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病变,而颈椎病变又是影响椎动脉颅外段血流的主要原因。基底动脉环(Willis氏环)是侧支循环系统,但其先天异常者占半数左右,当脑血供障碍时,常不能提供良好的代偿性作用。我们收治眩晕患者118例,均行脑MRA检查,发现一侧椎动脉细小或缺如者69例,占58.47%,基底动脉环先天异常者26例,占22.03%。而非眩晕患者35例脑MRA结果,均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环组成动脉的狭窄或缺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据国外报道,由耳石漂浮导致的眩晕综合征很常见,占所有占眩晕病因的40%左右。但国内常常忽视这种综合征,而且在李焰生教授的讲座中也未提及,请问这种综合征是否包括在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中?另外,Dix-Hallpike检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如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吗?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是目前造成死亡的第三位疾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Artery,VBA)狭窄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者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对于该病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无法改善血管狭窄引起的血供不足;外科手术治疗因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极少采用。血管内治疗以其创伤小、疗效好、病人易接受的优点得到迅速发展。现就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注区功能障碍所致的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大多以发作性为主,其次可伴有黑朦、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其病因主要为血管形态学改变、一过性动力学因素等致后循环血流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2004-2006年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2004~2006年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94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40~66岁,平均53岁。病程2~5年,平均3年。对照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42~64岁,平均53岁。病程2~6年,平均4.8年。作经颅多普勒检查,血流速度减慢,频谱离数度增大,波峰不规则等,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眩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白术20g,天麻15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10g;若眩晕、呕吐频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串联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12例(26处)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DSA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为65~100%,平均84.62±8.24%。结果本组支架置放成功率92.6%,术后平均狭窄率为16.92±14.84%;术后用mRS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7例0分,3例1分,2例3分。发生2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年卒中率为6.2%;随访期间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串联病变,在技术上可行,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TCD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分析了 96例老年人椎 -基底动脉 (V- BA)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测结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96例均符合游氏的 V- BA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游国雄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5 ) ,并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男 5 4例 ,女4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作为一种独立的脑血管病变,临床并不少见,其病因尚不明确,病理改变主要涉及颅内动脉中膜,血管的扩张、迂曲会使相邻结构受压、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栓形成及分支动脉受到牵拉,出现颅神经压迫症状及后循环缺血等临床表现。虽然针对椎基底动脉延长症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外科手术、神经介入及对症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 ,我们对 43例老年人因椎基底动脉缺血而致的眩晕采用MRI、TCD技术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3例 ,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 61~ 70岁2 9例 ,71~ 80岁 12例 ,80岁以上 2例。既往有动脉硬化 3 8例 ,高血压病史 3 6例 ,糖尿病史 6例 ,高血脂症 17例 ,冠心病 9例 ,吸烟 2 5例 ,颈椎病 7例。在活动或 /和情绪激动状态下发病 2 4例 ,休息或睡眠状态下发病 17例 ,其他状态下发病 2例。1 2 临床表现  (1)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然出现发作性眩晕 43例 (10 0 % ) ,多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定感 ,…  相似文献   

11.
12.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物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用颈部增强MRI和头颈部CTA检查动脉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部MR和头颈部CTA显示椎基底动脉较对照组纤细或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是血管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附45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5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1例,单纯支架置入8例,夹层责任动脉单纯弹簧圈闭塞6例。结果44例病人于治疗后1~46个月获造影随访,平均16.3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再出血。2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即刻致密栓塞的病人,动脉瘤未再显影;5例即刻大部栓塞者中,瘤体扩大、复发1例。7例单纯支架置入病人中,可见进行性血栓形成3例,无明显变化3例,另1例双BX支架重叠置入者支架狭窄变形,椎动脉闭塞。6例责任动脉闭塞病人,闭塞效果均切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效果。方法82例椎基底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静滴疏血通为治疗组,静滴血栓通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效果及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较血栓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7例PCI患者(PCI组)进行颅颈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并与同期住院的非PCI脑卒中患者(NPCI组)进行比较。结果与NPCI组相比,PCI组椎-基底动脉异常率显著增高(50.7%vs 70.2%;P<0.05),病变多在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多发性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椎动脉一侧优势、椎动脉颈段、基底动脉及前循环病变情况与N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患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部位为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并且椎-基底动脉病变呈多发性。  相似文献   

17.
一、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概述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为特征的少见的脑血管异常病变,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总体人群发病率报告,从造影和尸检结果来看,总体人群发病率应该小于0.05%[1].特定人群的发病率研究各有不同,在第一次发生卒中的人群中,VBD的发生率约为2.06%[2];在后循环梗死的患者中,VBD的发生率是3.7%[3];在进行常规MRI及MRA体检的人群中,无症状的VBD发病率为1.3%[4].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延长、扩张、迂曲或成角改变的血管畸形,发病较为罕见,总体发病率低于0.05%,目前正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该病于1986年由Smoker等正式定义,既往也曾命名为巨大延长扩张病、巨大基底动脉变异及梭形动脉瘤、动脉瘤样畸形、椎基系统迂曲等。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致死及致残率较高,且起病隐匿,易造成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仅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患有关解剖、诊断、治疗的某些问题进行一般性综合报导。一、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的特点、解剖变异、侧枝循环及梗塞类型。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有其特点,Kuhn(1962)经肱动脉逆行造影,发现造影剂到颈内动脉系统的毛细血管,仅须2秒钟,而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