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APR)术后会阴切口愈合延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7月~2020年6月行APR的低位直肠癌病人172例,根据术后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将其分为切口愈合延迟组(42例)和切口正常愈合组(130例)。对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白蛋白、新辅助放化疗、肿瘤长径、手术方式、盆底修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肿瘤浸润深度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对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8 kg/m~2、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新辅助放化疗、未行盆底修复与APR术后会阴切口愈合延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APR术后会阴切口愈合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病人经历新辅助放化疗会增加APR术后会阴切口愈合延迟的风险,术前应筛选相关高危人群,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以期减少术后会阴切口愈合延迟对病人康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014年美国血管外科协会颁布的WIFi分级用于预测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下肢血管再通后的伤口愈合效果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对109例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行下肢血管再通成功,根据伤口愈合结果分为伤口愈合组(n=64)和未愈合组(对照组,n=45);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和WIFi分级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糖尿病足合并血管病变病人行下肢血管再通后伤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踝肱指数(ABI)、血白蛋白、总胆固醇(TC)、饮酒史、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创面大小、发生溃疡时间、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以及心脑血管合并疾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WIFi分级中的创面分级(W)和缺血分级(I)在伤口愈合中具有预测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创面等级和下肢缺血程度是延缓血管再通后伤口愈合时间的危险因素(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WIFi分级中的I分级是预测血管再通后影响伤口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结论 WIFi分级对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病人血管再通后预测伤口愈合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预设的纳入标准,入选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行CABG治疗的病人80例,收集病人术前、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用重症监护室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CU,CAM-ICU)评价CABG病人术前1天和术后1~3天的谵妄情况。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病人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天共有17例病人(21. 25%)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卒中史、停跳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低心排综合征和术前MMSE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 65岁、有卒中史、停跳时间过长、术后VAS评分较高、低心排综合征和术前MMSE评分较低是CABG病人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7天共有25例(31. 25%)病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停跳时间、术中氧饱和度、术后VAS评分、低心排综合征和术前MMSE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 65岁、停跳时间过长、糖尿病、术后VAS评分较高、低心排综合征和术前MMSE评分较低是CABG病人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 65岁、有卒中史、停跳时间过长、糖尿病、术后VAS评分较高、低心排综合征和术前MMSE评分较低等因素对CABG病人发生谵妄和认知障碍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骨科手术病人5133例,性别不限,年龄18~89岁.术前1d访视病人,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疾病诊断、吸烟史、合并症、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区域神经阻滞.术后第7天采用超声法诊断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麻醉方法、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类病人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患者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4.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4岁、体重指数≥25 kg/m2、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既往静脉曲张病史,甘油三酯≥1.7 mmol/L、D-二聚体≥500 ug/L、手术时间>4h、全身麻醉、术后开始下地时间≥5d是骨科手术病人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龄、肥胖、静脉曲张病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和D-二聚体水平、长时间手术、全身麻醉、术后卧床时间长是骨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7年5月124例胃间质瘤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24例患者中,10例(8.06%)发生术后出血。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与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明显有关(均OR1,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是胃间质瘤ESD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肝硬化、冠心病、陈旧性脑梗塞、房颤病史为胃间质瘤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优化术前评估,加强术前准备与术后管理,以降低术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病例43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心功能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芬太尼、异丙酚和地佐辛的用量,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电解质(钠离子、钾离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436例中112例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谵妄,发生率25.68%。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在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钠离子浓度、麻醉时间、ASA评分、心功能评分、术中失血量、术后地佐辛使用量、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SA评分、术后地佐辛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72岁、ASA评分2分、地佐辛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伤口呈色显影预测重症肢体缺血患者血运重建术后溃疡愈合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6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治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腔内血运重建的重症肢体缺血的缺血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后伤口呈色显影情况分组,其中伤口呈色(+)组109例,伤口呈色(-)组64例,分别比较患者保肢率,溃疡愈合时间的差异,试分析其作为重症肢体缺血的缺血性溃疡愈合预测因子的价值.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Pearson 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共173例(173条患肢),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吸烟史、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术前踝肱指数、术后踝肱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溃疡愈合时间:伤口呈色(+)组(3.9±1.9)个月低于伤口呈色(-)组(7.9±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保肢率:伤口呈色(+)组(90.2%)高于伤口呈色(-)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异常等因素后,伤口呈色(-)(OR=4.5,P<0.05)、IRc(间接血供有侧支)血运重建(OR =2.6,P<0.05)均是溃疡难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口呈色显影阳性显示足部循环较好,可以作为重症肢体缺血的缺血性溃疡愈合的预测因子,而伤口呈色显影阴性是溃疡难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及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接受PFNA治疗的10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骨盆双髋X线及CT平扫检查明确诊断,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基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探究围术期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对109例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13),骨折类型(P0.01),糖尿病病史(P=0.031)以及术前血红蛋白(P0.01)是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需要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输血与患者年龄(P=0.017),骨折类型(P0.01),糖尿病病史(P=0.023)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术前血红蛋白(P0.01)呈现负相关关系。而性别(P=0.297),高血压病史(P=0.318),手术时间(P=0.325)等因素与围术期输血无显著关系。结论:年龄,骨折类型,糖尿病病史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是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需要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有糖尿病病史,骨折越不稳定,术前血红蛋白越低,越有可能需要输血,这可能为临床围术期输血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跟骨外侧皮瓣血运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12—2016-12诊治的126例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后23例切口愈合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骨折类型、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与切口愈合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对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术前等待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类型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禁烟、术前充分消肿、缩短止血带使用时间、做好切口设计避免损伤跟外侧动脉有利于降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行脊柱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共8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出现谵妄者92例,男58例,女44例,其中颈椎手术38例,腰椎手术54例,而其余745例患者术后无谵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术前主要内科合并症、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是否发生低氧血症以及术后是否使用止痛泵等,寻找谵妄相关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值、糖尿病史、脑卒中病史、手术时间及术后低氧血症在谵妄组和非谵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血红蛋白低(OR=2.026,95%CI 1.229~3.338,P=0.006),高血压病史(OR=1.633,95%CI 1.008~2.646,P=0.046)、慢阻肺疾病史(OR=2.222,95%CI 1.147~4.302,P=0.018)、颈椎手术(OR=1.544,95%CI 1.298~1.994,P=0.048)、手术时间长(OR=1.010,95%CI 1.004~1.016,P=0.002)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红蛋白低、高血压病史、慢阻肺疾病史、颈椎手术、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脏事件(MACE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择期中危或高危骨科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29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根据术中及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MACEs,将患者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冠状动脉重建史、心肌梗死史、心力衰竭史、心绞痛史、全身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基础血压、术前血压、术前血常规、肌酐、血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ASA分级、术中输血、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是否返ICU及术后引流量.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人群围术期MACEs的危险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发生围术期MACEs,发生率为1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半年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史、术前红细胞压积≤35%、术前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及室壁运动异常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围术期MACEs的危险因素(P<0.05),其危险指数分别为5、3、3、4.结论 半年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史、术前红细胞压积≤35%、术前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及室壁运动异常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围术期MACE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采用PCNL治疗肾结石的2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2个可能导致PCNL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CNL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为18.56%(54/29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结石成分、术前尿培养、手术时间及糖尿病病史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成分(OR=1.62,P0.05)、术前尿培养(OR=2.15,P0.05)及糖尿病病史(OR=1.48,P0.05)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PCNL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结石成分、术前尿培养及糖尿病病史是PCNL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后移植血管闭塞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4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市中医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确诊为ASO且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血管是否发生闭塞分为未闭塞组(A组)与闭塞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移植血管长度、移植血管直径、术前及术后踝肱压力指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闭塞组患者39例,未闭塞组患者73例。两组手术时长、术前ABI及术后即刻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 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移植血管长度和移植血管直径是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后移植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结论:下肢动脉转流手术方式、移植血管长度和移植血管直径是影响移植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术前流出道的评估和术式的选择有利于维持移植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于济南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及滕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与否分为血栓组(n=30)与对照组(n=60),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单因素,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人数、合并活动性溃疡人数、合并冠心病人数、合并高血压人数、吸烟人数、血糖控制方案、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红细胞沉降率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合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人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糖化血红蛋白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化血红蛋白高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高水平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炎症指标预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价值,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原位肝移植病人90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70例),对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失血量、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术前合并糖尿病及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是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升高及术前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3.07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702。结论 NLR在肝移植术后发生感染的病人中异常升高,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可评估病人术后感染风险。术前合并糖尿病是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骨科和普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416例患者,将患者分为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组131例,外科术后非急性肾损伤组285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和中医证候分布资料。对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探讨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131例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主要集中分布在周围血管科(76.3%),其分期主要以1期为主(84%),病因分布主要是肾性因素(53%)。中医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多见,虚证类的证候要素以气虚、血虚为主;实证类证候要素中以血瘀、热毒、湿热为主。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平均住院日、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脂血症、基础肾功能不全、使用抗生素、使用造影剂、术前血肌酐值、术前血尿酸值、术前血红蛋白值、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术前血尿酸、基础肾功能不全、抗生素、造影剂、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是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术前血尿酸、基础肾功能不全、抗生素、造影剂、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长和术中出血量是外科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主要是血瘀、热毒、湿热、气虚、血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新生糖尿病的发病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对术前病史资料详实、无糖尿病、术后存活时间大于6个月的92例原位心脏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平均随访31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移植后新生糖尿病者(PTDM组)共19例(19/92,20.7%),未发生新生糖尿病者(NPTDM组)73例.记录与移植后新生糖尿病相关的因素,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记录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新生糖尿病的发病率.绘制患者的Kapt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移植后患者整体的空腹血糖水平较移植前明显升高[移植后为(5.52±1.07)mmol/L,移植前为(4.95±0.64)mmol/L,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后新生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是高龄(OR=1.09,P<0.05)、体重指数(OR=1.45,P<0.01)、糖尿病家族史(OR=7.97,P<0.05)和术前空腹血糖(OR=5.83,P<0.01).92例患者术后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6.29%、88.80%和80.62%,PTDM组术后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7.50%、72.92%和72.92%,NPTDM组术后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6.95%、93.44%和81.95%.分层次Log-rank检验显示,PTDM组和NPTDM组的两条生存曲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移植后新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和术前空腹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19.
蔡培强  邵玉凯  蔡培素 《骨科》2017,8(3):200-202,206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7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残腔以及内固定物植入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3例脊柱手术病人中,切口感染病人18例(迟发2例),感染率为2.27%.与术后切口未感染病人相比,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年龄明显偏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75、6.35;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5.31,P=0.02)、糖尿病病史(χ2=4.65,P=0.03)和内固定物植入(χ2=4.31,P=0.04)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了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OR=2.875,P=0.021;OR=2.609,P=0.031;OR=2.625,P=0.038).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史和内固定物植入对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病人应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致直肠癌患者行Dixon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8年3月本院行直肠癌Dixon术式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有24例发生吻合口瘘。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术前相关实验室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相关指标(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术前给予辅助性化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行预防性造瘘、病理分期),对这些指标中发生吻合口瘘与未发生吻合口瘘者进行差异性分析。将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代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发生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年龄≥70岁与年龄70岁的患者之间、合并糖尿病与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之间、合并低蛋白血症与未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之间、术前行辅助性化疗与未行辅助性化疗的患者之间、吻合口距肛缘≤5cm与吻合口距肛缘5cm的患者之间,行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均为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5cm等是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