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肝内胆管癌(ICC)的准确诊断和分期,从而为临床精准治疗ICC提供依据。超声检查是ICC的一线筛查手段,简便,经济,但缺乏特异性。CT及MRI目前仍是诊断ICC的主要影像学方法。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等优势,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胆管关系。MRI对ICC的判别准确性总体优于CT,但CT在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方面较MRI更直观。PET-CT联合CT及MRI,可提高ICC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弥补了CT及MRI诊断ICC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对55例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特证分析,病变位于肝外胆管上段24例(43.64%)、中段12例(21.82%)、下段19例(34;54%)。42例得到病理诊断,大体形态属浸润型、结节型、乳头型各为24、6、11例,组织学检查97.62%为腺癌。直接胆道造影的特征有狭窄型、阻塞型和息肉型。PTC、B超、ERCP、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58.18%、71.43%、66.67%,以PTC检查的准确率最高。黄疸病人应首选B超检查以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扩张。一旦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应作PTC检查,并酌情选用ERCP、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综述近年来肝内胆管癌有关概念、病因与病理、临床与影像学诊断、治疗与预后的文献资料。结果 肝内胆管癌比肝细胞癌少见且预后不良,可分为包块型、胆管周围浸润型与胆管内生长型,主要沿Glisson‘s鞘、淋巴管及门静脉播散、影像学诊断很重要。手术切除是理想治疗,影响预后的因素是无瘤边缘、淋巴结转移与组织病理情况。结论 积极切除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而并发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发生率为肝内胆管结石病的4%-1O%,因此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病人并不少见。由于对其认识尚不充分,术前确诊率低,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术中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少见,近来有少许报道,作者统计两家医院自1986年3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494例,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癌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31~63岁,平均49岁。发热4例,腹痛6例,黄疸5例,腹块1例,胆外瘘1例,肝大2例,发现结石至发现胆管癌时间8个月至12年,平均31年。2.辅助检查:血WBC升高2例,SGPT升高2例,AKP升高6例,AFP升高1例,CEA升高2例。5例B超示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内外均有结石2例,肝内外胆管癌1例;5例CT示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肝内胆管癌、肝内外胆管癌各1例;3例…  相似文献   

6.
肝门胆管癌的分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介绍我们对肝门胆管癌分型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我科治疗肝门胆管癌 2 2例 ,根据PTC结果作出Bismuth分型诊断。Ⅰ、Ⅱ型早期手术局部切除后胆肠吻合术 ,ⅢB 型左肝切除、加局部切除后胆肠吻合术 ,ⅢA、Ⅳ型支撑管留置后装放疗。结果 后装放疗 10例 ,均因慢性胆汁性肝硬变、肝功能衰竭死亡 ,死亡时间从术后 3个月~ 18个月 ,平均 8个月。无后装期 2例 ,死于术后 2月。左肝叶切除 1例 ,术后胆系造影、B超、TBIL正常 ,术后 4个月失访。肿瘤切除 2例 ,1例术后 8个月肝门胆管癌复发 ,术后 10个月死亡 ;1例术后 10个月肝转移 ,术后 14个月死亡。结论 PTC对肝门胆管癌的术前诊断和Bismuth分型的重要作用是其它检查不能完全取代的。术前根据肝门胆管癌的Bismuth分型和有无肝转移即可决定治疗方案。能使生存期延长的根本方法是早期诊断 ,使阻塞性黄疸发生的时间短 ,免于发生胆汁性肝硬变 ,后装放疗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反映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4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指数(...  相似文献   

8.
9.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73年6月-1997年5月治疗的52例肝外胆管癌病人的症状、诊断、病理、病理、预后的分析,作者得出上胆管癌的远期结果与病期、肿瘤位置、转移淋巴结的存在、黄疸及黄疸持续时间有关。分析结果还显示远期结果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改进手术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应改善进展期胆管癌者的生存质量,未来此病的治疗进展在于早期诊断,改进手术技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影像学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肿瘤,是指起源于左、右主肝管和肝总管近端1cm以内的胆管细胞癌,包括肝总管、汇合部胆管、左右肝管的一级分支以及双侧尾叶肝管的开口的胆管癌。根据其生长方式肝门部胆管癌分为3种类型:浸润型、外生型、管内型[1]。该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原发性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分型包括形态学、病理、临床以及分子分型。目前,手术切除仍是ICC首选的治疗方式。ICC外科治疗热点涉及肝切除方式和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腹腔镜手术、肝移植、复发后的再手术,以及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本文就ICC分型和外科治疗热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血供较差,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对术前可切除性的判断是手术治疗成功与否的的关键。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方面的情况,结合个人的经验加以综合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癌(ICC)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提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以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等都先后发表了针对ICC的分型分期研究结果。这些分型分期方法尚不统一,互有补充,各有优势。分型主要基于肿瘤的生长模式和微观特征,从起源和生物学行为上对肿瘤进行分类,并为将来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分期主要基于不同发展阶段肿瘤的预后差异,以影像和病理信息来评估肿瘤、判断预后,并指导不同期别肿瘤的合理治疗。充分了解各种分型分期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于ICC的认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并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位于肝内二级及以上胆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是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因其发病隐匿、侵袭性强,故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时机。即使接受手术治疗,由于ICC复发率高和转移性强,术后的远期生存仍不理想[2]。本文回顾近3年ICC诊疗相关国内外专家共识及指南,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及新进展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囊管开口以上直至左、右肝管的癌肿,约占肝外胆管癌的36%~75%。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缺乏典型表现而不易诊断。当临床上出现梗阻性黄疸时,已多属晚期,根治性切除困难,切除率仅为7.4%~50.9%,预启极差,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7%~26%。如何通过各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力求尽快确诊,并在术前对病变的范围、淋巴结转移、肝脏、肝内胆管及周围血管受累等情况作出比较精确的评价,从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介绍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动态。肝门部胆管癌首先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疼、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对胆管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是无损的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如果有肝内胆管扩张或梗阻性黄疸,B超,CT及ERCP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检查则更有价值。目前所有的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但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8.
评价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癌胚抗原(CEA)对肝内胆管癌(ICC)术后患者预后的作用。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切除术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6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清CA19-9和CEA的组合(正常和升高),将患者分为3组,分析CA19-9联合CEA与IC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ICC术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CA19-9联合CEA与ICC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CA19-9联合CEA与术前白蛋白水平、乙肝、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白蛋白水平、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受侵及术前CA19-9联合CEA与ICC患者术后生存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1)、CA19-9联合CEA均升高(P=0.00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A19-9联合CEA对于ICC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升高提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影像学技术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门部胆管梗阻可由许多病变引起,如结石、炎症、损伤、畸形、肿瘤、结核、硬化性胆管炎、肝癌累及肝门部胆管、肝癌胆管癌栓、胆囊癌累及肝门部胆管、肝门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等。采用各种影像学诊断技术的目的在于:(1)确定是否为肝门胆管癌;(2)确定癌肿累及胆管的范围,毗邻器官受浸润,肝脏和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腔种植等情况。这样可为肿瘤切除可能性的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第二大肝脏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其恶性程度极高,容易转移,非手术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一般仅为9个月。相比较HCC而言,以往对ICC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多基因变异特征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