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致病原因,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检查;1例脑室内小动静脉畸形,行吖刀治疗;3例因复查CT发现出血量增加形成脑内血肿而紧急手术;2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6例动脉瘤。结果4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30例,29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经全脑血管造影、MRI检查及手术探查发现10例阳性结果,经吖刀、手术及介入治疗痊愈。结论对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SAH患者在治疗上应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或结合临床行MRI或MRA复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8例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SA、CTA、MRA检查。结果:DSA检查:24例脑动脉瘤;CTA检查:23例脑动脉瘤;MRA检查:22例脑动脉瘤;联合检查确诊22例,三种检查方法的脑动脉瘤检查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12例动静脉畸形;CTA检查:11例动静脉畸形;MRA检查:11例动静脉畸形;联合检查确诊12例,三种检查方法的动静脉畸形检查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结果相当,但MRA没有辐射,不需要造影剂,因此推荐其作为脑血管疾病筛查诊断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诊治。方法回顾总结71例SAH患者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1例患者均经颅脑CT或脑脊液(CSF)检查确诊,其中32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17例患者发现动脉瘤,15例采用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2例采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其余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论SAH出血原因检查首选DSA,对瘤性SAH治疗尽可能早期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对年龄偏大患者慎用或不用抗纤溶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3D-ASL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脑缺血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MRA和3D-ASL检查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RA检查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42/60)、66.7%(40/60)、67.7%(42/62)、69.0%(40/58)。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磁共振3D-ASL检查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56/60)、93.1%(54/58)、90.3%(56/62)、93.1%(54/58)。磁共振3D-ASL检查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MRA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磁共振3D-ASL在脑缺血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CT扫描所见等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前均行颅脑CT扫描检查,行脑血管造影检查15例.结果 根据脑血管造影和CT表现将患者分为隐匿型4例、孤立型1例、树枝型3例、曲张型4例、动静脉瘤型3例.本组治愈24例,死亡6例.临床治愈病例中,遗有偏瘫或轻瘫6例,失语2例,癫痫4例.结论 对疑为脑血管畸形所引起的脑内血肿,应结合CT和血管造影尽早诊断,把握手术时机,应用正确手术方法,切除畸形血管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重复脑血管造影的益处和危险性。方法回顾分析140例SAH患者154次(首次140例,重复14例)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及其并发症。结果首次造影发现动脉瘸107例(76%),烟雾症2例,血管畸形1例。14纠重复脑血管造影捡查时发现前交通动脉瘸1例;12例进行了脑、脊髓MRI扫描,发现丘脑、脊髓血管畸形各1例、全部154次造影检查中,术后8h内死亡1例,脑梗死1例,血管痉挛6例,穿刺点感染2例,并发症比例4.2%(10/154)。结论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时,若技术及设备优良,拍片仔细。结合CT MRI检查及临床特点,则重复造影不必进行;当首次造影结果无可靠,伴有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者,重复脑血管造影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翟战胜  任继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527-6528
目的 探讨MRI联合3D-TOF MRA在诊断脑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GE3.0 HDX超导磁共振机对25例DSA或后经手术证实的脑血管畸形患者进行检查,分别应用MRI和3D-TOF(三维时间飞越法)MRA.结果 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6%和75%,3D-TOF MRA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和91.3%,两种方法联合后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提高至100%.结论 联合应用MRI和3D-TOF MRA可提高脑血管畸形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5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疑为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256排脑CTA检查,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结果:40例自发性SAH患者病例中发现动脉瘤38例,256排脑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38例患者均依据256排脑CTA检查结果成功进行治疗。结论:256排脑CTA对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原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自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颅CT扫描及全脑DSA检查,按照DSA检查结果分析病因并指导治疗,总结病因检出率、治疗和转归.结果 53例患者首次DSA阳性42例(79.2%),包括动脉瘤31例、脑动静脉畸形7例、脑膜动静脉瘘2例及烟雾病2例;二次DSA检出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畸形各2例;整体阳性率86.6%.阴性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阳性患者根据病因分别行介入栓塞、手术、放射、扩血管等对症治疗手段,随访6~9个月,16例(30.2%)遗留有轻中度精神障碍,死亡3例(5.7%).结论 全脑DSA在自发性SAH的病因分析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用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赵连松 《医疗装备》2019,(23):34-3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结果显示,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中,脑血管瘤40例,非脑血管瘤30例。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瘤的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有效诊断脑动脉瘤,且属于无创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特点、诊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2例PNS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诊治经过、随访预后等。结果 12例患者发病后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头部CT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保守治疗二周后再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仍均为阴性;其中8例行头颅MR检查,均无异常发现;随访3~50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PNSH患者表现出良性病程,症状较轻,后遗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急性出血发病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外科治疗的策略。方法选择经颅脑CT或MR I检查确认为脑实质内出血并怀疑为AVM的28例患者,经过急性期出血的手术治疗等正确处理,DSA全脑血管造影或病理证实为脑AVM。结果急性期对28例脑AVM患者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血肿清除术17例,发现畸形血管团14例(82.35%);血肿清除加AVM显微切除术8例;血肿清除加部分畸形血管电凝术9例;单纯脑室内血肿引流术4例;去骨瓣减压术8例;部分患者待病情稳定后2周经DSA栓塞或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脑AVM出血急性期的正确外科处理,既清除血肿,又防止AVM再出血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达到针对病因、针对病症治疗的双重目的,为进一步血管内栓塞或手术切除奠定基础并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3.
《慢性病学杂志》2013,(7):558-559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多数能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原因,但仍有10%~22%的患者DSA为阴性[1]。本课题组对106例DSA阴性的SAH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978例SAH患者中106例  相似文献   

14.
杨涛  胡兴越 《浙江预防医学》2006,18(3):67-67,6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但在自发性SAH中,仍有15%~20%的SAH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未能发现动脉瘤,这一部分患者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问题上有其特殊性。为此,我们对37例脑血管造影(DSA)阴性SAH和90例DSA阳性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2 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 ,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 8例 (6 .7% ) ,阳性者 112例 (93.3% ) ,其中颅内动脉瘤 79例(70 .5 % )、血管畸形 17例 (15 .2 % )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 16例 (14 .3% ) ,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发性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多发性脑膜瘤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回顾多发性脑膜瘤11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的位置和大小,采取手术或(和)γ刀治疗.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随访全部存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切除的肿瘤未见复发,γ刀治疗的肿瘤未发现增大.结论 多发性脑膜瘤临床比较少见,CT/MRI则成为多发性脑膜瘤最佳检查手段.治疗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为主,辅助以γ刀治疗,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64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64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53例(32.32%),动脉硬化性改变23例(14.02%),血管狭窄或闭塞84例(51.22%),非动脉硬化性改变(烟雾病)4例(2.44%).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为主.结论 颅内段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例脑动脉瘤患者的CTA/MRA资料和DSA/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比对分析,其中19例行了CTA检查,18例行了MRA检查。[结果]对于本组37例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动脉瘤均能够被CTA或MRA发现,运用多种方法重建后的CTA/MRA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且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高度吻合。[结论]CTA和MRA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6岁,左侧小脑肿瘤术后8年,头痛1个月加重2d入院。1994年8月因后枕部疼痛行头颅MRI检查示左小脑实性占位。10月24日在某医院行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脑血管母细胞瘤。经过中科院肿瘤医院对手术切片病理会诊诊断:脑血管外皮母细胞瘤。术后恢复良好,1995年复查头部MRI,无复发。1996年10月出现全身乏力,查头部MRI增强扫描示:肿瘤复发约2.5cm。11月行γ-刀治疗。后服用中药治疗。1998年因上腹不适,行肝脏B超,发现肝内囊肿,约9cm×9cm。在当地行肝囊肿抽液,抽出浅黄色透明液体,行无水酒精注入。开始囊肿减小,但是1个月后复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影像学特征.方法对62例经MRI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CVST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56例行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检查,确诊为CVST 54例,其MRI表现主要有点片状出血性脑梗死及广泛脑水肿,部分有脑室扩张.21例同时行MRI、MRV、DSA检查,其中20例MRI及MRV检查阳性的患者中19例DSA检查也呈阳性,两者符合率为95.00%.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及MRV检查是诊断CVS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