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司法途径标准供者(SCD)供肾移植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施行的DCD供肾移植74例(DCD组)以及同期施行的SCD供肾移植143例(SCD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抗体诱导和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泼尼松)。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短期移植肾功能、移植肾和受者短期存活情况,并追踪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发生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等指标。两组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DGF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5年8月,DCD组随访时间平均(23±13)个月,SCD组随访时间平均(25±17)个月。肾移植术后6个月,DCD组和SCD组受者存活比例分别为93.2%(69/74)和94.4%(135/143),移植肾存活比例分别为90.5%(67/74)和93.0%(133/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和0.41,P均0.05)。DCD组和SCD组DGF发生率分别为28.4%(21/74)和7.0%(1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P0.05)。术后6个月内DCD组和SCD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13.5%(10/74)和7.0%(10/143),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11/74)和21.0%(30/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8和1.19,P均0.05)。术后1、3个月DCD组血清肌酐分别为(149±65)、(132±78)μmol/L,均高于SCD组(t=4.74和2.95,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05)。结论与SCD供肾移植相比,DCD供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较高,急性排斥反应增加,短期内移植肾功能较差,其远期存活效果仍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扩展标准供体(ECD)及标准供体(SCD)肾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的85例受体临床资料。根据供体类型,将相应受体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4例)。比较两组受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血清肌酐(Scr)水平、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ECD组和SCD组术后1个月内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D组术后60、90 d的Scr水平分别为(189±97)、(175±69)μmol/L,明显高于SCD组的(142±49)、(135±41)μmol/L(P=0.005,0.002)。ECD组和SCD组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6%和15%,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23%和19%,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和6%,其他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和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D组和SCD组人存活率分别为97%和94%,ECD组和SCD组肾存活率分别为84%和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与SCD相比,ECD肾移植亦可获得相当的早期临床效果。在目前供肾来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ECD的使用可以扩大供肾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将309例DCD供者的左右两侧肾脏随机分为LifePort(DCD-LP)组(309例)和DCD冷藏组(309例);132例ECD供者的双侧供肾全部采用LifePort保存并转运,设为ECD-LP组(264例)。分别观察3组受者术后总体情况、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肾移植术前零点穿刺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肾移植术后有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受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参数。结果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受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CD冷藏组、DCD-LP组、ECD-LP组围手术期的人存活率均为100%,肾存活率分别为99.7%、100%、9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的DGF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的术后早期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采用LifePort灌注能明显减轻肾小管的水肿、变性、坏死。发生DGF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发生DGF者,而供肾LifePort灌注流量则明显低于未发生DGF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和ECD供肾质量,降低术后DGF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可在离体肾脏维护及评估中对术后恢复情况作出预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DCD供肾移植肺部感染的特点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施行的DCD供肾移植69例,以同期的尸体供肾移植12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者均采用抗体诱导+他克莫司(TAC)+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分析总结DCD供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特征,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24个月,DCD组和SCD组受者肺部感染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7.4%和33.3%,移植术后半年内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5.5%;DCD组肺部感染死亡3例,SCD组死亡4例。病原体的种类主要为卡氏肺囊虫、CMV;肺部感染治疗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各为3例和4例;肺部感染发生同受者DGF状态、感染前使用ATG相关,同供体携带病原体无显著性关联;肺部感染治疗前后受者移植肾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DCD供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同尸体供肾移植相当,DGF和T细胞清除剂使用时主要诱因,经积极治疗后可以获得良好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扩展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ECD)肾移植病人的近期效果。方法ECD肾移植50例,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SCD)肾移植140例,比较两组移植肾病人早期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变化、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以及排斥反应、感染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CD肾移植组病人术后1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总体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同期SCD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CD组病人在肾移植术后第1、3、6、12个月血肌酐水平高于SCD组,ECD组肾小球滤过率(eGFR)S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行ECD纳入标准下ECD肾移植术后近期效果良好,虽然在移植肾功能(血肌酐水平和eGFR)方面差于SCD肾移植,但在合理选择受者的前提下ECD可作为扩大供体来源的重要途径,其远期效果仍需进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分析解放军三〇三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30个DCD案例肾移植后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同一供体两只供肾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随机分入LifePort组(n=30)和普通冷藏组(n=30例),比较两组受者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反应(AR)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LifePort组受者的DGF发生率为20%(6/30),而普通冷藏组的DGF发生率为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R发生率、围手术期移植肾存活率及受者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fePort组受者术后出院时血清肌酐恢复优于普通冷藏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供肾的保存质量,降低受者DGF发生率,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比较扩大标准供者(ECD)和标准供者(SCD)供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内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9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按供肾来源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9例)。所有受者均应用免疫诱导及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吗替麦考酚酯或麦考酚钠肠溶片+他克莫司或环孢素+甲泼尼龙)。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血清肌酐(Scr)水平,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受者性别比例、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ECD组和SCD组肾移植受者术后Scr水平逐步下降。术后1个月内(术后1、3、7、14和21 d)两组受者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6、0.905、0.670、0.893和0.048,P均>0.05);术后1~12个月,除术后9个月两组受者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7,P>0.05),其余各时间点ECD组受者Scr水平均高于S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受者术后1年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1%/80.6%和91.5/8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34; χ2=0.246,P>0.05)。ECD组和SCD组AR发生率分别为12.9%(4/31)和18.6%(11/59),DGF发生率分别为22.6%(7/31)和22.0%(13/59),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8%(8/31)和11.9%(7/59),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9%(13/31)和28.8%(17/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与SCD相比,ECD供肾移植仍可获得相当的临床效果。在目前供器官来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ECD的合理选择可以扩大供肾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供肾动脉轻度狭窄的亲属活体肾移植与50例标准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供者术后血清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3、6个月的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供者术后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不大,可纳入标准供体供肾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例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肾来源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完成的16例DCD供肾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早期的诊疗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受者中,9例受者术后早期(2周内)肾功能恢复正常,4例受者肾功能缓慢恢复正常,3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DGF发生率为18.75%(3/16)。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4例,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5%(4/16),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结论 DCD是解决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器官短缺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办法,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经早期对症处理后多能很快恢复,但术后长期效果及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诱导方案应用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完成的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3组:巴利昔单抗组(61例)、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组(rATG组,18例)和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组(ATG-F组,42例)。观察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 结果121例DCD肾移植受者中,1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巴利昔单抗组10例(16.4%),rATG组2例(11.1%),ATG-F 5例(11.9%),3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共32例受者术后出现DGF,巴利昔单抗组16例(26.2%),ATG组6例(33.3%),ATG-F组10例(23.8%),3组DG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3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22.2%,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P>0.05)。共7例出现CMV感染,rATG组3例,ATG-F组4例,3组受者CMV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0.05),ATG组和ATG-F组高于巴利昔单抗组。3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5.1%、100.0%和100.0%,95.2%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和0.91,P均>0.05)。 结论对于低免疫风险的DCD肾移植受者,ATG、ATG-F及巴利昔单抗3种免疫诱导方案有效性无明显差异,但与巴利昔单抗相比,ATG、ATG-F可能增加CM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国人活体肾移植与尸体肾移植的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同期154例活体肾移植受体(活体供肾组)和包括DCD供体在内的262例尸体肾移植受体(尸体供肾组)随访12~58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肾并发症、肾功能和人肾累积存活率情况。结果: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分别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18例(11.7%)和59例(22.5%)(P=0.006),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6例(3.9%)和28例(10.7%)(P=0.015)。两组在7天、1、3、6、12、36个月六个随访点的Ccr和Scr结果显示,早期活体供肾组移植肾功能恢复稍快,但在术后12和36个月时,两组Ccr和Scr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在整个随访期内的人肾累积存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人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5%和97.9%(P=0.414),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96.2%和97.4%(P=0.726);3年时人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2%和95.8%(P=0.846),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93.7%和92.8%(P=0.875)。结论:两种供肾方式受体1年和3年人肾累积存活率相似。活体肾移植受体AR、DGF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早期肾功能恢复稍快,但1年及3年时肾功能与尸体肾移植相似,随访期内活体供肾组受体最佳肾功能出现在术后3年时,而尸体供肾组出现在术后3个月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及对早期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44例DCD供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机械灌注组(n=10)和静态冷储组(n=34例),比较两组受者DGF发生情况和早期移植物功能。结果两组供、受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机械灌注组无受者发生功能性DGF,而静态冷储组功能性DGF发生率为32.4%(1/3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68,P<0.05);机械灌注组DGF发生率为10%(1/10),静态冷储组DGF发生率为29.4%(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05)。机械灌注过程中肾动脉流量小于60mL/min和阻力系数大于0.5mmHg.mL-1.min-1时,受者发生DGF的概率明显增高。结论机械灌注能有效降低DCD供肾移植受者功能性DGF发生率,是临床维持和修复DCD供肾的重要方法;机械灌注阻力系数和流量可以作为临床评估DCD供肾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判断预后的有益指标。  相似文献   

13.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单中心60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中心DCD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总结DCD供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60例DCD和112例DCD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依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实施DCD 60例,共捐献肾脏118个,实施肾移植112例.14例受者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12.5%,其中未使用LifePort机械灌注冷保存DGF发生率23.1% (6/26),使用LifePort移植肾DGF发生率9.3%(8/86).14例DGF受者4例切除移植肾,10例肾功能术后16~52 d恢复正常.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3%(7/112),其中1例术后第12天移植肾破裂切除肾脏,其余经治疗后逆转.1例受者术后第15天因急性心肌梗死亡,1例术后第7天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移植肾存活的105例受者,随访1~15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在我国实施DCD切实可行,是符合伦理和我国国情的器官来源根本途径.DCD供肾移植临床效果良好,Lifeport具有清除肾脏残余微血栓、疏通肾脏微血管、评估肾脏功能及预防DGF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乔良伟  曲青山 《器官移植》2013,4(5):284-287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实施肾移植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DCD供肾组(DCD组,22例)和传统尸体供肾组(传统组,48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14、28d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DCD组术后7、14d的BUN和Scr水平均明显高于传统组(均为P〈0.01);DCD组术后28d的scr水平亦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较,DCD组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AR)、感染、移植肾切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DCD供。肾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不如传统尸体供肾,且围手术期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非可控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的保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非可控型DCD患者,按ECMO体内灌注的时间将60例供体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利用ECMO灌注2 h,实验组2灌注4 h,实验组3灌注6 h,每组20例,相应受体亦分为3组,每组20例。同时随机选取20例接受循环功能稳定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的受体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体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各组受体的移植肾恢复时间、术后第1日尿量和术后1年移植肾功能等指标;比较各组受体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受体的PNF、DGF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各实验组受体术后第1日尿量及术后1年的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实验组及对照组肾移植术后1年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利用ECMO技术辅助非可控型DCD的循环或呼吸功能可以很好地保护供肾功能,提高供肾使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婴幼儿单供肾成人受者肾移植的临床近期效果。方法 2014~2016年间接受3岁以下婴幼儿单供肾移植的成人受者39例,依据供者年龄分为0~1岁婴儿供肾组(9例)和1~3岁幼儿供肾组(30例),统计术后1年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未见原发性无功能(PNF)和外科并发症导致的移植肾失功病例,婴儿供肾组死亡2例,死因均为间质性肺部感染;幼儿供者组死亡2例,死因分别为肺部感染与不明原因猝死,死亡删失的移植肾存活率两组均为100%。两组受者术后1年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74.14±18.52)μmol/L和(91.46±26.9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GF发生率,婴儿供肾组44.4%(4/9),幼儿供肾组26.7%(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33.3%和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单供肾移植给低体重成人受者,移植肾近期存活效果良好,可扩展器官来源。但是术后早期蛋白尿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供肾高滤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1950年至201 1年正式发表的DCD肾移植和脑死亡器官捐献(DBD)肾移植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单中心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对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和原发性肾脏无功能(PNF)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包括DCD肾移植2049例和DBD肾移植5498例.DCD肾移植后DGF发生率为37.5%,DCD肾移植后DGF发生的OR为7.24(95% CI为3.86~13.58);DCD肾移植后PNF发生率为18.2%,DCD肾移植后PNF发生的OR为4.97(95% CI为3.77~6.55).DCD肾移植和DBD肾移植受者1、3、5和10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肾1、3、5和10年存活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D肾移植后的DGF和PNF发生率较高,从而影响早期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心死亡器官捐赠(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的69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并根据受者年龄(相差10岁以内)、移植次数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按1∶2的比例匹配同期138例传统尸体肾移植受者,进行资料比较.结果 DCD肾移植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的发生率为29.0%和2.9%,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为13.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r-Meier分析结果表明,DCD肾移植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7%、95.7%和93.3%;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分别为97.8%、97.8%和96.8%,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存活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和14d,DCD肾移植组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传统尸体肾移植组(P<0.05),但术后1个月至1年,两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术后DGF和PNF发生率较高,但DCD肾移植的长期疗效与传统尸体肾移植相当,DCD供肾可以作为替代传统尸体供肾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19.
余意  聂海波  胡卫列  吕军 《器官移植》2013,4(4):208-211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接受同种异体DCD供肾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采用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三联抗排斥免疫方案(FK506每次3mg,每日2次;MMF每次750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mg,每日1次),术后即出现无尿,诊断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术后35d发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经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血清肌酐(Scr)升高,提示治疗无效,改为西罗莫司+FK506+MMF+泼尼松的四联方案(西罗莫司每次0.5mg,每日1次;FK506每次2mg,每日2次;MMF每次250mg,每日2次;泼尼松每次15mg,每日1次),并减少他克莫司剂量。改用方案后3d患者Scr逐渐下降至正常,至出院后未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随访至2013年4月移植肾功能稳定,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西罗莫司有利于DCD供肾肾移植患者肾功能早期恢复,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中分别应用IL-2受体拮抗剂(IL-2R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DCD肾移植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的110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资料。其中应用IL-2Ra进行免疫诱导82例(IL-2Ra组),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28例(ATG组),所有受者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两组受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血清肌酐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受者术后DGF、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L-2Ra组和ATG组受者DGF发生率分别20.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5),两组受者肺部感染、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Ra组和ATG组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第9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2、4、7、14、21、30、6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2Ra和ATG都能有效预防肾移植受者术后AR的发生,需综合考虑供、受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诱导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