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北医学教育》2016,(4):620-623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近年来随着国际上"中医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地道中医,留学生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日益凸显。积极开展中医文化教学,培养留学生的中医思维,在留学生中医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介绍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医思维面临的四个问题,梳理了四条提高中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以期探索一条来华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中医留学生教学体制改革的几点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激烈竞争的领域,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中医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研究探索一整套适合中医留学生的教学体制,提高中医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国际教学体系接轨,是当前留学生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留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及当前留学生教学现状,对中医留学生教学体制提出几点探索意见.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高等院校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呈几何级数增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留学生教育领域,如何提高留学生教育的质量无疑是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发展留学生高等教育的同时,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是高等院校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独特疗效及无副作用越来越吸引大批的国外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医,但是来华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良莠不齐,中医的国际教育也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文章从分析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留学生现状入手,找出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高等中医药留学生质量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医留学生教学体制改革的几点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激烈竞争的领域,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中医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研究探索一整套适合中医留学生的教学体制,提高中医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国际教学体系接轨,是当前留学生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留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及当前留学生教学现状,对中医留学生教学体制提出几点探索意见。1分层次等级审因施类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亚洲中医文化的盛行,传统中医学…  相似文献   

6.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深受关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构建迫在眉睫。文章以辽宁省高等医学院校为例,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概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从学位、专业设置、完善教材、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及加强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13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数据显示,中医来华留学生人数为13 804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留学生人数为111人,硕士留学生人数为102人,合计213人,在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十一.截至2015年初,我校马来西亚留学生占所有在校留学生的29.8%.为发展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我们对马来西亚的中医学高等教育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医药教育现状,提出“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树中医辨证思维”的中医经典教学理念,围绕以传统文化为基解读好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在临床实践、师承带教中融合中医经典、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及参以各类“中医经典与传统文化”特色体验课于一体等方面提出见解和体会,以期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医经典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祖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先祖留下的宝贵遗产,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且人数逐年递增。在此分析我校留学生中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生源质量、语言交流、教材以及临床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以期吸引更多留学生学习中医,让中医文化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教育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和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来华医学留学生规模已居全国来华留学生各专业第二位,学历留学生首位。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下滑现象。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某高校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的教学现状,指出其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希望能为国内同类高校留学生医学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心理因素和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并分析神经症状评分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肝郁气滞型占41.59%,胃食管反流病四种证型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肝郁气滞型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在GERD的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脾胃升降失司,郁遏于内,发为脾胃伏火而致脱屑性唇炎。王彦刚认为,从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入手,升散与通降两法合用以消解伏火。常用的升散之法有芳香透散法、升举清阳法、健脾升阳法、解表散火法;通降之法除通降胃气外,还常配合条达肝气、清降肺气之法。实践证明,"调升降、解伏火"治疗脱屑性唇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魏品康教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因在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失健运等原因致痰浊阻滞中膈,影响气机升降而发为本病。临症时应详审病因病机,明辨阴阳虚实,分为气郁痰阻、热盛痰阻、痰气中阻、痰瘀内阻等型而辨证论治。用药时应参合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灵活辨证,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4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3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十二指肠胃反流检测。结果①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增加(P〈0.01)。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DGR较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严重(P〈0.05)。③DGR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DGR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对DGR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具有典型症状(反酸、烧心)或具有不典型症状(咽喉炎、咳嗽、胸痛等)但怀疑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患者,共计142例,均进行上消化道内镜、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其中以内镜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DeMeester积分≥14.72及SI≥50%者定义为GERD组(59例),余83例为非GERD组,比较两组的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结果。结果 (1)24 h食管pH监测的各指标中,DeMeester积分、pH〈4的总时间(%)、pH〈4长于5 min反流次数对诊断GERD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腔内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单独诊断GERD的敏感性一般(均在45%以下),但酸反流合计(97.59%)、液体反流合计(97.59%)、食团清除时间(98.80%)、近端反流百分比(98.80%)等指标特异性较好。(3)与24 h食管pH监测比较,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可发现更多异常反流情况(χ2=14.65,P〈0.000)。结论 pH〈4的总时间(%)、pH〈4长于5 min反流次数这两个参数指标结合DeM eester积分是判断GERD的重要指标。单独腔内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对诊断GERD的敏感性一般,但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可弥补单纯pH监测的不足,识别更多异常反流情况。内镜+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是诊断GERD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许蒙  王新志 《中医学报》2020,35(4):746-749
人体的气机通过降、沉、升、浮,如环无端不停地进行圆运动。人体中焦轴轮不利,气机升、降、浮、沉失和,脏腑阴阳失交,便会引起圆运动运转失常,从而产生不寐。治疗应以"复圆"为原则,顺应圆运动的规律,恢复人体气机、调整脏腑阴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神安则寐。在临床上,可将不寐分为心阴不足证、肾阳亏虚证、肝阳不足证、脾胃失和证,其中,心阴不足证治以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肾阳亏虚证治以温补肾阳、宁心安神,方选附子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肝阳不足证治以养肝镇惊、安神定志,采用"升肝降胆"之法,方选酸枣仁汤加减;脾胃失和证治以补阳泻阴、宁心安神,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相似文献   

17.
从气机升降出入论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的慢性脑部疾病。本文从气机升降出入角度论癫痫,认为癫痫患者大多数具有“脏气不平”的先天因素或病理体质,其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气郁)是导致癫痫发病的关键。临床应重视肝脾同调、升降相宜,从郁、风、痰论治每获良效。本文还以“玄病”、“络病”理论为补充,论治癫痫持续状态及难治性癫痫,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在人体超微结构的延伸与拓展,但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8.
Symptomat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occurs daily in an estimated 7% of adults and weekly or monthly in 29%. Untreated it can lead to esophageal erosions, ulceration and stricture formation. The pathogenesis is often multifactorial: defects in the function of th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esophageal clearance mechanisms and gastric emptying combine to produce frequent lengthy periods during which the lower esophagus is bathed in regurgitated acid. In most patients reflux disease is easily recognized as recurrent heartburn, regurgitation or dysphagia, or a combination. When acute chest pain or respiratory illness is the primary presenting complaint the patient needs particularly careful investig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ymptoms are due to a primary cardiac or respiratory condition, are secondary to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lone or represent a combination of disorders. Endoscopy with biopsy and long-term pH monitoring are the most reliable way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reflux disease is present.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such as exercise test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or inhalation challenge, may be needed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or respiratory symptoms. Treatment should follow a stepped-care approach and in most patients should begin with changes in lifestyle, including dietary manipulation, reducing alcohol and cigarette consumption, and raising the head of the bed, together with appropriate use of antacids or alginate-antacid combinations. H2-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agents to improve both gastric emptying and the tone of the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may be added in sequence. Most patients will respond well to this regimen.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only for those with intractable symptoms or with complications (e.g., stricture formation, bleeding, development of dysplastic epithelium in those with Barrett's esophagus, or secondary pulmonary disease that does not respond to medical management). It is successful in 85% of well-selected patients and has few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并筛选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刘启泉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集成的频数分析、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改进互信息法以及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83例成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实验组)以及中青年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食管炎采用洛杉矶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其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其食管炎洛杉矶分级较对照组严重;实验组患者其典型反酸烧心积分以及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消化道症状不典型,但其食管外症状较为明显,应当对其加以鉴别,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