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定量定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2):125-127
  相似文献   

2.
良、恶性肾上腺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鉴别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肾上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鉴别良恶性肾上腺肿瘤中的价值. 方法: 留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共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组织标本31例,立即液氮中速冻保存.应用TRAP-ELISA法测定肾上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 结果: 在肾上腺肿瘤标本31例中,6例阳性,阳性率19.4%,其中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癌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转移癌2例) 5例端粒酶均为阳性,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端粒酶亦阳性. 结论: 良性肾上腺肿瘤一般无端粒酶活性,恶性肾上腺肿瘤具有较强的端粒酶活性,检测肾上腺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肾上腺肿瘤.  相似文献   

3.
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3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5例正常脑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2例人脑胶质瘤中有26例端粒酶表达为阳性(81.3%),而正常脑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P<0.005),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有 差异(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脑胶质瘤的恶性标记之一,测定胶质瘤端粒酶活性对其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elomerase PCR ELISA法对41例膀胱部组织和2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34例,阳性率82.9%,2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例,阳性率4.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涛  张伟  金顺钱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85-786
  相似文献   

8.
妇科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妇科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探索端粒酶活化在妇科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应用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方法对78例妇科肿瘤和对照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36例宫颈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5例非癌宫颈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和6例正常卵巢的新鲜 组织及41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性量检测。结果: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CIN56.25%(9/16),宫颈癌91.6%(33/36),非癌宫颈组织4%(1/25);宫颈脱落细胞,CIN61.54%(8/13),宫颈癌82.35%(14/17),正常0%(0/11);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5%(2/8),交界性66.67%(2/3),恶性85.7%(12/14),正常卵巢16.67%(1/6)。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TRAP-ELISA法较传统的TRAR法更为简便快速,有材料多样,可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不同病变食管组织中端粒长度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和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对38例食管鳞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长度测定.结果: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端粒长度分别为6.095±2.841、7.847±1.908及9.833±2.14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端粒长度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食管中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比较,端粒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长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端粒长度的异常改变不仅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也可能是食管黏膜癌变的早期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法定性技术 ,对 15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 ,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其中 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 4例呈阳性 ;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中 5例呈阳性 ) ,12例正常食管粘膜中 ,仅 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分别为 0 .945± 0 .6 0 1和 1.2 5 6± 0 .785 ,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 0 .376± 0 .2 11。正常食管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组相比 ,其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和平均A值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活性检测可望成为监测食管癌发生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膀胱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膀胱癌组与中晚期膀胱癌组端粒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正常组织活性高,膀胱癌端粒酶活性与其恶性程度有相关性,故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9例胃癌组织(转移30例,未转移19例)和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采用RT-PCR法检测MMP-7 mRNA,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49例胃癌组织中,MMP-7 mRNA及端粒酶阳性表达者分别为28例和32例,其中转移组表达分别为21例和20例;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MMP-7、端粒酶表达分别为4例和8例。胃癌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表达者19例,均阴性者8例;癌前病变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者仅3例,均阴性者11例。而MMP-7 mRNA表达在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病理分级中,Ⅰ、Ⅱ级的表达明显低于Ⅲ级(P0.01);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未侵及者(P0.01)。端粒酶在性别、年龄和病理分级以及是否侵及浆膜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7、端粒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高表达者胃癌转移的风险可能较高。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率高。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端粒酶活性高低与骨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用TRAP方法和改进的TRAP印染方法,对骨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骨肉瘤80 6%(29/36例),骨巨细胞瘤80 0%(20/25例),软骨肉瘤85 7%(6/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00%(2/2例),横纹肌肉瘤100%(2/2例),脊索瘤100%(3/3例),另有9例骨软骨瘤检测,仅有1例(111%)阳性.同时检测17例患者的肿瘤旁肌肉组织或软组织,均未发现有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与骨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是诊断恶性骨肿瘤、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胆管癌的关系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3例胆管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 5例胆管癌癌旁组织及 5例正常胆总管组织做对照。结果  2 3例胆管癌组织中有 1 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8.3% ) ,而癌旁组织、正常胆总管组织未显示活性。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 ,但肿瘤转移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见于大多数胆管癌组织中 ,其活性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变化。方法 :分别用 TRAP- EL ISA及 Southernblot方法对 4 0例各型肾癌病理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 :肾癌组织样本中 90 %呈端粒酶阳性 ,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 (2 / 2 2 )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可能成为判定肾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ASON)对宫颈癌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针对端粒酶RNA的ASON作用于Hela细胞,同时以加有转染剂FuGENE6者为对照组,计数连续作用1,3,5 d后的细胞数.TRAP方法测定端粒酶的活性.结果ASON组与随机引物及空白对照组比较,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的增殖速度延缓;有转染剂FuGENE6的ASON组的细胞增殖数目和端粒酶活性显著低于无FuGENE6的ASON组;细胞对有FuGENE6的ASON的摄取显著多于单纯的ASON.在FuGENE6的介导下,ASON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与ASON的浓度和治疗时间呈正相关.结论针对端粒酶RNA的ASON能抑制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转染剂FuGENE6可以增强端粒酶ASON对宫颈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癌、胃黏膜肠化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相关性及端粒酶激活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3种胃癌细胞株、26例胃癌、10例胃黏膜肠化生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结果:3种胃癌细胞株、24例胃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4例肠化生端粒酶活性较弱;36例正常胃黏膜标本未测到端粒酶活性.hTERT在26例胃癌组织、5例肠化胃黏膜中表达;正常胃黏膜无表达.端粒酶活性、hTERT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hTERT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表达,端粒酶的激活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