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 收集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的95例男性患者,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用QLAB软件分析病灶时间—强度曲线,记录定量参数。取患者异常增强区域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分为阴性组、低表达组、高表达组,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利用ROC 曲线评价超声造影参数对ki-67阴阳性表达的准确性。结果 AUC、 PI、HT、MTT、WIS 5个超声造影参数在不同ki-67蛋白表达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57、0.537、0.503、0.407、0.023,根据ROC曲线显示造影参数AUC、PI、HT对于ki-67表达水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诊断界值为>479.44、>7.71、>49.48,曲线下面积为0.848、0.793、0.752,其中AUC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83.64%、73.24%。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中AUC、PI、HT与ki-67蛋白表达高低具有相关性,这些参数可以为无创的评估前列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程度及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一定的依据,可以作为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参数与浸润性乳腺癌Ki-67高低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二维超声及造影信息。根据肿瘤手术病理 Ki-67表达情况分为Ki-67高表达组和Ki-67低表达组。比较两组病灶二维特点、超声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上升支斜率(AS)、峰值减半时间( DT/2)、平均通过时间(MTT)、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Ki-67高表达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性能。结果 Ki-67高表达组病灶内血流分级(BFG)II-III占比高于Ki-67低表达组(P<0.05);造影参数AT、PI、AS在Ki-67高低表达组中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PI是影响Ki-67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预测Ki-67高表达组的模型:Logistic(P)=1.335- 0.937*AT+0.281*PI+2.834*BFG(Ⅱ-Ⅲ),该模型对判断Ki-67是否高表达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18%、88.89%。结论 超声造影参数联合血流分级模型可为无创评估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程度及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期间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125例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最终纳入52例患者的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60枚NSCL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根据淋巴结Ki-67表达量分为高表达组(Ki-67≥30%)42枚和低表达组(Ki-67<30%)18枚,比较两组淋巴结的常规超声特征、CEUS定性特征(灌注模式和灌注类型)以及中央区和周边区的CEUS定量参数,分析CEUS定量参数预测Ki-67表达水平的能力。结果 Ki-67高表达组淋巴结整体及中央区的峰值强度PI、灌注速度C和周边区峰值强度PI均大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组淋巴结中央区的血流量(AUC)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周边区的AUC无显著差异。淋巴结中央区的AUC和C与Ki-67表达量均呈正相关(均P<0.001),中央区AUC和C预测Ki-67表达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和0.9001。两组淋巴结的常规超声特征和CEUS定性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NSCL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EUS定量参数中央区AUC和C可以预测Ki-67的表达水平,有助于临床无创评价NSCLC的肿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带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其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乳腺癌女性患者76例(76个病灶),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乳腺癌病灶边缘带增强特征,获取时间-强度曲线(TIC)的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基础强度、梯度、上升支斜率、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分析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及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病灶超声造影边缘带放射状增强与ER、Ki-67阳性表达相关,穿支增强与HER-2阳性表达相关,造影后范围扩大与ER、HER-2、Ki-67阳性表达相关,边缘增强特征与Ki-67阳性表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带定量参数峰值强度、TIC曲线下面积及梯度与Ki-67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达峰时间与ER、PR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带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ER、PR、HER-2、Ki-67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乳腺癌患者术前选择精准的治疗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值为4~10μg/L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血清tPSA为4~10μg/L且直肠指检异常的疑诊前列腺癌患者103例,均行超声造影,依据造影图像行靶向穿刺及系统穿刺活检,依据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47例、前列腺增生组56例。比较2组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上升时间(rise time, 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强度降半时间(peak to one half time, HT)、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上升支斜率(wash in slope, WIS);绘制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血清t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前列腺癌组RT[6.18(5.41,9.17)s]、TTP[25.70(23.55,30.18)s]较前列腺增生组[9.53(6.11,16.99)、35.76(26.47,44.90)s]短(P0.05),PI[8.70(6.89,10.84)dB]、AUC[536.31(396.28,772.11)dBs]、WIS[1.10(0.73,1.57)dB/s]较前列腺增生组[5.23(3.41,7.96)dB、288.84(172.71,402.50)dBs、0.49(0.26,0.99)dB/s]高(P0.05),MTT[31.68(23.83,37.48)s]、HT[45.54(32.44,53.87)s]与前列腺增生组[27.48(21.07,40.63)s、39.54(30.30,50.2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靶向穿刺区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AUC、PI分别以413.62 dBs、5.23 dB为最佳截断值,诊断血清t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17~0.878,P0.001)、0.779(95%CI:0.686~0.855,P0.001);RT、TTP、WIS分别以9.88 s、36.02 s、0.66 dB/s为最佳截断值,诊断血清t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AUC分别为0.677(95%CI:0.577~0.766,P=0.002)、0.734(95%CI:0.637~0.816,P0.001)、0.744(95%CI:0.648~0.825,P0.001)。结论对血清tPSA为4~10μg/L的疑诊前列腺癌患者,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AUC413.62 dBs或PI5.23 dB时,应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评价乳腺癌不同感兴趣区灌注情况,并研究Ki-67阳性病灶增强模式及分析癌边缘带灌注参数与Ki-67不同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60例,经超声造影及QLAB软件对不同感兴趣区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并进行比较。同时对Ki-67不同表达病灶的增强模式和其与癌边缘带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边缘带相对于其他感兴趣区多呈快进慢退、高增强。Ki-67表达阳性乳腺癌病灶多呈快进慢退、高增强,造影剂分布不均匀,造影后病灶范围多数扩大。在研究癌边缘带与Ki-67相关性得出其与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呈正相关,与达峰时间呈负相关。结论乳腺癌边缘带为乳腺癌组织增殖最活跃的区域,Ki-67的阳性表达使乳腺癌更具有侵袭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及边缘带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等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获取其免疫组化结果的患者60例,观察60例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特征并采用超声造影QLAB软件对乳腺癌边缘带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将肿块超声造影特征及边缘带定量参数指标与ER、PR等不同免疫组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主要超声造影增强特征表现为快进、高增强为主、增强后肿块边界不清、范围扩大及内部充盈缺损等特征,HER-2表达阳性肿块易出现快进或快(慢)退增强模式、高增强及内部充盈缺损(P均0.05),而Ki-67阳性表达病灶易出现肿块边缘不清、高增强超声造影特征,而肿块边缘带时间-强度曲线中造影剂达峰时间与ER、PR及HER-2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5),ER、PR及HER-2阳性表达者较阴性者达峰时间更短,而梯度则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癌边缘带灌注参数中峰值强度(A)及曲线下面积(Area)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病灶边缘带灌注参数与乳腺癌不同免疫组化等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均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因子为乳腺癌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PTC患者(共36枚结节)术前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的声像图资料。应用Qlab软件绘制结节边缘及中心区域的时间-强度曲线(TIC),获得结节内不同部位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值,包括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术后对组织标本均进行CD31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结节边缘区域及中心区域的MVD,并分析上述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PTC结节整体呈不均匀低增强,结节边缘区域增强程度多高于中心区域。PTC结节边缘区域RT、PI、AUC及MVD分别为(3.24±2.10)s、(7.84±2.55)d B、(182.63±87.83)d B·s、(35.09±9.61)条/HP,均高于结节中心区域测值[(2.42±1.93)s、(4.01±2.36)d B、(89.90±54.67)d B·s、(15.97±6.07)条/H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C结节边缘区域的PI和AUC与边缘区域MVD均呈正相关(r=0.831、0.705,均P=0.000);PTC结节中心区域的PI和AUC与中心区域MVD均呈正相关(r=0.678、0.684,均P=0.000)。结论 PTC结节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I和AUC能反映PTC结节内不同部位组织的MVD,超声造影可作为术前评估PTC结节MVD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带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超声造影检查的乳腺癌女性患者76例(76个病灶),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且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治疗,观察超声造影后乳腺癌病灶边缘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分析其与ER、PR、HER-2、Ki-67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病灶边缘放射状增强与ER、Ki67阳性表达相关;穿支增强与HER-2阳性表达相关;造影后范围扩大与ER、HER-2、Ki67阳性表达相关;边缘增强特征与Ki67阳性表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边缘带定量参数PI、AUC以及Grad与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TTP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超声造影边缘增强特征及定量参数与ER、PR、HER-2、Ki-67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精准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集的接受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检查的134例疑似单发病灶乳腺癌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组织病理活检为“金标准”,分析各项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同时进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Ki-67检测,分析超声参数[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最大弹性(max imum enhancement,Ema x)值]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78.36%,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准确率为72.39%,两项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4.03%。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两项联合预测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52、0.743、0.928。同时HER-2阳性表达者的Emax值[(144.47±22.13)kPa]和TTP水平[(17.58±2.11)s]均高于阴性表达者;Ki-67高表达患者的Ema x值[(145.11±19.76)kPa]和TTP水平[(17.82±2.55)s]均高于低表达者(均P<0.05)。经Spearman法分析,TTP与Ki-67呈正相关。结论: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癌的效能较高,且超声参数TTP可能与Ki-67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声学定量方法探讨正常肝脏高机械指数造影成像时触发间隔与增强效果间关系。方法:10例正常人接受肝脏谐波声学造影,造影剂经前臂浅静脉注射,剂量为0.3ml,触发间隔设1.0s、2.0s、3.0s、4.0s 4个档次。选择经腹主动脉长轴的肝左叶纵切面作为观察切面。造影增强后图像灰阶变化用时间-强度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指标有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峰值强度降半时间(HT)、平均渡换时间(MTT)。结果:各触发间隔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基本相似,呈单峰形态,近似三角形,可分为上升段、高峰段和下降段。触发间隔从1.0~3.0s时,PI、AUC、HT、MTT测值均逐渐增大,肝实质显影效果逐渐增强;当触发间隔为4.0s时,肝实质显影效果不再更强,PI、AUC、HT、MTT测值与3s时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触发间隔对增强效果有直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可随触发间隔延长而增强,超过此范围,造影效果不会更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经阴道超声造影(CEUS)检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情况,评价不孕症患者内膜容受性。方法28例健康育龄妇女纳入对照组,29例不孕症妇女纳入研究组。所有纳入者在增殖晚期、排卵期和种植窗期接受经阴道CEUS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获取定量分析参数: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增殖晚期及排卵期研究组子宫内膜区PI及内膜下区PI、AU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区及子宫内膜下区PI、AUC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造影可检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可成为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直肠灰阶超声造影在前列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SonoVue造影剂,结合新型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33例患者38个前列腺结节行实时超声造影,观察病灶造影增强方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造影参数,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 结果 良性结节20个,其中17个位于内腺;恶性结节18个,其中14个位于外腺.内腺良性结节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以均匀增强为主,结节清晰,有环状增强;恶性结节增强早于正常外腺组织,以不均匀增强为主.恶性结节达峰时间及加速时间均短于良性结节(P<0.05),峰值强度低于良性结节(P<0.05),到达时间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达峰时间、加速时间、峰值强度等参数有一定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超声造影特征及超声造影参数差异,探讨超声造影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为多形性腺瘤组,34例腺淋巴瘤患者为腺淋巴瘤组,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2组造影特征;对2组肿块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获得定量分析参数包括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峰值半降时间、曲线下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价峰值强度、峰值半降时间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效能。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超声造影表现为"等进等退等增强",腺淋巴瘤超声造影表现为"等进慢退高增强";多形性腺瘤组增强边界清晰、有增强环、增强后肿块范围增大比率(80.00%、72.00%、16.00%)与腺淋巴瘤组(89.19%、83.78%、10.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峰值强度[(11.73±4.86)dB]、曲线下面积[(1906.11±212.14)dB.s]低于腺淋巴瘤组[(19.59±3.42)dB、(4247.84±418.75)dB.s](P<0.05),峰值半降时间[(38.99±7.13)s]短于腺淋巴瘤组[(57.92±7.34)s](P<0.05),达峰时间[(16.10±2.39)s]与腺淋巴瘤组[(16.41±2.3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峰值半降时间以48.17 s为最佳截断值,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AUC为0.96(95%CI:0.92~1.00,P<0.001),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88.0%;峰值强度以13.89 dB为最佳截断值,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AUC为0.88(95%CI:0.80~0.97,P<0.001),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64.0%。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特征,超声造影参数中峰值半降时间、峰值强度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肾肾动脉狭窄的超声造影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诊断移植肾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例彩色多普勒发现的TRAS(经DSA确诊)患者行移植肾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将其开始增强时间(BT)、达峰时间(PT)、上升支斜率(BPAS)、降支减半时间(HT)、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与20例正常移植肾比较.结果 TRAS组移植肾皮质增强程度弱于正常组;BT(P<0.005)、PT(P<0.001)大于正常组,BPAS、HT、PI、AUC(P均<0.001)小于正常组(P<0.001).结论 移植肾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是诊断TRAS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正常及增生前列腺的各项超声造影参数,探讨超声造影对前列腺增生症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列腺增生症组(60例)与正常组(30例)的前列腺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前列腺内、外腺造影强化特征,应用机载软件绘制感兴趣区的时间-强度曲线得出造影参数:造影剂达到时间(AT)、峰值强度(P)、达峰时间(T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及完全消退时间(ET),对比前列腺增生组与正常组内、外腺的超声造影参数,分析各参数与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结果①正常组外腺AT、ET较内腺略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腺P明显高于内腺,Tp明显早于内腺,AUC、MTT小于内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前列腺增生组内腺AT早于外腺,Tp、ET晚于外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腺P明显高于外腺,AUC明显大于外腺,MTT长于外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前列腺增生组外腺AT、Tp均明显晚于正常组,但P高于后者,MTT、ET均长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前列腺增生组内腺AUC显著大于正常组,MTT、ET较正常组长,P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T、Tp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增生超声造影表现为内、外腺P增高,AUC增大,MTT延长,ET延迟及外腺AT、Tp延迟,可以作为诊断前列腺增生的影像学依据,在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肾移植患者68例,患者术后第1天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移植肾功能正常恢复(NGF)组(n=58)和DGF组(n=10)。记录所有患者常规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得的移植肾大小、段间动脉和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并通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移植肾皮质区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 TIC),测得TIC曲线上升时间(rise time, RT)、上升斜率(k)、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 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常规多普勒超声显示,DGF组段间动脉和叶间动脉RI高于NGF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显示,DGF组PI和AUC小于NG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超声检查结果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可定量分析移植肾皮质微血流灌注情况,且具有无创、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对于肾移植术后早期诊断DGF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增强特点、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增强特点;比较造影前后癌灶测值的变化;应用QLAB软件制作时间-强度曲线,比较癌灶与未受累肌层在曲线参数上的差异.结果 造影增强特点:造影剂最先到达癌灶的滋养血管,由此分支进入癌灶,达峰时布满癌灶内部(除坏死区).73.3%(22/30)的癌灶退出早于肌层.76.7%(23/30)的癌灶供血来源得以显示,43.3%(13/30)的癌灶显示比常规超声更加清晰.85%(17/20)的癌灶造影后测值大于常规超声,增大平均值(0.62±0.50)cm.时间-强度曲线分析:90%以上的曲线显示癌灶早于或与肌层同时开始增强并达峰值,癌灶组的进入时间、达峰时间明显早于肌层组;癌灶组达峰强度、上升强度和增强速率显著高于肌层组.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一定的规律,能提供较常规超声更加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