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与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胃肠胰系统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了鉴定与定位.在消化道中检测到了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和胰高血糖素(Glu)细胞.5-HT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和空肠,食道中偶见.SS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较密集,小肠各段少量,直肠和食道偶见.Gas细胞主要分布于小肠各段,胃和直肠中偶见,食道中未检测到.Glu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和直肠,小肠各段偶见,食道中未检测到.在胰腺中检测出了5-HT、SS、Gas、Glu和胰多肽(PP)细胞.SS、Glu和PP细胞数量较多,成簇分布于胰岛中,5-HT和Gas细胞少量,散在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胃腺部和胰腺内分泌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形态不规则,有的可见明显胞突伸向邻近细胞,胃肠道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多呈梭形、楔形或锥形,有的可见明显胞突伸向消化腔.与其它两栖动物相比,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存在与分布有一些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消化道的嗜银细胞及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方法应用整块组织Grimelius银染法和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结果嗜银细胞在克氏原螫虾消化道除幽门胃外的各段均有分布,位于消化道上皮细胞间及结缔组织中。五羟色胺(5-HT)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生长抑素(SS)细胞仅在食道和后肠中有分布。胃泌素(Gas)细胞分布于除幽门胃和中肠外的消化道各段。胰高血糖素(Glu)细胞在除幽门胃外的整个消化道均有分布,在食道和贲门胃中最多。胰多肽(PP)细胞仅在肠道中有较多分布。结论克氏原螫虾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的分布情况与其它甲壳动物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特异性抗血清,对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内检测到5-HT细胞、SS细胞和Glu细胞,而GAS细胞、PP细胞和SP细胞均未检测到。5-HT细胞分布广泛,存在于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中,在冬眠期分布密度高峰为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而非冬眠期则为胃幽门部;SS细胞分布也较为广泛,在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除了直肠以外,均有分布,且这两个时期SS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在胃幽门部。Glu细胞在冬眠期仅在胃贲门部、胃体、空肠和回肠检测到,而在非冬眠期除以上四个部位外直肠部也检测到了Glu细胞,并且Glu细胞分布密度高峰都在胃体部。结论黑龙江林蛙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不同,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时期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目的研究七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在多疣壁虎及石龙子胃肠道的定位及分布。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方法结果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在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各段均有分布,但分布型各不相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仅在多疣壁虎胃贲门至十二指肠段分布,而石龙子胃肠道各段均有分布;胃泌素(Gastrin,Gas)细胞分布于多疣壁虎十二指肠和空肠段,石龙子则仅分布于胃幽门部;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u)细胞和P-物质(Substance P,SP)细胞均分布于多疣壁虎胃中各段,而石龙子胰高血糖素细胞分布于回肠、直肠及胃体处,P-物质细胞则分布于除空肠外的胃肠道各段;胰岛素(Insulin,Ins)细胞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细胞在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结论两种爬行动物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极北鲵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消化道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胰高血糖素(Glu)、人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Duncan多重比较的方法,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体(2.80±0.70)和十二指肠(2.60±0.75)分布密度最高,幽门最低(0.85±0.67);胃泌素细胞仅分布于小肠,十二指肠(1.85±0.75)密度最高;生长抑素细胞分布于食管、胃体、幽门、十二指肠和回肠各部位,且幽门(2.25±0.64)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只见于胃贲门部和胃体,人胰多肽细胞和P-物质细胞在整个消化道均未检测到。各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极北鲵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这种密度分布和形态特点与其他两栖类动物及黑龙江产地的极北鲵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物种、食性和栖息地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胡子鲶(Clarias fusca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比较.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除胡子鲶后肠外,五羟色胺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其中贲门部或幽门部密度最高,前中肠次之,食道最少;胡子鲶消化道中生长抑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贲门部和胃部,食管、胃幽门及肠道内未见分布,而瓦氏黄颡主要分布于食管和胃部,肠道内未见分布;胃泌素细胞在胡子鲶消化道内只在肠内检测到,瓦氏黄颡只在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检测到;胰多肽细胞只在瓦氏黄颡的幽门胃和前肠两个部位有分布;胰高血糖素和P-物质两种细胞在两种鱼的消化道各段均未见其分布.结论 两种有胃鱼消化道中六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有一定的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又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与各自食性及生活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应用7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其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密度为:十二指肠、空肠处最高,胃中各段居中,回肠和直肠处最低。生长抑素(sS)-IR细胞分布于胃贲门至空肠的胃肠道段,其分布密度自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胃泌素(Gas)-IR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处有少量分布。高血糖素(Glu)-IR细胞仅见胃体部位较少分布。P_物质(SP)-IR细胞在回肠和直肠中有分布。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PP)-IR细胞和胰岛素(Ins)-IR细胞。与其它动物相比较,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华稻蝗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块组织Grimelius银染法和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生物统计学分析,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与定位。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中华稻蝗的胃盲囊、中肠和后肠各段,以中肠和直肠中最多(P<0.05), 前肠中未见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出了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 胃泌素(gastrin, Gas)、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Glu)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细胞, 未检出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细胞。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中肠和后肠中, 前肠中未见分布。5-HT细胞和Gas细胞均主要分布于胃盲囊、中肠及直肠中,且均以直肠中最多(P<0.05)。Glu细胞在胃盲囊及整个中、后肠均有分布, 在中肠和直肠中最多(P<0.05)。PP细胞主要分布于中肠、回肠和直肠中,中肠中分布密度最大(P<0.05)。本研究显示中华稻蝗消化道中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的分布情况与其他节肢动物相比存在一定的共性,也有其一定的特异性,可能与中华稻蝗特定的消化道结构和消化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竹叶青蛇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张志强  张盛周  吴孝兵 《动物学报》2001,47(6):666-671,T001
应用8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竹叶青蛇(Trimersurus stejneg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在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5-羟色胺细胞以十二指肠和回肠密度为最高,空肠、直肠和幽门其次,胃体较低,食道和贲门中偶见;生长抑素细胞在十二指肠处数量最多,胃体、幽门和空肠其次,其余消化道各段偶见;胰高血糖素细胞只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血管活性肠肽在贲门和胃体处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食道中偶见。以上各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差异显著。未检出胃泌素、P-物质、胰多肽和胰岛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竹叶青的摄食习性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沙门菌细菌壁缺陷突变株(CWDMs)的生物氧化及遗传特点和探讨细菌壁缺陷变异的性质与机制。方法:采用PAGE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CWDMs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活性与类型。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MDH同工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两条MDH同Ⅰ酶带,在CWDMs的MDH中有一条泳动速率与细菌型及粗糙型的相同,另一条则较快。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MDH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CWDMs保留了与亲代细菌型一致的MDH和形成了一种新的MDH,并且其MDH的活性已显著降低,此特性可能与CWDMs生物氧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