBeAg阴性组(n=37)。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Olympus AU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结果:63例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表现为5种模式,以HBsAg(+) 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2.38%(33/63);各少见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HBeAg阳性组HBV-DNA、IgG、IgM和C4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C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血清出现抗原与抗体共存这一个特殊阶段,虽然有HBsAb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不同血清学模式,其HBV复制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6.
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定量测定的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HBsAg阳性血清HBV DNA与HBV标志物(HBV M)含量之间的量化关系,揭示两种HBV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的相关性特征。方法对225例血清标本采用PE7000型FQ-PCR仪和AXSYM免疫分析仪分别进行HBV DNA和HBVM的定量测定,以HBV M血清学模式进行HBV DNA分组并分析比较各组的相关性及特点。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54.5%分布在107拷贝/ml以上,HBV DNA的C~G组及抗-HBs、HBeAg、抗-HBe的F~G组含量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BV DNA含量与抗-HBs呈负相关(r=-0.670)、与HBeAg和抗-HBe则呈正相关(r=0.524、r=0.814);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的HBV DNA含量82.2%分布在105拷贝/ml以下,HBV DNA的B~G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仅与抗-HBs呈负相关(r=-0.569)。结论不同HBV M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林芳  冯霞  闫惠平  张国元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312-3313,3315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HBeAg特异性T细胞应答与血浆HBeAg 滴度动态变化有无关系.方法 分别收集22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3、6、12月的外周血共88份标本,以HBeAg蛋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产生IFN-γ的HBeAg特异性T细胞的频率,并检测患者HBV DNA、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结果 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月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31.8%(7/22)、50.0%(11/22)、77.3%(17/22)和95.5%(21/22);治疗后12月T细胞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苷类似物治疗组与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后T细胞反应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12月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及治疗后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苷类似物治疗组与干扰素治疗组均分别得出上述相同的结果.患者T细胞的平均反应强度与血浆HBeAg COI无相关性(r=-0.107,P=0.319).结论 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eAg特异性T细胞的应答较治疗前有所增强,但这种变化与血浆HBeAg 滴度的动态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工肝技术和肝移植手术对重症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乙肝三系统定量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乙肝病毒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28例实施人工肝技术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为:HBsAg171.19&#177;32.10ng/mL,HBeAg0.03&#177;0.029NCU/mL,抗-HBe3.97&#177;4.61NCU/mL,抗-HBc5.98&#177;3.31NCU/mL,HBVDNA(1.1&#215;10^7)&#177;(6.81&#215;10^6)copy/mL和HBsAg168.14&#177;39.40ng/mL,HBeAg0.02&#177;0.023NCU/mL,抗-HBe3.95&#177;4.34NCU/mL,抗-HBc6.41&#177;3.13NCU/mL,HBVDNA(1.1&#215;10^7)&#177;(6.23&#215;10^6)copy/mL。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例施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三系统定量和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HBsAg144.65&#177;77.00ng/mL,HBeAg0.02&#177;0.028NCU/mL,抗-HBe4.32&#177;6.43NCU/mL,抗-HBc6.04&#177;4.88NCU/mL,HBV DNA(1.0&#215;10^7)&#177;(6.89&#215;10^6)copy/mL和HBsAg6.54&#177;3.32ng/mL,HBeAg0.02&#177;0.016NCU/mL,抗-HBe4.79&#177;6.44NCU/mL,抗-HBc5.97&#177;4.64NCU/mL,HBV DNA(1.04&#215;10^2)&#177;(3.40&#215;10^2)copy/mL。除抗-HBe和抗-HBc,P值大于0.05外,其他项目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手术可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人工肝支持系统虽不能有效清除乙肝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但可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严重紊乱的内环境,为肝移植手术创造合适的条件和机会,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