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乳痈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久化热而成。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特征。相当于急性乳房炎。1诊断依据(1)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  相似文献   

2.
<正>泄泻是由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而致大便次数增多的疾病。如病久不愈,常可导致疳症。1诊断依据(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3)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  相似文献   

3.
<正>手部疗疮是因外伤后感染毒邪,火毒阻于皮肉,患处出现红肿剧烈疼痛,容易损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健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1诊断依据(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手指甲一侧边缘,有轻微的红肿热痛,一般2~3 d即化脓;若脓液侵入指甲下,则在指甲背面现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甲床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或指甲脱落。(2)蛇头疗:生于指头,初起或痒或麻,灼热疼痛,  相似文献   

4.
正瘿瘤是内有郁火,外感风热邪毒,结于瘿囊而成。证见喉结两旁结块肿硬疼痛。相当于急性甲状腺炎。1诊断依据(1)突然发病。颈前一侧或两侧结块疼痛,随吞咽上下活动。皮色不变,按之疼痛,其痛可牵及耳后枕部,活动及吞咽时加重。(2)严重者可伴有声音嘶哑,气促,吞咽困难,溃破后脓出臭秽。(3)发病前常有口腔、咽喉及颈部等化脓性感染病史。炎症一般发生在甲状腺原有结节或囊肿内。(4)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破伤风是由破伤感受风毒之邪,引起以全身和局部肌肉强直性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疾病。1诊断依据(1)多有外伤接触泥土或污物史。一般破伤感邪后2~15天发病,但亦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者。(2)始有形寒,头痛,乏力,多汗。烦躁不安。创口疼痛并有紧张牵引感,伤口干陷无脓,周围肤色暗红。(3)发病时张口困难,咀嚼肌酸胀,牙关紧闭,面呈苦笑表情,硕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或腹部强硬如板,大便秘结,小便不通。(4)拘急抽搐的发作,可因声、光、  相似文献   

6.
<正>肌痹由邪客肌肤经络,气血失调所致。以对称性肌肉软弱无力,酸痛,或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相当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1诊断依据(1)以肢体肌肉软弱无力,肌肉酸痛,皮肤不仁为特征。初起可急骤出现,继则手软难握,臂软难举,足软难履。甚则累及咽、颈项及胸部肌肉。严重者可出现复视、斜视,声嘶,吞咽及呼吸困难。(2)多见于20~40岁女性,病前可有外感史,或关节病及肿瘤史。(3)四肢近端肌力明显减弱,肌肉疼痛质硬,病久可有肌肉萎缩。(4)急性发病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沉  相似文献   

7.
正红丝疔多因手足皮肤损伤,感染邪热火毒,走注经络,呈红丝显露,迅速上攻手膊或小腿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本病指急性淋巴管炎。1诊断依据(1)红丝显露先从手、前臂或足、小腿部开始,可延伸至肘、腋或膝、股缝处,同时有臖核肿痛,肿胀疼痛。病变深者,皮肤微红或不见红丝,但可触及条索状肿胀和压痛。(2)一般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数等症状。(3)四肢远端有化脓性病灶或创伤史。(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相似文献   

8.
正脱疽是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致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而发病。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1诊断依据(1)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咽、外伤等病史。(2)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呈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小腿可有游走性青蛇毒(静脉炎)。继之疼痛呈持续性,肢端皮肤  相似文献   

9.
正温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温热疾病的治疗大法,据毒邪的特点将毒邪分为六淫化火之毒、疫疠之毒、温毒以及脏腑失调、内生热毒。根据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将温病治毒法分为解毒法(包括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滋阴解毒、辟秽解毒)、泄热排毒法、开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1毒在温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毒,通常亦被称作毒邪。常富业等~([1])在诠释毒的概念时指出毒与邪有所不同,邪气蕴结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环节。在温病学中毒有不同的涵义,它可指病  相似文献   

10.
周芳  蔡威  李旭成  张栋  周勇  张彩蝶 《中医学报》2020,35(7):1362-136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应归为肺系疫病中"湿毒疫"范畴。疫戾毒邪是COVID-19发病的主要原因,"湿邪"为发病的外在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疫戾毒邪与六淫邪气挟杂形成湿毒邪气以致病,湿毒之邪致病初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尚无明显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初期,湿毒困表,营卫失调,病位在表在卫气分;病至中后期,邪毒壅肺,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湿毒困脾,脾失健运,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若遇素有伏邪,正气本虚,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并容易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病入营血分。对于COVID-19的防治,始终强调早期中医药干预,防止病情向危重症转化。宣清和化方主要用于COVID-19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中的轻型、普通型发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主要从患者体温降低、咳嗽症状缓解、乏力症状减轻、胃肠道症状改善、病程缩短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全方采用"宣透达表法""清热解毒法""表里和解法""辟秽化浊法"四法联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使表里双解,患者病程缩短、发热及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可有效预防患者向重型及危重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附骨疽是因毒邪深袭,阻于筋骨,经络壅塞,气血凝滞所成。相当于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诊断依据(1)起病急骤,始有寒战高热,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动则剧痛,局部胖肿,皮肤掀红灼热。骨膜穿刺可抽出脓液,脓肿穿破骨膜后疼痛缓解。溃后因骨破坏,脓水淋漓,不能愈合,可由急性转入慢性,形成窦道,骨骼高低不平,反复发作。(2)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风寒湿邪等诱发因素。(3)儿童及青少年最易罹患,成年人次之。好发于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毒邪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历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认识 ,如何评价毒邪 ,以及如何辨治毒邪。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认为毒邪应为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所致 ,其实质为他邪产生 ,有利于毒邪治疗的确立 ,也符合临床治疗实际。毒邪具有亢极或者蕴结的双面特性 ,而非完全亢烈性 ,尤其是在现代一些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 ,针对邪气蕴结成毒的治疗十分重要。毒邪更非完全火热性。毒邪的辨治 ,首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邪毒可分为风毒、热 (火 )毒、寒毒、湿毒、疫毒、药食毒、虫兽毒、秽毒等 ,内伤邪气有瘀毒、痰饮毒、水毒等 ;次辨阴阳 ,认为临床阴阳之分寒热为关键 ,不能将解毒与清热解毒等同 ;把握解毒要领 ,如清毒、散毒、通毒、下毒等方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对中毒性痢疾的认识大体归纳如下:古代的“疫痢”、“疫毒痢”、“毒痢”与现代医学的中毒性痢疾相近似。其病因认为是:“毒痢,痢之因于毒者,此症多因痧毒内陷,痢下脓血”所致。《伤寒指掌,中指出,不外“痧毒疟痢等病因暑湿秽合邪”所引起的。毒痢之发生是暑湿秽邪自口而入,直犯中焦(胃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暑湿之邪随气血而蒸腾,机体为了驱病毒达于肌表,于是邪正交争,而出现壮热(高烧)。由于本病毒势猛烈,再上乘于心,蒙蔽神明,遂致昏迷。心肝(包括现代医学之神经系)原属一体,子病及母,木火相燔,而现惊厥(抽风)。  相似文献   

14.
<正>急喉喑是因邪犯于喉所致,以声音嘶哑、声带水肿为特征的急性喉病。主要指急性喉炎。1诊断依据(1)以声音嘶哑,喉内干燥或疼痛为主要症状,重者伴发热、恶寒。婴幼儿患者可有呼吸困难。(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3)常以疲劳、感寒、发声过度为发病诱因。(4)喉部检查黏膜充血、肿胀,声带水肿,或有充血,声门闭合不密。  相似文献   

15.
正有头疽是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脓栓堆积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尤其以消渴病多见,易出现"陷证"。相当于痈。1诊断依据(1)初起局部红肿,中央有白头,逐渐增多,溃后脓出黄稠。(2)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脉数等。一、二候时症状明显,三、四候时逐渐减轻或消失。(3)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 d左右。(1)一候成形: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2)二候化脓:肿块增大,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状如蜂窝。(3)三候脱腐:坏死皮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逐渐减轻。(4)四候生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认为,腹泻分成泄泻、下痢。所谓泄泻是指一天排便超过3次以上,泄泻原因有很多种,湿邪、寒邪都会导致泄泻,患者本身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旺乘脾也会引起泄泻;所谓下痢是指除泻泄外,还有腹痛、大便臭秽,甚至便血等症状,下痢病因主要是感染毒邪,就像现代细菌性肠胃炎。对腹泻严重者来说,除治疗外,还可准备以下三款药膳有助改善症状:1.木香黄连饮材料:木香、黄连各10克,吴茱萸1克。制作:所有药材泡水洗净后入锅倒入1公升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续煮10分钟  相似文献   

17.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会阴和肛门部位表皮瘤样增生,属性传播疾病.中医将尖锐湿疣称为"臊疣"和"臊瘊",是由于房事不洁或间接接触污秽之物,湿热淫毒从外侵入外阴皮肤、黏膜,导致肝经郁热、气血不和,湿热毒邪搏结而成.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疣体的大小,结合全身症状,常划分为湿毒聚结、脾虚毒蕴两型论治.  相似文献   

18.
65例臁疮的中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同生 《农垦医学》2000,22(1):27-28
臁疮俗称:“裙边疮、裤口毒、老料腿”等。多由久立或负重以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淤停脉络,影响气血运行,复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而成。或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虫咬湿疹而诱发。病变部位大多在内踝上三寸处(内臁),以痒痛、红肿、糜烂、溃烂、疮口下陷,边缘形如缸口,疮面色暗,脓水臭秽难闻,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深烂可见骨,经年累月,难治且易复发为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是1992年-1997年间的临床累计,男性52人,女性13人,30-45岁12例,45岁以上53例。伴有筋脉横解(静脉曲张)48例,虫咬及湿疹诱发17例。病…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真菌性阴道炎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宗芳 《中国医刊》1999,34(2):38-40
真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外阴瘙痒、带多、有秽臭为特征,属于中医“阴痒”、“带下病”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阴痒”、“带下病”的发生多因肝经湿热,或脾虚湿盛,湿热下注任带,或因洗浴不洁,感染邪毒病虫,虫蚀阴户所致。本文就近3年来中医治疗本病的...  相似文献   

20.
<正>悬珠痔系正常肛乳头因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又称肛乳头纤维瘤。1诊断依据(1)肛门潮湿,瘙痒,便时可有肿物脱出,有坠胀不适感。(2)可单发,也可多发,多与肛裂并发。(3)肛门镜检查:齿线部可见白色肿物,有蒂或无蒂,肿物表面为皮肤组织。2证候分类(1)湿热下注:肛周潮湿、潮红、有灼热感。肥大的肛乳头充血、水肿。舌红,苔黄,脉滑数。(2)气滞血瘀:排便后肛门部肿物脱出,表面色紫暗,伴有肛门坠胀。舌紫暗,苔薄,脉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