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电针(EA)+MCAO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α7nAChR)PHA-543,613+MCAO组,溶剂(Vehicle)+MCAO组,α7nAChR抑制剂α-BGT+EA+MCAO组,溶剂+EA+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后3 d取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以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经典激活状态(M1型)及选择性激活状态(M2型)特异性标志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MCAO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EA+MCAO)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iNOS表达下调(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分子Arginase表达上调(P0.05);(2)α7nAChR激动剂PHA-543,613可模拟电针预处理的作用,使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α7nAChR抑制剂α-BGT逆转了电针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的作用。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α7nAChR参与了电针预处理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十分重要,而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对神经细胞发挥了损伤与保护双重作用.小胶质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作用的复杂性,使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中的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从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被激活参与炎症反应,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自身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双重作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福平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小胶质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合并低血压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利福平干预组(I/R+RFP)。利福平(20 mg/kg)在缺血后30 min腹腔注射。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认知功能改变,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利福平对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行为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I/R+RFP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明显缩短,同时,该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数目也显著减少。此外,利福平处理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受到抑制,海马组织内IL-1β、IL-6和TNF-α表达显著下调。结论:利福平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IL-1β、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暂时性局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反应规律,进一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30 min,再灌注0.5、3、6 h以及1、3、7、14 d和28 d后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MACO30 min再灌注0.5 h后,梗死区出现神经元肿胀,脑水肿;再灌注3 h和6 h,脑水肿加重,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固缩,对侧脑组织也出现水肿。脑水肿和神经元固缩在再灌注1 d时最重。再灌注3 d开始,脑水肿程度逐渐减弱,缺血区浸润的小胶质细胞增多。再灌注7 d时,缺血灶小胶质细胞浸润最明显,伴胶质结节形成,再灌注14 d,胶质瘢痕逐渐减小。再灌注28 d,大多数动物梗死区仅存少量小胶质细胞,个别未能修复的坏死灶液化并形成囊腔。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小,突起细长柔和。脑缺血30 min再灌注0.5 h可见小胶质细胞的体积增大,突起少而短。缺血再灌注6 h,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减少或消失。再灌注1 d和3 d,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7 d,细胞数量增加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以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再灌注28 d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少于再灌注7 d,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3 d(P0.05)。结论:暂时性局灶脑缺血能够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生,经历损伤性、反应性、效应性和恢复性变化四个阶段。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组织的清除和损伤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CIRI)大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阐述川芎嗪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焦亡的发生而发挥其对CIRI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用SD大鼠建立CIR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组、阳性对照组。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定梗死灶体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半暗带脑组织中Iba-1、NLRP3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半暗带脑组织中ASC、Caspase-1、Pro-Caspase-1、GSDMD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灶体积、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Iba-1/NLRP3双阳细胞数、ASC、Caspase-1、Pro-Caspase-1、GSDMD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灶体积、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Iba-1/NLRP3双阳细胞数、ASC、Caspase-1、Pro-Caspase-1、GSDMD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Iba-1/NLRP3双阳细胞数、ASC、Caspase-1、GSDMD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具有改善CIR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控制梗死灶扩大,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内焦亡的发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树鼩局部脑血栓形成过程中,缺血对侧皮层白细胞介素(interluekin,IL)-8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改变,并探讨扩布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SD)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反应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经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分别检测缺血对侧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灰度值及脑组织IL-8水平,并观察不同浓度IL-8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脑血栓形成后72h缺血对侧皮层IL-8水平及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1),于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内加入不同浓度(0.1-1.0μg/ml)IL-8,GFAP阳性细胞数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方式增加(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后缺血对侧皮层GFAP表达的改变与IL-8水平升高所致AS活化有关,可能是引起S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EX)对谷氨酸(GLU)诱导的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分离纯化并体外培养SD幼鼠脊髓小胶质细胞,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小胶质细胞并检测其纯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Dulbecco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组(DPBS组)、GLU处理组、DEX预处理后再用GLU处理组、DEX与GLU同时处理组、GLU刺激再用DEX处理组。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与小胶质细胞活化标志蛋白CD11b/c的表达。结果与DPBS对照组比较,GLU处理组CD11b/c表达增强,且细胞突起长度缩短,形态变圆;而与GLU组比较,DEX与GLU同时处理组和GLU刺激后DEX再处理组CD11b/c表达降低,DEX预处理后再用GLU处理组无差异。结论 DEX对GLU诱导大鼠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产生抑制作用,而预处理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Nissal首次描述了小胶质细胞。1919年,西班牙学Del Rino-Htortega用碳酸银染法将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加以区分,推测小胶质细胞在胚胎早期源于中胚层的骨髓前期细胞,即单核吞噬系统。成年期,这些细胞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成为小胶质细胞。这些观点现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根据细胞的形态,小胶质细胞有两种明显不同的亚型:分枝小胶质细胞和阿米巴样小胶质细胞。分枝小胶质细胞,其形态特征为胞体小,具有伸向各个方向的突起,在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为该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Ⅰ型糖尿病高血糖大鼠模型,通过双侧颈总动脉夹闭联合股动脉放血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比观察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糖尿病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正常血糖组)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1 h和6 h大脑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学变化及GFAP的表达。结果:正常血糖组再灌注1 h脑组织出现轻度水肿;再灌注6 h脑水肿加重,出现神经元固缩;再灌注1 h,糖尿病组病变与正常血糖组基本相同,再灌注6 h脑水肿加重,固缩神经元进一步增加。再灌注1 h和6 h,糖尿病组Nissl体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正常血糖组(P<0.05)。脑组织GFAP免疫荧光检查可见,再灌注6 h正常血糖组GFAP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糖尿病组再灌注1 h和6 h,出现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加(P<0.05),胞体显著增大,突起增长、增粗。Western Blot结果可见,糖尿病组GFAP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结论:糖尿病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加重神经元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更明显的数量增加和GFAP表达。  相似文献   

11.
反应性星形胶质活化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常见的反应,但其发生机理尚有待阐明。近年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能引起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我们及其它一些实验室的工作证实在多种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反应最早,是CNS损伤急性阶段主要应答细胞;故有文献提出反应性胶质化是一种后发现象,受小胶质细胞分泌产物的调节。本实验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了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参考Giulian(86)与McCarthy(80)等的方法进行星形胶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传代2次的星形胶质细胞种植于多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长托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及长托宁组,每组10只。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能力变化;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方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极化;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长托宁治疗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认知能力,改善大鼠脑组织形态,降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水平、M2型小胶质细胞比例、IL-1β和IL-18水平及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脑组织M1型小胶质细胞比例。结论 长托宁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目的:研究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EET的水解酶(sE H)基因敲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BDNF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对sE H-/-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2 h,再灌注24 h。用TTC染色,计算梗死体  相似文献   

14.
次声介导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体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次声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体外模型,本研究采用了次声压力仓,保温箱以及保鲜盒等设备。将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次声对照组以及次声作用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三组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次声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均表现为胞体小,胞膜光滑;而次声作用后小胶质细胞呈现活化状态,表现为细胞胞体肿胀、体积增大、边缘毛刺状突起。本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成功建立了次声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蒜素抗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采用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NO和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 I-R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海马组织NO和MDA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而SOD活性显著低于sham组;静脉给予大蒜素预处理可抑制上述变化,且呈剂量依赖性效应。结论: 大蒜素具有抑制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作用及抗氧化作用;大蒜素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高血糖模型,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正常血糖脑缺血再灌注24 h组(NM I/R 24 h组)、72 h组(NM I/R 72 h组),高血糖脑缺血再灌注24 h组(HM I/R 24 h组)以及72 h组(HM I/R 72 h组),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等方法,比较观察脑组织的损伤及p-AMPK的表达。结果:NM I/R 24 h组、NM I/R 72 h组大鼠均可见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HM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高于NM组。NM I/R 24 h组梗死区脑组织疏松水肿,神经元固缩;HM组大鼠脑组织疏松水肿及固缩神经元较NM组大鼠明显增加;与NM I/R 72 h组比较,HM组大鼠仍存在脑组织疏松水肿,较多固缩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免疫印迹结果可见,I/R 24 h和I/R 72 h,HM组p-AMPK相对蛋白量明显低于NM组。p-AMPK定位观察可见,p-AMPK与神经元共表达,但不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表达。结论:糖尿病高血糖加重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神经元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Is/Rp)损伤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经抗呆Ⅰ号作用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k)及ACM与抗呆Ⅰ号联合应用(ACM+K)对损伤神经元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bcl-2、bax和caspase-3的影响。 方法: 先分别进行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Ast)和神经元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体外模拟脑Is/Rp损伤模型的建立,然后用Rp-18 h后收集的ACM与ACMk、ACM+K以1∶5的浓度来培养损伤后的神经元,最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测定其神经元在Is-4 h和Rp-3 h、18 h、24 h、36 h、48 h、72 h后表达NSE、bcl-2、bax和caspase-3的变化。 结果: ACM、ACMk和ACM+K均能使受损神经元表达NSE和bcl-2的能力增强,表达bax和caspase-3的能力降低。其作用:ACMk>ACM+K>ACM。 结论: (1)通过受损神经元表达NSE的变化反映出ACM对受损神经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2)通过受损神经元表达bcl-2、bax和caspase-3的变化表明ACM具有抗凋亡作用; (3) 抗呆Ⅰ号可通过Ast间接地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观察 c GMP对海马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合成调节的作用 ,本研究用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进行了免疫荧光法染色。结果表明 :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区 c GMP合成增加 ,多数 c GMP阳性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 ,此细胞的多数呈 c GMP强阳性染色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也多呈强阳性 ;使用鸟苷酸环化酶 ( GC)抑制剂 ODQ,则 c GMP合成减少 ,c GMP阳性细胞多呈弱阳性 ,同一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也多呈弱阳性。本实验结果提示 :c GMP可能与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合成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极化的小胶质细胞排斥性导向分子A(RGMa)的表达变化。 方法 取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7 d、14 d模型组(I/R),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MCAO);Real-time PCR检测M1、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分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及CD206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区小胶质细胞RGMa的表达;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分别用M1或M2型小胶质细胞的诱导物脂多糖(LPS)或IL-4诱导24 h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M1、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分子IL-1β、iNOS、Arg-1、CD20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M1、M2型小胶质细胞上RGMa的表达。 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 d、14 d,M1、M2型小胶质细胞的标记分子表达增加。缺血后7 d、14 d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上RGMa大量表达。RGMa在体外培养的LPS诱导极化的M1型小胶质细胞和IL-4诱导极化的M2型小胶质细胞上表达均显著增加。 结论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GMa在缺血区M1型和M2型极化的小胶质细胞上均大量表达,RGMa可能在小胶质细胞激活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GMa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