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ESD治疗的44例患者45处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45处病变均于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病变ESD治疗.45处病变分别位于球部22处(48.9%),降部17处(37.8%),球降交界部位6处(13.3%).病灶平均直径12.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内镜下ESD治疗一次性成功,术后未见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6月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疗效.[方法]对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未侵犯黏膜下层的40例消化道隆起和平坦型病变进行静脉麻醉EMR,术后所有病例均留标本再次行病理检查,并内镜随访.[结果]40例均完全切除,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迟发出血、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术后1、3、6、12个月复查内镜,除2例肠息肉患者息肉复发再次给予EMR治疗外,余患者未见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EMR是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配合静脉麻醉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部病变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行胃ESD治疗的8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位置、手术持续时间、创面处理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总结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时间规律,为术前及术中评估出血风险提供参考.[结果]899例患者中,20例(2...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以结肠隆起性病变并破溃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畸形病例,结肠镜显示距肛门约36 cm处降结肠隆起性病变,质地软,局部破溃并可见白色脓性分泌物,超声内镜见病变起源于结肠固有肌层,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提示脉管畸形。该病例提醒内镜医师,对于结肠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为多个低回声,可能为脉管畸形。本例ESD治疗成功为结肠脉管畸形内镜治疗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疾病,其治疗方案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住院时间较长,且高龄及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不宜作为其治疗首选。目前,内镜下治疗已成为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常规治疗方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整体切除率较高,局部复发率较低[1-2],对于直径>2 cm的病变,ESD已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3],但ESD可能引起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我科近期收治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胃窦病变,ESD术后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其发生率大约6%左右,出血的病例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甚至外科手术处理,给患者带来较多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防治胃窦ESD术后出血在临床上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背景:微探头超声(MPS)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并初步定性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病变,目前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研究少见。目的:评价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8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然后采用ESD切除病变,分析手术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83.1%对51.7%,P〈0.05)。8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平均直径为12.6mm,平均手术时间28.2min,ESD完整切除率100%;5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平均直径为13.8mm,平均手术时间48.5min,ESD完整切除率71.4%,其余2例固有肌层病变因难以控制的出血和黏连而行外科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MPS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MPS引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本文就 ESD 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适应证、改良的十二指肠ESD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对EUS检查发现来源于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受累、无淋巴结转移、直径≤1.5cm、考虑为直肠类癌的21例直肠黏膜隆起病灶行ESD治疗。ESD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行EUS随访。[结果]21例均成功完成ESD,瘤体完整剥离,基底及边缘无残留;术中均无穿孔,术后创面少量出血5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检确诊为类癌,随访6~24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US结合ESD治疗直径≤1.5cm、未侵犯固有肌层的直肠类癌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12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MR组,ESD组采用ESD进行治疗,EMR组采用EMR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中有5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发生穿孔;EMR组中有17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发生穿孔。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4.422,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复发率低于EMR组(χ2=10.225、11.976、10.123,P<0.05),但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χ2=22.763、27.991,P<0.05),说明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彻底,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SD能有效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病灶切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浅表性肿瘤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临床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非治愈性ES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追加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结直肠浅表性肿瘤性病变行ESD治疗的3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黏膜管隆起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隆起肿瘤,其中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黏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切除病变,术后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EMR切除病变,耗时20—45min,平均为(25±4.7)min。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所有治疗病例均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EMR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黏膜隆起肿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1月至200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ESD治疗消化道病变24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病变全部切除成功,操作时间36~165 min,平均75.7 min。其中,胃窦体病变操作时间41~81 min,平均60.1 min;2个胃底部病变耗时分别为114 min和118 min,平均116.0 min;食管病变操作时间39~102 min,平均63.7 min;大肠病变36~165 min,平均83.8 min。无术中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迟发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成功,出血率为4.1%。患者住院天数5~19 d,平均8.8 d。所有病例均纳入内镜随访计划,随访时间最长12个月,最短1个月。随访结果,复发1例,复发残留率4.2%。结论ESD虽然有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技巧难度大等缺点,但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以及黏膜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