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提高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早期诊断率,以确定手术范围,避免二次手术。方法 对1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结果,术前诊断性刮宫结合宫腔镜,宫颈赘生物活检确诊率为60%(3/5);临床分期为Ⅰ期11例,Ⅱ期1例,Ⅳ期1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包括次广泛)切除6例;行全子宫切除或全子宫及单侧附件切除5例,残端复发灶切除1例,行宫颈赘生物摘除1例;术后11例行全身化疗。结论 对此类患者,术前诊断性刮宫是必要的。疑有恶性应送冰冻病理检查;以采用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辅以化疗者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8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71个月;复发后再次手术4例;复发后全部病例进行了化疗,同时辅以孕激素治疗3例,GnRH治疗1例.同时合并放疗1例,生存38个月.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以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为其基本术式,孕激素治疗应为术后的基本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1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度恶性10例、未分化3例)患者资料.结果 13例患者的中位年龄54.5岁,月经量增多5例(38.5%),月经不规则2例(15.4%),绝经后阴道出血3例(23.1%),有子宫肌瘤病史2例(15.4%),宫颈赘生物1例(7.6%).13例患者中术前诊断5例(38.5%),术中诊断5例(38.5%),术后诊断3例(23.3%).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是主要手术方式.平均随访65个月,有1例复发.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式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4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治方法和结果。结果: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结果,术前病理检查7例,其中阳性5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6例,3例术前误诊者术后通过石蜡病理明确诊断。7例采用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4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二期手术。全部病例均接受化疗或放疗。结论:诊断性刮宫或宫颈赘生物活检、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降低误诊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恶性度与预后关系密切,低度恶性者切除范围足够大,手术前后辅助化疗或放疗可减少复发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4例子宫内膜问质肉瘤的诊治方法和结果.结果: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结果,术前病理检查7例,其中阳性5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6例,3例术前误诊者术后通过石蜡病理明确诊断.7例采用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4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及双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二期手术.全部病例均接受化疗或放疗.结论:诊断性刮宫或宫颈赘生物活检、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降低误诊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恶性度与预后关系密切,低度恶性者切除范围足够大,手术前后辅助化疗或放疗可减少复发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原发性不孕症的子宫腺肉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分析。方法观察分析2例伴原发不孕症的子宫腺肉瘤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29岁和31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及宫腔占位;组织学特征为良性子宫内膜腺体伴肉瘤性间质,其中1例合并有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另1例伴肉瘤成分过度生长。2例均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术后在随访中。结论子宫腺肉瘤常发生于中老年妇女,伴原发性不孕症的病例尚未见报道。作者认为,不孕症的原因除与宫腔占位有关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协调功能紊乱与不孕症和腺肉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弘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213-214
目的探讨宫颈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1例宫颈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辅以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弥漫性的单一圆形及短梭形细胞构成,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螺旋小动脉可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10、CK散在(+),Vimen-tin(+)。结论宫颈ESS的发生与异位的子宫内膜相关,CD10Vimentin是较好的一组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青年女性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B超、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特点。结果:13例青年女性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例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2例为子宫肌腺病,2例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病理诊断均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论:年轻女性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前在临床上与发生在子宫的其他肿瘤难以鉴别,容易误诊、漏诊,确诊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9岁。因“子宫颈管乳头状浆液性腺癌Ib1期术后,拟静脉化疗”入院。患者于2007年8月21日在全麻下行次广泛全予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病理回报:子宫颈管乳头状浆液性腺癌伴坏死,3-3cm,侵及宫颈管〈1/2,已累及颈管全周,向上累及子宫下段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未累及宫颈穹窿,绝经期子宫内膜部分腺体增生,阴道断端及左右宫旁未见癌累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诊断:子宫颈管乳头状浆液性腺癌Ib1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核分裂相在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研究11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中老年多发,以不规则阴道出血和大子宫增大为主要症状。镜下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根据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相分为低度恶性型(7例)、高度恶性型(4例)。部分病例伴有平滑肌及性索亲分化。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具有多样性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瘤细胞多形性和核分裂与临床分期相结合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梁梅云  何年安  隋秀芳  程东红 《安徽医药》2018,22(11):2114-2115
目的 总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对误诊原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3例,结合超声检查及临床表现总结超声图像特征及分型,并分析超声诊断符合率及误诊原因。结果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根据超声图像分为宫壁型8例、宫腔型1例、宫壁及宫腔型2例及盆腔肿块型2例,超声图像特征性较差,误诊率较高。结论 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总结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图像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一定帮助,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确诊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其中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36例、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UES)14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ESS临床症状元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LGESS5年生存率可达100%,UES5年生存率较低。LGESS瘤细胞异型性小,可见大量螺旋小动脉,6例有平滑肌样分化;UES瘤细胞异型性大,无螺旋小动脉,浸润广泛,出血坏死较多。所有肿瘤细胞对SMA、Vimentin、Desmin、ER、PR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ESS临床缺乏特异性,术前极易误诊,定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30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与病理学形态。结果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表现为肌壁间与子宫黏膜下结节,浸润性生长,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性出血。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性程度低、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片状弥漫分布、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少数病例可出现子宫内膜型腺体和性索样结构。结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化多样化,不易诊断,诊断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与病理学特点,并注意与其他子宫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阴式子宫全切除术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经阴部行子宫全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经阴部行全子宫切除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均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无一例转为开腹手术。100例中,36例行单纯子宫切除术;64例同时行下列手术,即行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25例,卵巢肿瘤剥除术23例,盆腔粘连松解术16例。手术时间50~115min,出血量60~3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1.4)d。结论阴式子宫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为子宫切除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冯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61-262
目的探讨临床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与子宫次全切除术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方法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5岁以下非绝经妇女因良性子宫异常出血症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04例进行随机分组比较研究。子宫内膜切除组:52例,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次全切组:52例,行保留双侧附件子宫次全切除术。并对所有病患术前月经干净后的3 d、术后6个月进行LH、PRL、FSH、P、T、E2水平的测定。同时,于术后6个月时对上诸病患进行更年期症状的回访。结果子宫内膜切除组术后LH、FSH升高不明显;而E2下降也不明显;而子宫次全切组则在术后LH、FSH升高明显;而E2水平也均有下降,与子宫内膜切除组相比,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的影响要较子宫次全切除术影响要小。  相似文献   

16.
刘文杰 《江西医药》2014,(6):543-54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ESTs的诊断水平。方法所有手术切除肿瘤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检。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10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子宫占位和阴道出血;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2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7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1例。ESN和ESS均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UES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并缺乏螺旋动脉。10例表达CD10(占100.0%),其中ESN和ESS均为弥漫阳性,1例UES为局灶阳性。4例表达SMA(占40.0%),2例表达desmin(占20.0%),均为局灶阳性。结论 ESTs临床上无特异表现,容易误诊,但通过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抗体标记可获得确诊。  相似文献   

17.
龙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125-12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病理学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取镜下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茶陵县人民院15例原发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相关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通过镜检分析发现,12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标本为片状分布特征,对邻近组织存在舌形浸润,子宫内膜间质存在玻璃样变性以及黏液样变性,病理细胞呈现平滑肌状分化及性索状分化;3例为未分化型子宫内膜肉瘤标本基本不存在子宫内膜间质分化的相关表现,呈现出较强的异常型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凝固性坏死。在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面,15例CD10为阳性;15例Vim为阳性;6例PR为阳性;5例ER为阳性;4例inhibin为阳性;其余SMA、CK、Des、S100等都为阴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存在多成分分化表现,在临床病理工作当中,确诊需要对其病理组织形态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予以分析,同时要区别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血管周上皮样肿瘤、平滑肌肿瘤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8.
宗桂娟  赵敏  陈旭东 《安徽医药》2023,27(10):2038-2040
目的提高对原发子宫内膜卵黄囊瘤( yolk sac tumor,YST)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报告南通市肿瘤医院 2020年 5月诊断 YST 1例,收集病人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血清甲胎蛋白( AFP)水平、手术方案、化学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 20个月。并复习原发子宫内膜 YST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子宫内膜 YST 1例,采取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手术、网膜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在术后化疗接受 BE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治疗方案,随访 20个月,病人预后佳。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 YST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迄今为止尚未有共识性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联合术后化疗被认为是治疗原发性子宫内膜 YST的有效方法。术后随访血清 AFP水平可用于监测治疗结果以及检测治疗后的转移和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苗勒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例子宫苗勒腺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组织切片镜下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来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子宫苗勒腺肉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增厚;组织学改变镜下均由良性腺上皮与肉瘤样间质混合构成肿瘤,其中1例形成"袖套样"现象,1例间质异形性显著,另1例腺体、间质无明显异形而呈现腺体及间质均过度增长;IHC:良性腺上皮pan CK、CK7均呈强阳性表达,间质Vimentin、CD10呈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 20%~60%阳性。结论子宫苗勒腺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子宫苗勒腺肉瘤结合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一般可作出准确诊断,但术前诊断性刮宫对该疾病诊断价值有限,应与子宫腺纤维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ndometrialstromalsarcoma ,ESS)的临床病理特点 ,分析核分裂相在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与预后的意义。方法 研究 11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中老年多发 ,以不规则阴道出血和子宫增大为主要症状。镜下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 ,根据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相分为低度恶性型 (7例 )、高度恶性型 (4例 )。部分病例伴有平滑肌及性索样分化。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具有多样性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瘤细胞多形性和核分裂与临床分期相结合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