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的食管早癌内镜筛查中的重要临床价值。 方法2014至2016年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武墩镇及盐河镇等对1983例40~60岁人群进行食管癌内镜筛查,对比碘染色前后食管黏膜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并对黏膜染色异常者行活检病理检查。 结果740例患者共835处病灶接受食管组织活检,有273例于碘染色前发现(白光状态下),碘染色后再发现562例。其中碘染后新发现5例黏膜内癌,205例各种异型增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碘染色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前。 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可明显提高筛查过程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且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10例.用Lugol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不行Lugol液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染色组不着色或浅着色69例(62.7%),活检发现食管癌14例(12.7%),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9例(8.1%);对照组110例活检发现食管癌2例(1.8%),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3.6%).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能减少食管黏膜活检误差,提高食管癌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非隆起性可疑病变,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慢性炎症。对可疑病灶行卢戈氏碘染色,微探头超声引导下对卢戈氏碘不染色区、浅染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确诊为鳞癌10例(16.4%),其中早期食管癌6例,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炎,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后再次取活检(1~3次)证实为食管癌;不典型增生18例(29.5%),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9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炎症33例(54.1%)。结论超声微探头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对微探头超声高度怀疑食管癌而活检阴性的病理需多次活检,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蓝和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联合超声内镜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行食管黏膜染色,先用 20 g/L美蓝喷洒,再用30 g/L卢戈氏碘溶液喷洒于病变区观察;对美蓝染色区和卢戈氏碘不染色区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再次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诊为食管癌7例,其中早期癌2例;不典型增生14例 (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3例);Barrett食管3例;溃疡8例;炎症36例.双重染色法总阳性率达70.8%.超声内镜对判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浸润深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达 92.3%(12/13).结论:双重色素法(色素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食管疾病,特别是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2.5%Lugol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碘染色对食管早癌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阐明碘染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5名行内镜检查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2.5%卢戈氏碘液染色,在直径>0.5cm的不染区或淡染区内取活检,计算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癌的检出率。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早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5%、2.6%和3.4%。碘染色对诊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2.5%、40.7%和99.0%。结论内镜下碘染色能提高食管早癌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是诊断食管早癌和不典型增生的一种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卢戈氏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为了再度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诊断价值,对144例食管早期癌可疑患者进行食管粘膜染色,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其中131例为肉眼无可疑病灶者,94例没有任何食管症状。诊断结果:食管癌7例(手术证实粘膜癌2例,粘膜下癌2例);不典型增生10例(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2例);单纯上皮增生伴或不伴慢性炎症25例;结核1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P<0.05)。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早期癌、表浅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并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内镜下对98例可疑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或手术切除灶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食管黏膜染色36例,不着色区取材6例,病理报告鳞癌5例,腺癌1例,浅着色区取材30例,病理报告食管炎症1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鳞癌2例,浅着色区不典型增生诊断率为53.3%,染色前后食管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和75%,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25%。胃黏膜染色62例,病理诊断胃溃疡26例,伴异型增生10例,胃黏膜内癌18例,胃黏膜下癌15例,染色前后早期癌诊断分别为75.8%和87.9%,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12.1%。结论 色素内镜可提高病变活检准确率及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内镜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方法对大连地区原居民早期食管癌的发现价值.方法 对45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行胃镜检查时进行卢戈氏碘液的喷洒,对不染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结果 有食管病变病人异常发现率为73.85%,癌前病变发生率为35.38%,早期食管癌发生率为1. 54%.结论 具有明显食管症状、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的病人,尽可能要进行碘染色和精确活检.对发现癌前病变的病人,要及时随访,反复碘染检查.大连地区原居民早期食管癌的发生率并不比全国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10.
美蓝染色对提高胃黏膜不典型病变活检阳性率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黏膜不典型病变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6例胃黏膜表现不典型的成人患者随机分成染色内镜组和普通内镜组,分别在病变部位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染色内镜组166例患者中,印例胃黏膜上皮有肠化、50例上皮呈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8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为早期胃癌且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普通内镜组160例,病理检查结果为伴有肠上皮化生40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无早期胃癌。染色内镜组早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为75.9%,其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2.1%,均明显高于普通内镜组。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指导活检可提高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 WLI)、光学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与染色内镜(Lugol’s碘液染色)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门诊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81例,顺次在普通白光内镜、NBI和Lugol’s碘染观察后,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范围、黏膜形态等,并进行NBI及Lugol’s碘染分级,对所有阳性病灶进行病理组织学取材。将所有数据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光学内镜和染色内镜均能更加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大小,提高活检准确性及病变检出率,且对于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相似,均能优于单纯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结论]本文探讨光学内镜与染色内镜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有黏膜异常表现的120例患者,54例予以美蓝染色后活检,66例单纯活检。美蓝染色组病检证实有肠化萎缩者占23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胃癌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单纯活检组(对照组)病理证实有肠化萎缩者占18例,不典型增生10例,未检出早期胃癌。染色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77.78%,对照组为40.9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应用色素内镜指导黏膜活检,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然后应用1.2%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再将病变NBI分级、碘染色分级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04个(75.4%),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20个(87.0%),碘染色发现病变138个(10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l技术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别使用普通白光模式、高清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对食管病变行内镜观察,比较3种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9765例,每例依次进行普通白光模式、FICE模式以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内镜检查,其中发现食管部位病变的患者99例,共检出病变130处。分别记录在3种模式下所发现的食管病变部位、形状、大小,并以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3种模式对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特异性。[结果]3种模式中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的病变检出率、特异性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在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上略高于FICE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在发现食管高级别内瘤变(食管早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异性方面显著高于普通白光模式以及FICE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P=0.000;χ2=5.385,P=0.027)。[结论]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能提高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的检出率,并对高级别内瘤变具有更高检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466例受检者在电子胃镜下用1.5%~2%卢戈碘液行食管黏膜染色,参照染色标准,记录浅染区或不染区的部位、大小、形态,并指示性咬检2~6块行病理或快速病理检查,确定食管病变的性质和分期。结果466例中未见异常者25例,余441例发现682处可疑病变,表现为3种特征性改变,原位癌或鳞癌均行内镜下电切或手术,并为病理证实。认为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联合指示性咬检是诊断食管肿瘤,尤其是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接喷洒低浓度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以下至少1项异常者:①微隆起,②糜烂,③小溃疡,④粗糙不平,⑤色泽改变,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58例,染色组内镜下直接喷洒0.2%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3例、不典型增生15例、肠上皮化生17例;对照组中分别检出0、6、0例.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直接喷洒低浓度美篮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碘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9月内镜下观察有食管黏膜粗糙、轻度糜烂而无明显占位、溃疡及组织僵硬的病例55例,进行复方碘染色,同时进行放大内镜观察,并定位取活检。[结果]55例全部进行组织活俭,16例确诊早期鳞状细胞癌,其中以糜烂型多见,占68.75%(11例)。[结论]复方碘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29.1%),为患者的早期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在诊治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胃镜下行MBM诊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碘染色后病变黏膜呈淡染区或不着色区患者52例,单纯活检病理发现早期癌4例,MBM组织标本证实为癌者14例。单纯活检癌检出率7.69%,MBM组织癌检出率26.92%;单纯活检病理与MBM组织病理对照相符者42例,占80.76%,不相符者10例,占19.24%。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1~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MBM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7例,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黏膜,然后在染色的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36例存在肠化和不典型增生,4例为早期胃癌,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明显的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内镜下Lugol溶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1例食管表浅性病变行2%Lugol液染色,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染色4例,浅染色68例,不染色28例,过度染色11例。病理结果提示正常染色及过度染色组中未发现癌变或癌前病变,浅染色组68例中发现重度异型增生3例、癌变(原位癌)1例,不染色组28例中发现鳞癌17例(原位癌7例)、重度异型增生5例。结论:食管病变Lugol液染色呈不染或浅染色的病例,往往提示癌变或癌前病变,结合活检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