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43例原因不明的皮肤散在瘀斑和/或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排除了其他可能病因所致的继发性出血性疾病,经凝血象、外周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未见异常,但用抗凝剂刺参酸性粘多糖作血小板聚集诱导测定,发现其中有13例(占30.2%)缺乏聚集反应,符合沈迪代病的表现。同时探讨了本病的特点和可能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3.
单纯性紫癜40例,经实验室常规检查,均排除了血小板功能和凝血象异常,试用刺参酸性粘多糖作血小板聚集诱导,结果仍有55%的患者缺乏聚集反应。因而认为本病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缺陷也有密切关系。刺参酸性粘多糖可以作为这一组疾病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扫描电镜结合透射电镜观察了6例正常人血小板经刺参酸性粘多糖(Sjamp)作用后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以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表明Sjamp能引起人血小板变形,伸出多个伪足、颗粒“中心化”,开放管道扩张、聚集、溶解等一系列变化,提示Sjamp是一种血小板激活剂。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方法,用生物素标民血小板膜糖蛋白,然后用Westernblotting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生物素可标记十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用以标记的生物素浓度以5mmol/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至今,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之相应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原本在输血领域发现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被许多研究证实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科研人员又开始从宏观到微观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获得诊治血栓性疾病的手段。本文主要对二者联系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受到刺激时被活化 ,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改变。血小板活化时 ,膜表面形成GPⅡb/Ⅲa复合体 ,其上有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位点 ,分别是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纤维蛋白原 (Fg)的受体。血小板聚集主要取决于GPⅡb/Ⅲa复合体与粘附蛋白Fs、vWF、纤维连接蛋白和体外连接蛋白的潜在相互作用。血小板聚集除与GPⅡb/Ⅲa受体数量有关外 ,主要还取决于GPⅡb/Ⅲa受体亲和力高低。GPⅡb/Ⅲa与粘附蛋白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不可缺少的共同通道 ,GPⅡb/Ⅲa可直接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建立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功能的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 ,并对其灵敏度、批内和批间差异进行方法学考核。方法以抗血小板CD62P单抗SZ51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单抗7E3分别包板,加入经ADP诱导的或未诱导的正常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以生物素标记的抗GPIb单抗SZ2(Biotin-SZ2)反应后,加入亲和素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Avdin-HRP)检测,邻苯二胺(OPD)显色后,酶标仪读取吸光度(A)值。对其灵敏度及批内、批间差异作方法学评估,应用该方法对抑制性单抗SZ-21和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功能效果进行测定,并与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方法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6.25×109/L(SZ51包被板)和3.13×109/L(7E3包被板)的标本,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测得50名健康正常人ADP诱导的(未诱导的)血小板的CD62P和GPⅡb/Ⅲa的A值分别为0.68±0.21(0.18±0.09)和0.87±0.29(0.44±0.14)。ELISA测定结果表明,SZ21和阿司匹林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功能。流式细胞仪测定ADP诱导的(未诱导的)人血小板表面CD62P和GPⅡb/Ⅲa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0.1±7.12)%[(2.56±0.61)%]和(86.32±17.82)%[(20.25±14.56)%],其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结论该方法可以测定血小板功能活化剂或抑制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可以测定血栓性疾病或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建立一种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 FCM多参数分析全血中的CD6 1标记的血小板群。结果 每次检测需血以微升为数量级单位 ,所用时间 2h。能从正常的血小板中检出 3%含有CD6 1抗体的血小板 ,阳性率与理论值呈明显相关 (r >0 .9,P <0 .0 0 1) ;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 10× 10 9/L的标本。结论 本法具有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 ,需血量少 ,病人易接受 ,并且更接近生理状态 ;多参数检测 ,快速省时 ,更适用于血小板极低或抗体量少的患者。优于传统的定量法与定性法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在江西省出血性疾病中的患病率。方法:从临床筛选出肢有瘀点,瘀斑或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和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等均正常的患者,用刺参酸性粘多糖导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结果:共查出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3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40岁,患病数为26.8%。结论:证实在人群中确实存在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且男性少于女性,其比为1:3.2,以中青年人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rmyocardialinfarction,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rimary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PTCA)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AMI发病6小时以内成功的进行P-PTCA的患者33例,按PTCA前、后不同时间抽取周围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个病人不同时期的PAC-1和CD61b。以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结果:33例AMI患者P-PTCA前PAC-1为(1.82±0.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之后开始下降,至PTCA后8小时为(1.35±0.66),明显低于PTCA前(P<0.01);P-PTCA后24小时PAC-1又升高至(2.28±0.87),显著高于PTCA后8小时(P<0.01);而后PAC-1逐渐下降,至168小时趋于正常。CD61b在P-PTCA前与正常对照无差别(P>0.05),P-PTCA后各不同时间的CD61b相比也无差别(P>0.05)。结论:AMI患者行P-PTCA,在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同时激活了血小板,所以P-PTCA后需要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3.
CD9单克隆抗体激活血小板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两种抗分子量为24000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为探针,对血小板活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种CD9McAb(SJ9A4,HI117)在其抗原(P24)上的识别肽段不同;两种McAb诱聚血小板的途径有区别;在激活血小板时,两种McAb能同时引发特定的血小板膜蛋白磷酸化,但HI117不能使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活化血小板P24不能与膜上其他蛋白发生物理联结。表明两种CD9McAb激活血小板的机理存在差异,提示其抗原在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时相血小板膜糖蛋白(G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流式细胞仪测定10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腔隙性脑梗死49例及脑血栓形成39例)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CD61)、GPⅠb(CD42b)、GPⅠa(CD49b)在病程不同时相〔(急性期(≤3d)、发病1周、2周及恢复期〕的表达。同时采用E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与GP的相关性。结果脑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急性期和发病后1周,GPⅢ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此两种疾病状态急性期均存在GPⅠb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各期均未发现GPⅢa的明显表达。在病变恢复期,脑血栓形成中GPⅠa的表达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GPⅠa表达略升高,恢复期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S评分与GPⅠb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3,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GPⅢa、GPⅠb及GPⅠa两两之间均有相关关系。结论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急性期均有GPⅢa和GPⅠb的明显活化,前者恢复期GPⅠa表达亦显著增加。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可能反映血栓前状态,可作为一种有效评估某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展及预后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以硫代硫酸钠为实验样品,观察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膜糖蛋白Ⅲ的影响。结果:STS明显抑制以ADP为诱导剂的PagT(P<0.05),而且与药物浓度呈量效关系。STS又使GPⅢ,测得量下降(P<0.05),,其下降程度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呈正相关(r=0.57,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变化,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Ⅰb/Ⅸ、GPⅡb/Ⅲa、GP Ⅰb、GPⅡb、GP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 并与34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GP Ⅰb/Ⅸ、GPⅡb/Ⅲa、GP Ⅰb、GPⅡb、GPⅢa及P-选择素表达荧光强度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表达异常可能是出血性血小板病的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全血血小板膜粘附受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及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粘附受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法并对其进行探讨。方法 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Ix、GPⅡb-Ⅲ.、P-selectin的表达及各种实验要素对它们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所用样品量少,且减少血小板的人为活化。结论 流式细胞木是血小板膜糖蛋白粘附分子检测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及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测定了尿毒症患者和正常人血小板表面GPⅠb的量以及静息和用ADP活化条件下,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量。结果表明,尿毒症组血小板膜GPⅠb的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静息和活化状态下,尿毒症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尿毒症组血小板以ADP活化后,其GPⅡb/Ⅲa表达的量与血浆肌酐或尿素氮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54,P>0.05;r=-0.177,P>0.05)。提示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膜GPⅠb和GPⅡb/Ⅲa的量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9.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聚集(PAgT)、释放试验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阻抗法与荧光法同步测定PAgT及ATP释放反应;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血小板GMP-140。结果妊高征患者PAgT、ATP释放量及血浆GMP-140含量较正常非孕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各组患者PAgT、血浆GMP-140含量活性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而ATP释放量在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则无明显差异。轻、中、重度妊高征PAgT与血浆GMP-140含量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653,P〈0.05;r=0.737。P〈0.05;r=0.778,P〈0.01)。结论妊高征患者由于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妊高征发病和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