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超稠油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的降黏机理。研究表明: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80.8%)明显高于常规蒸汽驱驱油效率(65.4%);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实现了降黏剂、CO2与蒸汽协同降黏作用的滚动接替,从而有效降低了注汽压力,扩大了蒸汽波及范围即扩大了降黏区域,提高了产油速度。根据温度分布和降黏机理的不同可将降黏区分成4个复合降黏区,即蒸汽复合降黏区、热水复合降黏区、低温水复合降黏区和CO2-降黏剂复合降黏区。矿场应用表明,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在深部薄层超稠油油藏、深部厚层超稠油油藏和浅部薄层超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降黏增油效果。图6表5参15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庆油田单管通球集输试验井采出液黏度高、集油阻力大,部分油井出油压力长期偏高导致井口漏油以及抽油杆滞后等问题,开发了能减小油井集油阻力和降低出油压力的原油乳化降黏剂DS2001。室内评价表明,采用该降黏剂可使采出液表观黏度显著降低,降黏率大于70%。在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单管通球集输高油压井L12-AS2911开展了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乳化降黏剂DS2001的加药浓度为200 mg/L时,可使油井出油压力由3.5 MPa降低至0.8MPa左右,抽油机载荷改善显著,油井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3.
针对稠油机抽井油套环空添加降黏剂时存在降黏剂与产出液混合不均匀、降黏效果差和不能充分发挥降黏剂效能等问题,开展了稠油井过泵旋流混合降黏举升技术研究。稠油井过泵降黏举升技术是通过地面注剂系统将降黏剂输送到空心杆,再利用井下过泵系统中的空心中心杆将降黏剂释放至泵下,通过旋流混合系统叶轮的旋转作用,充分搅拌降黏剂和产出液,使其混合均匀,达到提高降黏剂效能和降黏效果的目的。该技术适用于泵深小于1 500.00 m、产液量小于50 m3/d的稠油机抽井。该技术在胜利油田21口稠油机抽井中进行了应用,平均泵效提高了11%,累计增油5 310 m3,累计节约降黏剂9 t,生产周期平均延长81 d。研究结果表明,稠油井过泵旋流混合降黏举升技术能充分发挥降黏剂效能,降黏增油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针对风城浅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中后期采用微生物、水热催化、气体辅助等降黏方式开采效果均不佳的问题,进行了超稠油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研究。通过催化裂解实验分析了风城油田重18井区油样在4.5 MPa、100~220℃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和供氢剂后的降黏效果,采用双管并联驱油实验得到了催化改质剂辅助蒸汽驱油效果及原油组分变化。结果表明:220℃时,单独使用催化剂降黏率可达50%,加供氢剂后降黏率可达90%以上;催化改质剂辅助蒸汽驱后原油降黏率可达88.5%,采出油中C25以上组分含量由54.4%降至37%,原油轻质化明显。对1口低产蒸汽吞吐井开展现场试验,实施后周期产油增加387 t,油汽比提高了0.34,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原位催化改质降黏技术可促使原油发生不可逆降黏,可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开发效果,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杨楼油田杨浅3区块的特超稠油,通过分析降黏剂对原油作用机理,筛选降黏剂,优化注入工艺参数。通过现场试验效果分析,化学辅助吞吐技术改善了杨浅3区块特超稠油油井的生产状况,延长生产周期、提高峰值产油量,提高措施井的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最终提高特超稠油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锦  李剑平  赵鹊桥 《特种油气藏》2006,13(6):77-79,94
新滩油田垦东12油藏为浅海油田,油井为水平井厦定向井,油稠。为研究和优化设计该区块油井机采方式及其工艺,根据油藏特点系统论证了各种采油方式对该油藏的适应性.优选出电潜泵生产是唯一可行的机采方式。针对稠油特点,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泵下掺降粘剂是该油藏最经济、有效、易于实施的降粘工艺,实验选择降粘剂为SB-2。进而对该油藏各井电泵生产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设计。生产动态预测结果表明,该油藏油井采用电潜泵生产并辅助以降粘荆降粘、泵下掺液量12~17m^3/d的条件可满足油井配产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普通稠油降黏剂辅助氮气吞吐过程中开采特征不明确、降黏剂和氮气协同作用机理不明晰的问题,通过微观可视实验和物理模拟,揭示吞吐过程中流体微观分布特征和降黏剂作用机理,对比研究普通稠油氮气吞吐、降黏剂辅助氮气吞吐的开采特征。结果表明:在普通稠油降黏剂辅助氮气吞吐过程中,降黏剂能有效分散原油和氮气,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和少量泡沫,乳状液和泡沫的贾敏效应能有效抑制气窜,扩大波及面积,延长气体弹性能量作用时间,提高氮气有效吞吐周期,室内实验普通稠油降黏剂辅助氮气吞吐开采可提高采收率6.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降黏剂筛选原则,为降黏剂辅助氮气吞吐现场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超稠油油藏开发是世界性难题,河南油田利用热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技术成功实现了超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分析了氮气和降黏剂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机理,通过室内实验方法评价优选降黏剂,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注汽强度、氮气注入量、降黏剂注入量等因素对开发效果影响的研究。该技术在河南油田超稠油油藏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平均单井周期产油量提高117 t,含水率降低8%,油汽比提高0.12,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音查干凹陷达14断块低黏度稠油油藏,常规开发存在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储量动用不均、注水效果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低黏度稠油开发特点,提出降黏剂+氮气增能的开发思路。降黏剂使稠油乳化降黏,并解除近井地带重质有机物堵塞,而氮气的注入补充了地层能量,保持了地层压力,最终提髙原油的采收率。措施实施后,日产油相比阶段前增加14. 0 t,含水下降24. 0%,累计增油2 991 t,平均单井增油332 t。该研究对同类油藏注氮辅助化学降黏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春光油田中深薄层超稠油开发技术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了以降黏、氮气助排为主体的热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分析了原油黏度与含水率变化规律,优选了降黏剂及工艺参数。现场应用后油井日产油量、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显著提高,油井产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杨帆 《石油石化节能》2021,11(4):5-8,I0002,I0003
稠油的流动性差,黏度大,稠油举升工艺的关键问题是降黏、改善其流动性。某油田根据不同油藏的条件选择了多种降黏开采方式,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稠油油藏水驱开采技术、热采技术以及地面节能配套工艺技术。介绍了油田举升工艺现状,分析了电热杆举升工艺、泵上掺热水降黏伴输举升工艺、空心杆热流体密闭循环加热举升工艺和化学剂降黏举升工艺等四种举升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稠油不同举升工艺试验应用情况,经研究分析,最后得出某油田大部分稠油井采取光油管化学滴加降黏工艺+少部分特别稠油井由电加热螺杆泵举升工艺的最佳稠油举升适用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渤海S油田5井区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大、地层原油粘度稠、平面上呈窄条状分布等特点,在精细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井开发"厚稠窄"边底水油藏的合理采油速度,分析了在不同生产压差时的含水率、日产油量、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厚稠窄"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的合理生产压差,并提出了"厚稠窄"边底水油藏水平井高速高效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景帅  李昌盛  付宣  何江  李琪  邱枫 《钻采工艺》2021,44(6):139-142
新疆油田准东吉 7井区在采油过程中,常出现支撑剂和地层砂回流返吐的问题,导致井筒砂埋,大部分生产井产量降至0。前期树脂砂防砂等工艺均告失败,为此,基于实验探索研究了最具应用前景的纤维防砂工艺在稠油油藏的应用。以临界出砂流速作为表征防砂效果的主要参数,研究了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纤维浓度、液体黏度对临界出砂流速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入纤维能有效提高支撑剂充填层的临界出砂流速,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纤维长度为6~9mm,纤维直径为10~30 μm,纤维浓度为0.5% ~0.7%。纤维防砂工艺能有效提高稠油油藏的防砂效果。该技术在新疆油田准东吉 7井区稠油油藏应用了6口井,施工成功率 100%,取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采用CO2吞吐开采超深层低渗透稠油油藏无法达到经济产能,即使使用降黏剂和CO2辅助热采开发也存在降黏效果差、单井产能低和油藏开发难度大等问题。通过使用分子体系设计和实验验证,对CO2增溶降黏剂进行研发,利用化学剂本身降黏功能和增强CO2溶解原油的能力,将化学降黏与CO2开采两种稠油开采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达到降低稠油黏度以及增强稠油流动性的目的。研制的增溶降黏剂可使CO2溶解度增大7倍,降黏率高达99.2%,有效解决了超深层低渗透稠油降黏范围小的难题。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试验井周期平均日产油量达到原日产油量的2.5倍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渤海JX1-1油田2D井区油井自投产以来频繁发生井筒有机垢堵塞现象。为了改善油井生产状况,开展了井筒治理对策研究,首先对2D井区原油组分及物性进行分析,然后对现场取得的有机垢的流变性、组分和元素组成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2D井区原油为中等含蜡的普通稠油,析蜡点较高,兼具结蜡和沥青质沉积风险。有机垢主要为沥青质和其他的油质组分组成,且有机垢经高温预处理再重新冷却后其流变性将变得更差,因此常规热洗效果较差。借鉴掺稀采油技术,考虑利用邻井稀油反洗溶解分散2D井区井筒有机垢。通过井口采油树将B8井稀油直接导入B25井油套环空进行反洗,B25井在实施稀油反洗防井筒有机垢堵塞措施后,产油量增加27.5%,有效期达1年以上。现场实践证实,稀油反洗可以有效预防稠油井的沥青质沉积、结蜡等有机垢堵塞,对相似油田和区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渤海某油田边部3口油井投产后产油量低,未达到预测水平。通过与同区块油井对比分析,研究出原因是油井原油黏度高,增加了井筒举升过程中的阻力,影响了电泵效率。优选成本低、降黏率高的井筒乳化降粘的技术工艺,其机理为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两方面。实验表明该复合型稠油助采剂加入定量比例的情况下,可形成黏度在10~100m P·s范围内的乳化体系;并且在温度30~60℃范围内,黏度水平稳定,降粘效果明显。3口油井实施后日均增油26m3,降粘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做为一套完整的桐油降粘增产工艺技术,除具备性能良好的降粘药品外,其配套的工艺技术是发挥药品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的药品配套工艺的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不仅降粘剂的各项指标具有先进性,而且其配套的工艺能较大幅度地发挥药品的性能。经现场应用,有60%的油井增产明显,部分“死井”得以复产。实现了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多原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超深井井筒掺稀降粘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基于热量传递原理和两相流动理论,建立了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中产液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同时进行了不同掺稀条件下降粘的室内实验。运用该模型结合实验结果对塔河油田稠油井掺稀降粘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掺稀降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适合于含水率低于20%的油井,开式掺稀油反循环比开式掺稀油正循环生产更有利于提高降粘效果,塔河油田井筒掺稀降粘合理的掺稀比率为1:2至1:1。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低频脉冲波的技术性能、作用机理、对岩层岩心的裂缝效应、改善孔隙结构效应以及对流体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室内及现场试验。阐述了低频脉冲强化采油机理主要在于能使近井地带形成微裂缝网,疏通储层孔隙,改善孔隙中流体分布状态,降低原油粘度等。通过现场试验,证实了低频脉冲波强化采油技术可用于油水井除垢、降粘、解堵、增产增注等方面,而且该技术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被总公司新技术推广中心评为1994年油井增产优秀项目。  相似文献   

20.
用地震属性技术识别构造岩性物性复合油气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种数学分析方法,从地震数据中拾取有关岩性及含油性等多种属性的信息,同时结合工区内测井资料进行储层参数转换,进而直接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文章在地震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拐16井油气藏地震属性识别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了该油气藏属于构造岩性物性复合油气藏类型的例子。拐16井区油气藏最初被作为构造圈闭,随后被预测为岩性圈闭,但后期的钻探结果表明这都是不正确的。利用均方根振幅、瞬时相位、反射能量等地震属性并结合沉积、构造等储层信息,对拐16井油气藏的岩性、物性、构造和含油气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该油气藏为构造岩性物性复合油气藏,所提出的滚动勘探开发建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生产管理部门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