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明 《广西医学》2009,31(5):663-664
目的研究血清肌钙蛋白T(CTnT)对病毒性脑炎(脑炎)并心肌炎或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36例脑炎患儿(意识障碍组22例,无意识障碍组14例;惊厥组23例,无惊厥组13例)及36例对照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及CTnT水平。结果脑炎组血清心肌酶谱及CTnT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意识障碍组血清心肌酶谱及CTnT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组,有惊厥组血清心肌酶谱和CTnT阳性率高于无惊厥组(P〈0.05)。结论cTnT对脑炎并心肌损害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是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卢灵莉  刘珍兰  洪敏施 《吉林医学》2014,(36):8025-802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酶谱及电解质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贝克曼Au-680、DXI-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测定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水平,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重型脑炎与轻型脑炎、惊厥组与非惊厥组、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之间的心肌酶谱、电解质差异。结果:发现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程度伴有心肌损害。结论:病情越重及伴有惊厥及意识障碍的患儿心肌酶越高,提示心肌酶活性可作为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69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并以同期68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行同样的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心电图异常表现率也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各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可引起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多指标的变化,观察其变化,可尽早发现心肌损害,对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病毒性脑炎血清心肌酶谱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设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8例),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急性期与恢复期、轻型脑炎与重型脑炎、丙球治疗组与非丙球治疗组之间的心肌酶谱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程度伴有心肌损害,患儿病情越重心肌酶越高,并且随脑炎恢复心肌酶也下降。另外加用丙种球蛋白静点有助于心肌酶较快下降,有利于疾病痊愈。结论心肌酶活性可作为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和转归的重要指标。丙种球蛋白有利于疾病痊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心肌酶谱、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心电图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清心肌酶谱测定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诊断及干预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MPP患儿68例(观察组)和同期本院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幼儿心肌酶谱、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及复查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_HBDH)、谷草转氨酶(AST)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患儿M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cTn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恢复期血清心肌酶谱、Mb、CTnI明显下降,但CK-MB、LDH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MPP患儿早期(急性期)进行心肌酶谱、Mb、CTnI的检测,对于MP感染合并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腺肽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5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辅酶Q10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相关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经字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K、CK-MB、LDH等心肌酶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CK、CK-MB、LDH等心肌酶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心肌酶谱,探讨其在轮状病毒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50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观察组,同期5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AST、LDH、CK、CK—MB),比较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心肌酶谱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可及早发现心肌损害,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宋庆梅  温玲玲 《中原医刊》2011,(21):120-12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脑炎伴心肌损害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且高于正常值,治疗后两组心肌酶均显著下降,其差值在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肌钙蛋白阴转率及心电图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1%,显著高于对照组79.4%(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及1,6-二磷酸果糖均可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心肌损害,磷酸肌酸钠疗效优于1,6-二磷酸果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2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与140例健康儿童对照,分析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肌损害程度,及早干预治疗,从而防止心肌炎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患病期间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人院治疗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监测心肌酶的变化,以病情轻重程度即伴意识障碍的程度为界限将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心电图异常者8例,对照组患儿心电图异常者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心电图及心肌酶的改变可提示患儿心肌有无损伤,且患儿病情好转时心电图亦恢复正常,心肌酶活性也逐渐下降,这提示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改变可作为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受损的敏感指标用以判断预后和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磊  袁程远  龙莉  冯斌  周谦  何亚薇 《四川医学》2011,32(7):1052-1054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小儿EB病毒感染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EB病毒感染后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CTnT)异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观察及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小儿EB病毒感染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王宇 《中外医疗》2012,(20):123-123
目的探讨黄芪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4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治疗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胸闷、乏力、咳嗽等比较-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中,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与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可有效减轻病情、改善预后,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辅助药物,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酶谱、血清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汤治疗,方药组成:丹参、玄参、炒白芍、太子参各15 g,五味子、金银花、酸枣仁、桂枝、板蓝根各10 g,黄芪25 g,炙甘草6 g。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肌酶谱、血清细胞因子、心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有效率为8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PK)含量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有均改善,且观察组IL-4水平及心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未影响研究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解毒汤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在改善患儿心功能、血清因子指标的同时对心肌酶谱也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胸腺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辅酶Q10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K、CK-MB,LDH心肌酶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致腹泻的婴幼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NAC-免疫抑制法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羟丁酸脱氢酶(HBDH)采用酶动力法测定。测定327例腹泻婴幼儿血清心肌酶谱含量,并根据病情将婴幼儿分为轻症组(166例)和重症组(161例),非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243例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同时异常的患儿心肌酶升高水平较单纯,心肌酶谱异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腹泻性肠炎婴幼儿伴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的轻重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同时改变者心肌酶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心肌酶谱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心肌有无损害及心肌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对63例腹泻患儿及47例正常体检儿童进行血清心肌酶谱AST、LDH、CK、α-HBD及CK—MB测定。结果腹泻患儿血清AST、LDH、CK—MB、α-HB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CK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性腹泻与腹泻合并脱水酸中毒患儿比较心肌酶活性存在差异性,尤以CK—MB、LDH为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常伴有心肌损害;心肌酶谱检测可早期发现心肌受损的情况;对于腹泻小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同时应早期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酶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心肌酶谱的检测,探讨血清心肌酶含量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轻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 0 0 1年1月~2 0 0 4年1月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95例患儿,根据病情分为轻度4 8例、中度30例、重度17例3组,并选择健康体检儿童5 0例为对照组。使用酶动力法对以上4组进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检测。就其心肌酶谱均值以MATLAB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9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有5 8例(约6 .1% )心肌酶1项以上增高。对各组心肌酶谱中各酶均值进行总体方差分析,结果为各酶的活性变化在4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 0 0 1)。各组间心肌酶均值多重比较显示,CK在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各酶与脑炎相关性较强,尤其是α-HBDH、LDH相关系数最大,接近1。结论:心肌酶谱中各酶与病毒性脑炎密切相关,其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增加。说明心肌酶学不只是心肌损伤的指标,对小儿病毒性脑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焱 《中外医疗》2010,29(19):14-15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检查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90例窒息新生儿分为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选择同期出生在本院产科无窒息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儿的心肌酶谱。结果经过测定,窒息患儿的LDH、HBDH、CK、CK-MB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轻度窒息组患儿的LDH、HBDH、CK、CK-MB显著高于重度窒息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明显改变,且与窒息程度相关,心肌酶谱测定能够反映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程度,对新生儿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CK-MB可作为窒息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的重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刘辉 《四川医学》2013,(12):1845-1847
目的 探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果糖二磷酸钠,7天后观察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2周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K、CK-MB及CTnI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血清CK、CK-MB及CTnI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显著改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和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谱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58例,95.08%)高于对照组(46例,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K和LDH水平明显降低,并且下降幅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果糖二磷酸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