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采自北京香山的细子薄菜 Rorippa cantoniensis(Lour.)Ohwi(十字花科)上的一种新白粉菌 Erysiphe rorippae Chen & Zheng sp.DOV.蔊菜属是白粉菌属的寄主新记录。在附属丝形态上,本新种因附属丝往往在顶部略膨大呈棍棒形而与唇形科上的华阴白粉菌 Erysiphe huayinensis Zheng & Chen 颇为近似,但因子囊壳直径较大,子囊孢子数目较少、体积较大且在两端钝尖而与该种很易区分。与十字花科上的另外两个已知种,即十字花科白粉菌 Erysiphe cruciferarura(Opiz)Junell 和南芥白粉菌 Erysiphe arabidisZheng & Chen 相比则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没有共同之处。这三个种可检索如下:  相似文献   

2.
郑儒永、陈桂清在1981年发表寄生于黄瓜和南瓜上的白粉菌新种Erysiphe cucurbitavearum Zheng & Chen时,在种下讨论中曾提到在一份盒子草标本HMAS 11948上见到了子囊孢子4—7个的白粉菌,由于标本上只有3个子囊果而附属丝又已全部脱落而无法鉴定其名称,但她们当时仍然提出盒子草上的白粉菌与瓜类上的白粉菌不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的子囊孢子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继续报告我国 Erysiphe属白粉菌的四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1)旋花科上的新变种双叉旋花白粉菌Erysiphe convolvuli (DC.) St. Am var. dirhotoma var. nov., 它与其原变种旋花白粉菌 Erystphe convolvuli (DC) St-Am var. convolvuli的主要区别在于附属丝分枝规则得多,而且往往是双叉状或近双又状分枝达1一3(一5)次。(2)马桑科上的新种马桑生白粉菌 Eryslphe coriariicola sp.nov,这是寄生在该科植物上的本属白粉菌的旨次报道。(3)山毛榉科上的新种山毛榉科白粉菌Erysiphe fagacearum sp. Nov.,这种菌因附属丝呈珊瑚状而且很短而区别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4)山毛榉科上的另一新种细雅白粉菌 Erytphe gracilis sp. Nov., 这种菌亦因附属丝形态特别——细长而均匀和明显波状而与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都不一样。所有新分类单位都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每个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近似种之闻的双别亦确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两个寄生在忍冬科上的白粉菌属(Erystphe)的新分类单位:一个是采自四川省的Abelta属植物上的 Erysiphe abeliae sp. Nov., 另一个是采自西藏自治区的 Sambucus属植物上的Errsiphs.Cartwbuci Ahmad var. crassitunicata var.Nov.Erysiphe abcliae sp. Nov. 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白粉菌。它的附属丝几乎全部典型地为Ery-siphe类型,但在大约500一1000根这样的附属丝中间却可以发现一根典型地为Oncinula类型的附属丝。这种现象说明此二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认为这种菌的发现对于在白粉菌的系统发育方面主张Lrncinula属是从Erysipka属进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新种和新变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成立新分类单位的理由亦有讨论。  相似文献   

5.
寄生于小集科、秋海棠科和蓝雪科上的白粉菌属(Erystphe)真菌过去早有报道。但无论国内、国外,往往都将这三个科上的白粉菌属真菌鉴定为 Erysiphe polygont (DC.) St-Am-种。我们对中国有关标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科寄主上的白粉菌既不同于 Erysiphe polygont(DC.) St-Am.,与其他已知种亦有显著不同,彼此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种和二个新记录种,新种:连云港驻丝壳 microsplarerclianyungangensia S. R. Yu sp. Nov., 寄生在卫矛科冬青卫矛 Euonymus joponicae L. 上。新记录种;地锦白粉菌 Erysiphe andina (Sptg.) Braun; 野茉莉钢丝壳 Uncinulo sogashinonRraun。另报道了77个已知种。  相似文献   

7.
在对采自我国浙江杭州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上的白粉菌Uneiaula bulbosa(Tai et Wei)Tai的模式标本HMAS 11460进行详细研究后,我们根据这种菌同时具有长、短两种附属丝这一重要特征将它从钩丝壳属(Uncinula)分出成立新属球钩丝壳属(Bulbouncinulagen. Nov.)。新属球钩丝壳属是介于钩丝壳属和球针壳属(Phyllactinia)两个属之间的一个属。它与钩丝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时具有长、短两种附属丝,长附属丝除和钩丝壳属一样在顶端卷曲外还有一个球形的基部;它与球针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长附属丝虽然和球针壳属一样有一个球形的基部但顶端不是针状而是卷曲的,此外,它虽然与球针壳属一样同时具有另一种短的附属丝,但它的短附属丝不是帚状的而是头状的。因此,这种菌的原来名称Uncinula bulbosa (Tai et Wei)Tai以及其基原异名Uncinula.Clintonii Peck var. bulbosa Tai et Wei同时成为新组合Bulbouncinula bulbosa(Tai et Wei) comb. Nov 的异名。新属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新组合有汉文描述。  相似文献   

8.
在对中国钩丝壳(Uncinula sinensis Tai et Wei)的模式标本(HMAS 14193,寄主 Sophora)和原作者们引证过的其他标本(HMAS 121,HMAS 11416,寄主Acer; HMAS 3824,寄主Alchornea)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所得结论为三种不同属的寄主上的菌是各自独立的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53条规则,Sophora上的菌保留了Uncinula sinensis的名称;而Acer,上的和Alchow一上的菌立为另外两个新种,定名为UneIntda aduneoidesUncinulasup'orbiacsarum。Uncinula sinensis Tai et Wei emend. Zheng et Chen有汉文描述, Uncinula aduncoides Zheng et Chen sp. Nov. 和 Uncinula euphorblacearum Zheng et Chensp. Nov. 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还讨论了上述三种和它们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作者(郑儒永、陈桂清,1977)报道似钩状钩丝壳 Uncinula aduncoi-des Zheng & Chen 时,未能从苏联借到和它一样寄生在械属 Acer 上的另外一种钩丝壳柳氏钩丝壳 Uncinula ljubarskii Golov.进行对比研究,因而只能根据其作者(Golovin,1952,1960)两次报道该种时所发表的描述和绘图来加以比较,结果认为两者虽然比较接近,但仍然存在着足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的形态差异:中国的菌的附属丝是向上渐粗的并在顶端钩状部分膨大,往往在基部有一个隔膜并有黄褐色的基部细胞;子囊无柄至近无柄;子囊孢子矩圆-卵形(长:宽=3:2)。苏联的菌的附属丝则是上下近等粗的,无隔膜;子囊有明显的柄;子囊孢子椭圆形(长:宽=2:1)。最近,Braun(1984)重新发表了研究柳氏钩丝壳的模式标本所写的描述。在他的描述中,除附属丝近等粗并且在顶端钩状部分不膨大外,其他方面均与我们的菌一致。根据这种情况,作者决定将似钩状钩丝壳降为柳氏钩丝壳的变种成为改级新组合似钩状柳氏钩丝壳 Uncinula ljubarskiiGolov vàr.aduncoides(Zheng & Chen)Zheng & Chen star.nov.。另外一种钩丝壳,枫香钩丝壳 Uncinula liquidambaris Zheng & Chen,作者(郑儒永、陈桂清,1978)在发表时所依据的标本都是一些很老的标本,子囊果上大部分的短型附属丝多已胶化不在,因而疏忽地把它当作了只有长型附属丝的钩丝壳属来发表。最近,由于有机会看到一份新采自福建的枫香白粉菌,发现除在同一个子囊果上可同时具有长、短两型的附属丝外,其他特征均与作者过去发表过的枫香钩丝壳一致,这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促使我们对过去鉴定为枫香钩丝壳的所有标本重新进行镜检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上的菌是小钩丝壳属而不是钩丝壳属,因此应成为新组合枫香小钩丝壳 Undnuliella liquidambaris(Zheng& Chen)Zheng,Chen & Z.X.Chen comb.nov.。  相似文献   

10.
补充报告在四个科的寄主植物上的中国钩丝壳属(Uncinula)的四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它们是:金缕梅科上的新种多变钩丝壳Unrlnula variabilit sp.nov.,蝶形花科上的新种马鞍树钩丝壳Unclnula maackiae sp.nov. 芸香科上的新种吴茱萸钩丝壳 Uncinula evodiae sp.nov. 杨柳科上的新种薄囊钩丝壳Uncinula tenuitunicata sp.nov. 和新变种小长孢钩丝壳Uncinula longispora Zheng et Chen var.Minor var_nov.。其中芸香科是本属真菌的寄主科的世界新记录。上述五个新分类单位都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还讨论了各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柳生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salictcola sp. Nov.)是寄生在黄花柳(Salix caprea L.)和川鄂柳(Salix fargesii Burk.)上的一个白粉菌新种。虽未看到这个菌的无性阶段,但根据其有性阶段子囊壳较大、侧面看陀螺状,附属丝很多、近顶生、顶端钩状,子囊排列成层、数目较多、长形,子囊孢子数目较少等特征,仍然可以认为它是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的一个种。切片检查还观察到内生菌丝体的痕迹。柳生半内生钩丝壳与半内生钩丝壳的另外2个已知种:多丝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polychaeta (Berk.Et Curt.) Kimbr.Et Korf]及三孢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shiraiana (P.Henn.) Kinnbr. Et Koff] 的主要区别在于柳生半内生钩丝壳寄生在杨柳科上,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数目3—5(大多4)个,而多丝半内生钩丝壳和三孢半内生钩丝壳都寄生在榆科上,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数目分别为2个或3个。柳生半内生钩丝壳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2.
节丝壳属(Arthrocladialla)的白粉菌,世界上仅报道有一个种,产于欧洲和苏联中亚地区。我国先后在新疆、陕西、甘肃和内蒙采到此属标本,本文主要报道中国节丝壳属的另一新变种——多孢节丝壳(Arthrocladiella mougcotii(Lev.) Vassilk.Var.Polysporae Z. Y. Zhaovar. Nov.)  相似文献   

13.
中国棒丝壳属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棒丝壳属(Typhulochaeta)白粉菌全世界共报道2种1变种。除1变种产于北美外,其余我国均产。 本文主要报道另1新种:八角枫棒丝壳(Typhulochaeta alangii Yu et Lai, sp.nov.).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忍冬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5个种:双盾叉丝壳Micros-phaera dipeltae Yu et Lai sp.nov.,二郎山叉丝壳 M.Erlangshunensis Yu sp.nov., 忍冬叉丝壳 M.Loniccrae (De.)Winter,万布叉丝壳M.Van-brunetlana Gerard 和荚叉丝壳M. Riburni(Duby)Biumer,前二者为新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每一个种都列有寄主种类和国内外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邻近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1963年以来,作者对北京地区的白粉菌共搜集鉴定了7个属19个种,寄生在39种植物上。其中一个是生物分类学上的新种,定名为长叉丝壳(Microsphaera longissima n. sp. M.Y.Li)。  相似文献   

16.
中国球针壳属分类的研究II.短附属丝子囊壳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描述了我国具短附属丝的球针壳属白粉菌15个种,其中6个新种和2个改级新组合。具短附属丝的球针壳类,其附属丝长度一般为子囊壳直径的0.5一1.5倍。新种为:①油桐球针壳Phyllactinia aleuritidis Yu et Lai sp. Nov., ②桤木球针壳Ph. Alni Yu etHan sp. Nov. ③蛇葡萄球针壳 Ph. Ampelopsidis Yu et Lai sp. Nov., ④ 木兰球针壳 Ph. Magnoliae Yu et Lai sp. Nov., ⑤泡桐球针壳 Ph.paulownlae Yu sp. Nov. 及⑥中国球针壳 Ph. Sinensis Yu sp. Nov.。新组合为:臭椿球针壳 Phyllactinia ailanthi (Golov.et Bunk.)Yu stat. Nov. 和杨球针壳 Ph. Populi (Jacz.) Yu stat. Nov. 还讨论了述15个种与它们邻近种或相似种之间的区别。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嵛生于我国小檗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Lev.)白粉菌5个分类单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变种。新变种为两型小檗叉丝壳Mierosphaera berberidzs (DC.ex Mer.) Lev var.Dimorpha Yu et C. Y. Zhao var nov., 新种为Microsphaera multappendieis C. Y.Zhao et Yu sp.nov. 及四川叉丝壳 Microsphgera sichuanica Yu et Lai sp nov。  相似文献   

19.
头状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um caespitosus) ATCC27422是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A的产生菌,根据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体复制起始区两端基因序列的保守性,采用PCR方法从该菌中克隆了一段包含染色体复制起始区(oriC)的1.3 kb片段。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片段与天蓝色链霉菌的oriC及邻近区域的同源性达80%以上;头状链轮丝菌oriC中含有22个DnaA-box,保守序列为TTGTCCACA。以克隆片段构建的质粒可以跨属转化变铅青链霉菌(S. lividans)ZX7,原生质体转化效率为3.2×102个/μgDNA;质粒在S. lividans ZX7中能以低拷贝形式稳定存在;转化子的菌落和菌丝形态均正常。头状链轮丝菌oriC序列与几种链霉菌的oriC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及在变铅青链霉菌中仍具有复制起始活性等说明链轮丝菌属与链霉菌属在系统发生上关系较近;但采用最大似然法分析oriC序列构建的头状链轮丝菌与几种链霉菌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头状链轮丝菌与几种链霉菌之间的分化距离远大于链霉菌之间的分化距离。该证据支持链轮丝菌属的独立分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倒梓孢属(Prathigada)和疣丝孢属(Stcnella)的各两个种。前一属的两个种是鱼木倒棒孢[Prathtgada cratevac(Syd) Subram.],是新记录和苦木倒棒孢[Frathigadapicrtsmae (Togashi et Katsuki) comb. Nov.],是新组合;后一属的两个种是刀豆疣丝孢[Sten-ella canavaliae (H.& P.Sydow)Deighton],和鱼尾葵疣丝孢(Stcnvlla caryotae sp. Nov.),是新种。对上述两个属的四个种均作了描述和附图,鱼尾葵疣丝孢新种并有拉丁文描述;文中将鱼木属(Crataeva)植物上倒棒抱属两个种[Prathigada crataevae (Syd) Subram和Prathigada puniabcnsts(Subram.)Subram.]以及我国海南岛产的这个菌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三菌之间的形态虽略有差异,但我们认为可能是种内的变异范围,遂将Prathtgada puniabensds作为倒棒孢属模式种,鱼术倒棒孢(Prathigada crataevae)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