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对它缺乏定量认识是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影响原油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孔隙间的连通性。在碳酸盐岩地层中,方解石及其它矿物的溶解使孔隙几何形状及连通性十分复杂,本文提出的体积测量技术可识别碳酸盐岩的孔隙及喉道。并测量它们的大小,实现了定量解释孔隙间的连通性。该方法对印度Bombay近海盆地的碳酸盐岩岩样进行了实验。显示了由溶解导致的孔隙空间发生演变的图像。  相似文献   

2.
3.
4.
5.
电缆测井资料通常用于对孔隙空间中烃的体积进行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用岩心资料验证测井评价的结果。目前,用测井和或岩心资料评价储层动态所采取的方法并不很多。本文中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法,它将测井资料和孔隙几何形状模型联系来,用以评价孔隙系统的特征。了解了已知地层或目的储层中孔隙系统(或孔隙几何形状)特征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定性地评价井眼/储层动态。在这种方法中,需要用数据绘制Pickett、Buckles图,密度一中子交会图以及饱和度——高度交会图,以此进行模式识别。当使用常规的或特殊的岩心资料时,我们又在这种方法中加入了两种扮孔隙度、渗透率与毛管压力和孔隙喉道尺寸联糸起来的交会图。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于粗略地测定和评价石油物理特性及其对生产动态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对此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且以三口井为例分析了三种情况,用以证明测井资料和岩心资料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预测性石油物理模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碎屑岩的孔隙多为粒间孔,而碳酸盐岩则一般是多重孔隙结构,包括粒间孔、晶间孔、溶孔,还有溶蚀缝。由于溶蚀缝的走向和分布随机性较强,与由电子仪器产生的电流分布缺少相关性,难于与多孔岩层的电流特征区分开来。同样,由于它们几何尺寸变化范围大,走向和分布的随意性大。因此,人们把它们的声学特征模拟成近似于岩石骨架的声学特征,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待。这样,就可以将碳酸盐岩地层建成由粒间孔、随机分布的溶蚀缝和球形或近似球形的次生孔(由溶蚀孔洞和印模孔组成)组成的地质模型,这不失为一种评价碳酸盐岩的有效方法。中将利用上述模型并采用声学中Kuster—Toksoz公式和电子传导学Maxwell一Garnet公式中低频传导率模拟理论来评价碳酸岩地层。把声波值换算成地质模型的原生孔隙度值和次生孔隙度值,既可以使用Gassmann方程,也可以使用Wyllie经验公式,这两种公式的计算结果大致相同。在评价碳酸盐岩地层时,运用Maxwell一Garnet公式模型把孔隙度换算成电阻率值,由正演模型计算的含水层电阻率与现场实测的电阻率值吻合良好,证实了所建模型和所采用的两种公式是有效的。此外,在邻近油水界面的过渡带内,还尝试研究了将被烃充填的原生孔隙与充填程度不同的次生孔隙进行区分。本将讨论位于印度西海岸两个不同地区的油田实例。  相似文献   

7.
流体包裹体在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成因及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体,而孔隙充填 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的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的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的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的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探讨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高台子油层碳酸盐碉储层分布,岩石类型及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并对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压汞曲线在双对数坐标系中近似于双曲线。其顶点处的孔喉关径代表了岩石内部连通成有效孔隙系统时的孔喉半径。顶点位置与优势孔喉分布区间相对应。因此,r顶点可以作为反映储集层孔隙结构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岩石弹性变形中孔隙度变化公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借助于Zimmerrnan提出的压缩系数及其相关关系,将孔隙度变化与压缩系数结合起来,从理论上证明了岩石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孔隙度的变化情况。孔隙度变化与否与净围压有直接关系,若净围压不变,孔隙度也不变;若净围压改变,则孔隙度也将变化;这就为孔隙度校正提供了理论依据。该公式还表明孔隙度越低,孔隙度相对变化量越大,孔隙度校正就变得越重要。此外,用孔隙度变化公式还可以计算岩石弹性可采储号和弹性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亲油碳酸盐岩基质岩块系统的重力驱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力驱替作用是塔河油田缝洞型单元体中水驱油的重要作用力。基于油润湿条件下的碳酸盐岩岩心,建立油藏条件下的毛细管渗流方程,讨论重力驱替作用对采出程度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亲油的基质岩块系统,岩块越高,油水密度差越大,产生的驱替作用力越大,原油采出程度越高。采用离心法模拟重力驱替作用,实验结果证明,在底水能量作用下,重力驱替作用与底水驱替作用对原油采出程度的贡献相当。结合压力恢复数据、测井曲线和取心层段含油性数据综合分析塔河油田7区典型井采油曲线,证实在底水能量作用下,发育裂缝-溶洞和裂缝-溶孔的储集体中,底水突破前,依靠油水密度差产生的重力作用驱替基质岩块系统中的油,能维持较长的低产、稳产期。图5表2参14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埋藏溶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活动对储层的影响包括建设性作用和破坏性作用。近地表岩溶形成的溶洞和裂缝型碳酸盐岩已经是公认的有效储集层,而埋藏成岩阶段的流体活动对碳酸盐岩储集层次生溶蚀空间的贡献大小以及规模问题,学术界仍存在2种不同认识。在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中综述了埋藏成岩阶段溶蚀性流体类型,总结了埋藏溶蚀作用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标志,评述了2种观点和主控因素,强调了碳酸盐岩埋藏溶蚀作用的地区差异性和对先存疏导体系的依赖性,并完善了碳酸盐岩埋藏岩溶模式。建议从寻找区域埋藏溶蚀演化的主控因素入手,同时考虑埋藏成岩阶段流体对储集层的溶蚀作用和阻塞作用。指出埋藏溶蚀定量计算是碳酸盐岩埋藏溶蚀次生孔隙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塔河油田4区周期注水效果分析为例,证明周期注水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高效开发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对今后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下第三系构造演化与源岩发育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源岩发育的壳幔背景及空间展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沉积和盆地环境、有机质赋存状态、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地温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秦岭-大别和郯庐断裂的生成演化是区内下第三系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渤海湾北东向裂谷型盆地规模大、切割深,有效烃源岩最为发育;南华北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陷型盆地规模小、切割浅,有效烃源岩相对最不发育;而立交桥型的南襄盆地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为岩溶作用、多期构造叠加及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缝洞型储集层,裂缝具有连通有效储存空间的桥梁作用.区分构造裂缝与非构造裂缝,结合塔河油田构造特征,并对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分类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为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提供了流体运移通道,为油气的运移,特别是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非构造裂缝的存在改善了储层储渗性能,扩大了储层泄油面积.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的存在作为储层的有利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并可增加储层预测产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对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日益受到重视。低磁场核磁共振(NMR)岩心分析技术是近20年来在我国新兴起的快速测量岩石物性参数的一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储层评价及流体识别。针对NMR当前应用现状,文中就碳酸盐岩中存在的大、小孔喉扩散耦合、T_2截止值的准确求取以及温度对NMR响应特征的影响3个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扩散耦合在各类岩石中都可能存在,只不过是在碳酸盐岩中较为突出罢了;碳酸盐岩的T_2截止值普遍比砂岩高且变化较大,这一方面说明碳酸盐岩的非均质性较强,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碳酸盐岩的扩散耦合相关;而温度对碳酸盐岩NMR响应特征的影响,则因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孔隙类型、流体性质而异。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济阳坳陷勘探成熟度的提高,尤其页岩油气勘探热潮的兴起,作为页岩油气“甜点”的湖相碳酸盐岩已受到勘探家关注.为了准确地预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利用4 000多口探井的地质录井、分析化验以及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影响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受古气候、古碳酸盐岩、古构造活动和大型砂砾岩扇体4个因素控制.干旱气候是盆地演化历史上碳酸盐岩阶段性发育的首要条件;盆缘周缘古碳酸盐岩提供物质基础,是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重要控制因素;古构造活动是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级别的断层对碳酸盐岩控制作用不同;大型砂砾岩扇体的形成抑制了碳酸盐岩沉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地层深部碳酸盐岩储层溶解-沉淀过程是制约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对于该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油气储集空间孔隙发育机理。通过开展溶蚀-沉淀模拟实验,利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查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条件下(~200℃~70 MPa)温度、压力、水岩比、溶液离子等因素对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实验得到开放系统碳酸盐岩溶蚀窗温度范围为75~150℃,间歇性开放系统碳酸盐岩溶蚀窗温度范围为120~175℃。在开放系统,0.3% CO2溶液中,方解石溶蚀率明显高于白云石。在半开放系统,0.3% CO2溶液中,云质灰岩溶蚀率最高。在开放系统,稀硫酸流体中,当温度超过175℃时白云岩溶蚀量超过灰岩,高温条件下硫酸根离子和矿物晶体表面阳离子的络合过程促进了白云岩的溶解。  相似文献   

20.
测井岩性识别是储层评价、油气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计算储层参数,分析储层流体性质,进而指导工区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工作的前提。本文应用M-N交会图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块进行岩性识别,利用灰色关联法能得到的岩性识别结果精细,建立模型简单,识别率高,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