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模糊词,如“以前”、“近来”、“淡”、“深”、“比较”、“基本上”、“若干”、“大概”、“有的”、“有时”、“三四十”等等词语;另一类是在一些具体语言环境中含量极大而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冷淡”、“初步统计”等。 模糊语言在使用中有独特的修辞作用。首先,它具有极强的概  相似文献   

2.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一种美,一种智慧。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不仅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受到教益,得到美的满足。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幽默呢? 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幽默感,使新闻作品幽默起来。比如,晚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1987年5月,张爱萍同志出国访问。途经开罗,参观苏伊士运河。午餐时,张爱萍同志要新华社记者给  相似文献   

4.
在记录历史发展的文库中,新闻文体处于特殊的位置,其中人物通讯运用更是经常。在人物通讯中,写作难度最大的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新闻性就是时代性。 运城日报最近开辟了“百名企业家列传”专栏,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传记,在它的多性中,史料价值为第一。报载的传记文章一旦汇集成书,一个新的企业家星座将在河东上空升起。 近观诸文,能够激励人心,启人智慧的成功传记作品不少,然而其中也不乏败笔之作。如,有的文章通篇没有人物的籍址;有的文章多用第二人称,而最后才道出姓名;有的用事繁杂,主旨不明,人物形象模糊;有的文词铺张,多叙述而少细节;有的干脆不记生平。严格来讲,这些都不是传记,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按照传记的章法来写的。  相似文献   

5.
想象,心理学名词。"想象是人脑 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 过程。"想象这一形象思维手段,在我 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 的位置。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 象就没有文学。古往今来,多少杰出的 文学家运用想象这一手段,创造出了千 古传诵的名篇佳句,创建出了不胜枚举 的脍炙人口永不泯灭的典型形象。这 里,我们仅举几例,以观一斑。 关于龙凤之说,在古典文学中,通 过想象创作出来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各 有特色的龙和风的形象可以信手拈来。 龙凤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动 物,都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动物形 象。 没有想象就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新闻意境在写作中的运用,是与现代传播工具的发展和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渴求相适应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我们的文字报道坚决地向那种干巴无味的新闻告别,要开创一代新文风,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彩,引人入胜,以便在与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工具的抗争中稳住自己的脚跟。也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意境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将会日见广泛。当然,这并不是每篇新闻都要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可使新闻人物的思想、作者的意愿自然流露于新闻作品之中,给人以亲切自然、瞻言见貌、绘形传神之感,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1983年3月28日《新民晚报》发表的一条消息,题目是“金山县一社员家里装上私人电话”。写的是金山县干巷公社龙湾大队专业户唐明华在家里装上私人电话的新鲜事。当记者对他进行电话采访时,记下了一段唐明华的答话。这段答话被记者写进新闻,结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篇新闻被收载到《全国短新闻选》里。  相似文献   

8.
丁玲  李诗海 《声屏世界》2005,(11):47-47
新闻最讲究实事求是,是怎么回事就怎么回事,该怎么个说法就怎么个说法,来不得半点的含糊。新闻稿件不用或少用模糊词,力求表达准确,这是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做到的,因为记者在第一现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只有记者最清楚。如果记者在稿件中没有表达清楚,或者表达错误,编辑很难发现。  相似文献   

9.
合作写作法已经被海外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在我国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把建构理论概念化为合作学习,并采用访谈法对一次新闻写作行为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合作写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真实性规范了新闻写作必须作到语言的科学、准确,无论是叙事、状物、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但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又明显发现,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记者有时又难以确定某事物的性质、范围、时间等,因此在新闻写作中便应用了一些模糊语言。比如:1992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保镖女俏傲金陵》中写道:  相似文献   

1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这说明,新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钉是钉,铆是铆,对事实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减小,否则与新闻是相悖相克的。 那么,在新闻写作中能不能运用夸张手法呢? 这,也是当前新闻工作者在探讨新闻写作技巧中,最有争议的话题。 但,事实胜于雄辨。1949年2月,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就有过这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一篇重要报道总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笔法的传播,效果往往较前者更为突出。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比如《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4日六版一文《卡达尔同志在北京》:“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总书记。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  相似文献   

13.
吴献举 《青年记者》2006,(14):45-46
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使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而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可以拓宽记者的思维空间,发掘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报道题材,采取更加灵活的写作方式,从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发  相似文献   

14.
论文学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衣裳”,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事实和语言的结合体,如果光有鲜活的事实,没有精美的语言来表达,那无疑就逊色不少,也影响了事实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应铿锵悦耳,富于音乐感,  相似文献   

15.
对比在文学刨作、电影艺术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比如,电影《人生》巧珍“结婚”这场戏,表面欢乐的气氛越是渲染得厉害,越是衬托出人物的悲痛心情。《高山下的花环》之所以能调动起人们心中的激情,其中不少也得力于那些今昔、明暗、悲喜交错的对比镜头。新闻写作是否也可借鉴呢?应该说是可以的。请看:合众国际社记者迈克尔·罗斯,去年3月发的一篇有关上海业余作曲者金苗岭的报道,全文不长,只有几百字,然而,记者始终在正反两面不同的文字色彩中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作风与品格。  相似文献   

16.
17.
美感的基本点之一,是事物“本身的整体美”,或者说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新闻的主体是人。我们说的形象主要是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分外表形象和内心形象两种。表现人物外表形象,办法之一是对人物加以富有特点的勾勒。  相似文献   

18.
理性思维是相对于感性思维而言,它是一种更自觉地运用观察分析、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等方式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新闻写作中的理性思维包含记者自身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领会,对分管行业现状、工作重点的明了;另外还要抓住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及在当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加以宣传,使新闻报道增强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记者功力的深浅。笔者结合多年来搞企业新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多样化的世界也充满了美,而人人又都在追求美。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同样也肩负着反映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如果对美缺乏敏感,不但写不出好的文章,也不能美化、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新闻与美学,这二者初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写作中能不能运用夸张手法呢?这是新闻工作者在探讨新闻写作技巧中,有争议的话题。1949年2月,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就有过这样的描写——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