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淋雨及不同温度条件对消防员防护服各部位热阻的影响,以消防防护服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舱和暖体假人系统,在20 mm/h降雨强度和20~30 ℃的复合环境条件下,研究淋雨、不同温度复合环境对服装各部位热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淋雨过程中,服装热阻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淋雨与不同温度复合环境会使得消防防护服热阻降低,其中影响较大的部位为上臂部、腹部、胸部、背部及臀部等。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常用类型高、低温防护服的防护性能,本研究应用热平板仪、人工气候室和暖体假人等研究设备,对高低温作业典型工种常用的耐高温防护服和低温防护服的隔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低温防护服的服装面料、服装整体的隔热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模拟环境下的着装生理学测试结果也存在不同,防护服的面料、结构和工艺等均影响到其整体隔热性能。防护服装的全面评价通常涉及安全性、工效学特性等多个方面,有必要从服装的舒适性、工效学特性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并开展大规模的现场人体穿着实验,从而为高低温防护服的选用和设计改进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迷了皮肤防护器材--化学防护服(衣)化学防护性能试验与评价用标准物质的重要性,系统地概述了外军化学防护服(衣)化学防护性能试验与评价用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我国化学防护服(衣)防护性能试验与评价用标准物质研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动力送风全身式正压生物防护服对人员的防护性能,采用标准方法检测正压生物防护服气密性和液体喷溅防护性能,连续监测穿着正压生物防护服活动时的内部正压值变化。采用微环境气溶胶密闭舱室平台,研究正压生物防护服对黏质沙雷氏菌(ATCC 8039)和phi-x174噬菌体气溶胶的整体防护性能。结果表明,正压生物防护服气密性和液体喷溅防护性能均达到气密型防护服和喷射液密防护服水平。对2种生物气溶胶的防护效率均在99.97%以上,且与送风量与环境湿度无关。正压生物防护服被人员穿着进行作业时,其内部能始终能保持大于16 Pa的正压。对该防护服防护性能的系统分析能全面评估类似防护服的整体防护性能,也为未来各类正压式防护服研发和防护性能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火灾或者高温作业场所,作业人员穿戴的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指标好坏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本文主要针对市面上常见的五种热防护服,对其热辐射防护指标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不同产品的热辐射性能,对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汇总对比,找出相应的关联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每层面料的热防护时间与整体防护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叠加的线性关系;对于本质阻燃材料在热辐射暴露时间越长,其热分解速度加快,更容易产生热防护失效现象;目前,铝箔复合材料仍是市面高隔热防护性能的主流选择。另外,本文对不同热辐射热流密度下不同产品进行热辐射实验并汇总数据,希望能够为今后防护服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技术参考,为相应的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从而促进工业和消防救援行业热防护服产品发展。  相似文献   

6.
化学防护服渗透性试验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透性是衡量化学防护服防护性能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就美标、欧标和ISO三大标准体系所涉及的渗透性测试相关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了三种方法的相通之处以及其差异所在,对化学防护服渗透性测试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渗透性能是化学防护服最重要的防护性能指标之一。本文采用PTC200型渗透测试池、蠕动泵、超滤装置和离子色谱分析仪,构建了测试化学防护服渗透性能的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对一系列化学防护服面料对浓硫酸和NaOH溶液的渗透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该装置可以方便准确地实现服装面料渗透性能测试,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开发为规范我们国家化学防护服装及相关产品防护性能检测方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化学防护服防护因数测试方法-MIST法是评价化学防护服整体防护性能关键技术指标的通行方法,针对现有MIST方法中存在无法对真人采用实际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化学防护服进行评价的不足,采用机器人PETMAN替代真人进行MIST试验与评价的需求日益明显。本文针对PETMAN的主要技术构成和相关需求部门提出的要求,详细介绍了研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并概述了项目的研究过程以及当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防护服装的全面评价通常涉及安全性、工效学特性等多个方面。在常用高、低温防护服隔热性能研究基础上,对服装的舒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高低温防护服的选用和设计改进等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热平板仪、人工气候室等研究设备以及真人着装实验,对高低温作业典型工种常用的耐高温防护服和低温防护服的舒适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低温防护服的透气性、透湿性、着装压力、肢体活动角度等均表现出一定差异,防护服的面料、结构和工艺等均影响到其整体舒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类及作用 化学防护服是指用于防护化学物质对人体伤害的服装,可以覆盖整个或绝大部分人体,至少可以提供对躯干、手臂和腿部的防护。从广义上讲,我们身边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学物质,包括空气、水和粉尘。为了应对不同形态、压力的化学品,根据防护服的整体性能要求,化学防护服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含硫油品储油罐中硫铁化物的自燃倾向性,采用STA8000同步热分析仪对10,15,20℃/min等不同升温速率和15,20,25 mL/min等不同空气流量下的硫铁化物进行试验,并通过获得的TG-DSC曲线研究试样的自燃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Coat模型,利用不同反应机理函数对热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硫铁化物的氧化进程符合三级反应动力学机制;得出了硫铁化物在不同升温速率和空气流量下的表观活化能;在560~746℃温度区间内,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空气流量的加大,活化能数值明显减小,自燃倾向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因硫铁化物自燃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极端低温环境与防护装备下,日间清醒和夜间睡眠状态下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特征,在-16 ℃~-30 ℃极端低温环境下,采用皮温测量系统对实验对象5个代表性部位(胸部、手臂、大腿、小腿和脚趾)皮肤温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日间测试胸部温度相对最高,大腿和小腿在实验中后期出现温度反转。夜间除脚趾外,各部位皮肤温度变化差异较小,大腿温度相对最高,小腿温度与其他部位分离。研究结果可为低温环境下防护服研发与保暖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防护服(CPC)的功能性测试过程,包括耐化学性能测试、整体性能测试、物理性能测试、人体工程学性能测试。评价CPC是否合格的前题是应该将它暴露在最糟糕的环境下,看它是否能够长时间的起到保护作用。化学防护中与暴露物体直接接触的特征决定了这一类服饰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测试才能被选择使用。由此可见性能测试的实用性,对于服装性能测试原理和过程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服装整体的防护性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量化环境条件对消防服热舒适性能的影响,选取我国02式消防服,测量其在不同环境温度、湿度及风速条件下的热阻和湿阻并得出拟合公式;通过回归分析法分析环境条件对热阻和湿阻的影响,提出其对热阻和湿阻影响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风速对热阻和湿阻的影响较大,而环境温度和湿度对热阻及湿阻的影响较少;风速与整体热阻及整体湿阻呈负相关,而风速与固有热阻和固有湿阻呈正相关。该研究可为消防服热舒适性能测试及高性能防护装备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供风量对褐煤自燃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平庄瑞安煤矿褐煤作为试验煤样,利用程序升温试验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低温氧化阶段不同供风量条件下褐煤自燃极限参数与温度、供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在40~120℃时,随着供风量增大,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温度在120~200℃,供风量为40~80 mL/min和160~200 mL/min时,随着供风量的增加,其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减少;供风量为80~160 mL/min时,在供风量增大的情况下,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随着供风量减小,煤样临界点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三元锂离子电池在空运低压环境中的安全性,通过自主设计搭建的封闭式变压实验舱开展相关实验,对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压力环境(101,80,60,40 kPa)下的热失控特性进行研究,采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温度以及实验舱内的压力变化,并对热失控后实验舱内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元锂离子电池热稳定性随着SOC的升高而下降,常压下100%SOC的电池热失控温度可达650.8 ℃,初始环境压力越低,相同SOC的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越低。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相同SOC的电池在热失控后会生成更多CO,且电解液占比升高。研究结果可为锂离子电池空运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毒气泄漏生产安全事故中就地避难策略的选择缺乏依据的问题,基于毒气扩散理论、建筑气密性分级模型及毒物浓度伤害准则,评析位于毒气泄漏源不同距离处不同气密性建筑作为“就地避难场所”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事故中,室外毒气浓度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迅速回落,而室内毒气浓度达到峰值后回落缓慢;室内毒气浓度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受气密性影响小,但其降速随气密性等级的增大而明显放缓。最后,研究提出距泄漏源不同距离处就地避难建筑应达到的气密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有效地论证多种方式组合的冷却屏蔽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人体表面温度控制的效果,需要对冷却系统及人体敏感部位发热量进行客观评估。通过对5名健康男性的高温测试,探究人体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体表温度的变化,得出胸部、背部及额头为热量最高部位,并构建以“人体-降温屏蔽服-外界环境”为主体的冷却系统数值模型,对不同环境中的屏蔽服冷却效果展开研究,分析穿戴冷却屏蔽服时人体躯干部分的温度分布及影响。结果表明:在屏蔽服中靠近胸部、背部部位引入相变材料和风扇,均可帮助人体降低体温,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典型易燃烟煤的着火特性,预防和控制煤尘爆炸,采用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实验装置和同步热分析仪,分别研究崔木长焰煤、东荣二矿气煤、察哈素不粘煤和丁集焦煤4种烟煤在不同条件下的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和煤尘热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煤尘云浓度从0.90 kg/m3上升到5.99 kg/m3时,4种煤尘的最低着火温度先降后升,在1.50 kg/m3煤尘云浓度时,4种煤尘的最低着火温度均达到最小,分别为450,580,610,620 ℃。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煤的着火温度、峰值温度、燃尽温度和煤样最大放热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失重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在5~20 ℃/min的升温速率范围内,崔木长焰煤、东荣二矿气煤、察哈素不粘煤和丁集焦煤热解过程中的最小着火温度分别为354.17,404.37,443.18,484.13 ℃。4种烟煤的最低着火温度和热解过程中的最小着火温度有相对应关系,研究结论可为以上4个煤矿的具体煤样研究和数据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