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全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积极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研讨会会议纪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控制呈逐年上升趋势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广州市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预防控制对策进行探讨 ,为广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 :广州市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明显增强 ,形势相当严峻。对策 :切实抓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 ;开展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基线调查 ;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 ;以健康教育与促进为主要手段 ,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近20年来,基于对慢性肾脏病(CKD)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关系的探讨,医疗界对于CKD这一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日益凸现。人们逐渐认识到,  相似文献   

5.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控制策略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针对共同危险因素,在全人群和目标人群中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构成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成人早残和早死的主要原因。进入90年代以后,位居湖北省人口死因顺位前4位的一直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损伤及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而湖北省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尚未真正起步,本文利用全省疾病监测系统的10年监测资料,对人群主要死因进行分析,同时对今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取得全社会的共识,进一步开展科学、有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针对大庆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现状进行分析,并建议:政府建立有利于开展一、二、三级预防的公共卫生政策,建立健全慢性非传染病报告监测系统,建立健全医院一社区一体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网络,做到慢性非传染性防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杨宏宇 《现代保健》2008,(33):97-97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慢性病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几年来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过程中笔者感到有一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和探讨,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确定防治的优先领域,合理的防治筹资安排是减轻居民经济负担,降低卫生费用的关键。方法:利用OECD和世界卫生组织卫生费用核算方法 (2011)对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费用进行核算。结果:天津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资源消耗巨大,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70.8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费用预防服务费用仅占全部费用的1.85%。建议:应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阻肺的重点防控。继续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模式,加大政府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的投入,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制定中长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规划,协调多部门联合参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疾病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环境污染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而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最直接相关的就是空气、饮水、食物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政策     
陈竺提出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三项建议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16日在日内瓦开幕的第64届世界卫生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了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三项建议。他呼吁国际社会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战略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和总结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体会,为以后更好的在社区中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总结和分析在社区中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意义。结果在社区中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可从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结论应在社区中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力度,尽量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医疗花费。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上海市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与患病情况进行了描述分析 ,结果发现 :急性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是仍存在隐患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同时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丽  孙杰  黄葵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2):160-162
目的:了解成都市1990-200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干预提供科学的数据。方法:采用EXCEL、SAS统计分析1990-200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数据。结果:该市3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脑卒中增长最快,恶性肿瘤中以肺癌发病率最高。糖尿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成都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必须加强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广西北海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北海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积极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我市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全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试行...  相似文献   

16.
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上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国际研讨会”将于2 0 0 1年 9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现将征文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政策、规划和管理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模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监测、疾病筛选和高危人群策略研究 ;健康促进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的理论 ;社区、学校和企业初级卫生保健理论和实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慢性病和生殖卫生研究 ;其他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7.
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肥胖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描述了全球超重肥胖的最新分类标准、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了肥胖的疾病负担情况、预防策略及它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农村慢性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4-2005年进行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首钢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提出13条工作任务,其中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规定了4项任务:一是开展健康指导、行为干预;二是开展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监测;三是对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四是对恢复期病人进行随访。为了更好地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对首钢老山等4个社区的常住人口中4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概况及预防策略作一研究,以期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