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欧洲联盟开始将共同安全与防务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制度框架的具体机制和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成为实现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前提条件.由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进程中,不同学派之间在认知和阐释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和分歧.在综合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和针对性的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的理论分析框架--制度化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2.
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布鲁塞尔化"的独特一体化模式在"高级政治"领域建构了欧盟的集体身份.本文考察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框架下,欧盟集体身份的政治建构进程,在此基础上运用建构主义学派的角色理论分析和比较了欧盟国家中以法国、英国、德国和波兰为代表的大国与小国之间、老成员与新成员之间的角色认知偏好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选择差异,指出欧盟各国在参与共同外交与安全合作中形成的时而相互合作、时而相互制衡的复杂互动是导致欧盟集体身份政治建构"布鲁塞尔化"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3.
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涉及各成员国,尤其是法国、德国、英国三个欧洲大国的农产品生产、出口、进口,农产品关税、补贴等问题,因涉及各成员国的重大利益,故各成员国进行了尖锐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协调妥协.该政策的孕育、诞生、调整,典型地展示了欧共体的运行机制:以各成员国在共同的大利益上的一致性克服它们在小利益上的矛盾性;通过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欧共体之间的艰苦谈判,求得彼此的利益协调.这种运行机制维系了比较松散的欧共体的内部团结,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当然,它并不能解决欧共体内部重大和深刻的利益矛盾,也不能解决成员国内部对待欧共体的态度分歧.  相似文献   

4.
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成立于1958年1月1日,原有成员国6个,中间经过1973年、1981年、1986年三次扩大,达到12个国家。1992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宣告诞生。1995年...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三个阶段的演变历程 ,分析推动这一政策发展的原因 ,即避免战争的爆发、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欧盟“极化”战略的需要和欧洲现实的压力。欧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社会政策议程》、欧盟扩大与欧盟社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把社会政策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核心议题是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为了使新成员国的社会政策体系适应社会欧洲的建设需要,实现社会政策体制的顺利并轨,欧盟与新成员国签订了旨在提高新成员国社会保护水平的政策性文件,从而把新成员国纳入了欧盟的社会政策体系。欧盟还积极调整结构基金,帮助新成员国消除贫困和社会排斥,提高其社会融入水平。由此,欧洲社会模式随欧盟扩大而扩张到了新成员国。  相似文献   

7.
从安全威胁的感知、威胁应对方式、资源分配和公众舆论等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欧洲安全战略视角和欧盟四个主要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视角的异同可以看出,虽然欧洲安全战略尚未形成一种明显的认同或独立性,而且各欧盟成员国之间还存在重要的分歧,但是它却为共同的安全战略或安全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欧元的稳定首先取决于欧盟经济实力、发展状况和趋势,其次,欧元稳定客观上需要与统一的贷币政策相协调的其它经济政策的支持。保证欧元长久稳定的深层原因在于欧盟内部统一的劳动力,税收和社会福利等结构性改革。欧洲共同外交和共同防务的加强是欧盟安全与欧元稳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王志浩 《理论界》2015,(3):132-136
西共体是目前非洲地区安全合作成效最为显著的次区域组织之一。文章尝试着用层次分析法对支持西共体安全合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在西共体实施安全合作,解决区域内冲突的过程中,全球层面的联合国,跨区域层面的欧盟(及成员国)及美国,区域层面的非统/非盟和国家层面的西共体内部大国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扩后欧盟面临新的边界,欧盟展开了针对包括巴尔干和中东欧国家的东部“小周边”近邻外交和在大欧洲概念下针对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南部“大周边”远邻外交。欧盟出于对冷战后地缘政治的新变化和欧盟欧洲安全认知框架的修正,对“小周边”的外交,主要是推动“东扩”与“颜色革命”;对“大周边”的外交则以合作、发展促进稳定与安全,并对欧盟与以色列的关系加以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