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虹岚 《当代医学》2016,(24):13-14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子宫肌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宫腔镜组(42例,实施宫腔镜治疗)和联合组(42例,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中出血量(72.3±12.6)mL、住院时间(2 3±1.3)d较宫腔镜组短(P<0.05);但是其手术时间(65.3±14.5)min较宫腔镜组(54.3±11.2)min长(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明显低于观察组(23.B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中应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超声检测子宫肌瘤假包膜到浆膜面的最短距离(myometrial free margin,MFM)在宫、腹腔镜两种术式去除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病例选取经济有效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行宫腔镜(实验组)和腹腔镜(对照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去除术的分别为103例和87例。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记录阴道超声观察术前子宫肌瘤的直径,位置(子宫肌瘤包膜到子宫浆膜面的最短距离和到子宫黏膜面的最短距离)及肌瘤的数目、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术前阴道超声检测宫、腹腔镜手术的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的数目和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包膜到浆膜面的最短距离(MFM),宫腔镜组为(5.88±1.60)mm,腹腔镜组为(4.92±2.6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包膜到子宫黏膜面的最短距离分别为宫腔镜组(2.78±2.16)mm,腹腔镜组(9.45±6.284)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腹腔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32±22.48)min和(88.34±18.4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28±36.28)m L和(48.39±32.61)m L,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分别为(7.98±6.20)g/L和(16.32±4.53)g/L,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2.23±1.02)d和(5.03±1.10)d,住院费用分别为(4 989.52±988.98)元和(12 523.23±2 871.08)元,上述指标宫腔镜组均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术后组织病理均为良性子宫平滑肌瘤。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是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对于直径<65 mm,子宫肌瘤包膜到浆膜面的最短距离5 mm的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选择宫腔镜电切术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和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因异常子宫出血在我院住院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宫腔镜检查、术前超声情况、术后病理以及宫腔镜治疗术后的效果.结果:94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其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1例(22.34%),子宫内膜息肉29例(30.85%),子宫肌瘤27例(28.72%),宫颈管息肉10例(10.64%),宫内异物5例(5.32%),子宫内膜瘤样病变1例,子宫内膜癌1例.术前60例超声检查宫内异常回声,宫腔镜术后证实有器质性病变和异物的53例;术前34例超声检查宫内无异常回声,宫腔镜术后证实有器质性病变和异物的20例.异常子宫出血病因宫腔镜诊断阳性率77.66%,高于超声诊断(63.82%)(x2=4.34,P<0.05).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电切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全部改善,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管息肉的患者行息肉电切术后,少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不理想,需结合激素药物治疗.结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是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宫腔镜检查能明确其原因,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后辅助药物治疗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所以,宫腔镜技术应成为异常子宫出血的首选检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预测分析模型拟合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为基层医院开展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6例行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病人,按照手术时间前后顺序进行编号,通过移动平均法分别根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拟合学习曲线,将病人分为第一阶段组(第1~20例,A组)和第二阶段组(第21~66例,B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结果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大于B组(P < 0.05~P < 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月经量和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随访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前20例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学习阶段后,手术操作相对稳定,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初学者应在前20例手术中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学习处理突发情况,以更好地掌握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伴不孕症治疗中应用宫腔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00例子宫肌瘤伴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50例,观察组采取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TCRM)治疗,对照组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TLM)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最终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0.64±3.48)ml、(57.30±19.03)min、(10.67±2.03)h、(3.06±1.44)d,对照组分别为(36.32±4.11)ml、(64.30±10.48)min、(18.55±3.79)h、(6.31±1.85)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而自然流产率6.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是目前治疗子宫肌瘤伴不孕症的有效方式,可显著提高妊娠率,且不良反应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治疗中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应用安全性。方法选取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患者30例(观察组),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将其并发症发生率同30例黏膜下0型和I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手术成功者占比为90.0%;手术时间为32-9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510 ml;治疗满意者占比为90.0%;4例有生育要求者中术后妊娠3例且均顺利分娩。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和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黏膜下Ⅱ型子宫肌瘤患者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术中要强化监护力度,以熟练的操作技巧谨慎地进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经阴子宫肌瘤切除术在多发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6月共实施多发性子宫肌瘤微创切除术2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56例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腹腔镜组),90例行单纯经阴道子宫肌瘤切除术(阴式组),并对两组围手术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切除肌瘤最大径:腹腔镜组(7.88±2.78)cm,阴式组(7.89±2.23)cm,P>0.05;肌瘤个数:腹腔镜组(3.78±5.89),阴式组(4.57±6.78),P >0.05;手术时间:腹腔镜组(80.24±20.10)min,阴式组(100.23±30.52)min,P<0.01;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50.62±13.24)ml,阴式组(99.62±23.12)ml,P<0.05;术后病率:腹腔镜组7.34%,阴式组23.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谭丽梅 《中外医疗》2016,(18):72-74
目的:探究宫腔镜手术应用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8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宫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等临床指标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等分别为(41.2±26.4)mL、(41.8±21.6)d、(30.1±17.6)min、(9.2±1.5)h,而对照组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等分别为(92.7±28.1)mL、(82.1±28.1)d、(60.3±18.9)min、(28.6±1.8)h。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应用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具有着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及出血少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腹腔镜组为54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为54例患者行经腹多发性子宫肌瘤切除,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18.35±2.98)min,术中出血(96.06±1.86)mL,术后排气时间(22.13±0.53)h ,术后住院天数(4.17±0.15)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天数短,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袋式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扩大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宫腔镜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84例和全子宫切除或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42例(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情况及远期疗效。结果 TCRM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值分别是:0.012、0.024、0.031和0.047),而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显著差异(P=0.712)。结论 TCRM与开腹手术具相同疗效,更具有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定位下宫腔镜肌瘤剥除术治疗内突型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96例内突型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宫腔镜下肌瘤剥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下宫腔镜肌瘤剥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对比两组复发率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16.67%)(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5例,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2.22%)低于对照组(18.60%),妊娠率(66.67%)高于对照组(44.19%)(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定位下宫腔镜肌瘤剥除术治疗内突型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能显著减少术中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且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B超监测下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时对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吸收量、出血量、复发宫腔粘连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70例宫腔粘连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监测85例(联合组)及单用宫腔镜85例(单用组)治疗宫腔粘连.结果 手术时间:联合组(32.74±3.77)min,单用组为(34.81±5.62)min,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术中液体吸收量、出血量:联合组分别为(267.28±9.05)ml、(36.69±6.38)ml、单用组分别为(349.98±64.74)ml、(44.78±10.90)ml、两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复发宫腔粘连率分别为14.1%(11/85)、16.5%(14/85),联合组低于单用组.结论 B超监测下宫腔镜治疗宫腔粘连手术时间缩短,术中液体吸收量、出血量减少,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后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107例,给予药物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指标。结果 101例患者中,术后阴道出血11例、占10.89%、下腹胀痛7例、占6.93%、发热3例、占2.97%,经药物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总并发症率为20.59%。对此,101例宫腔镜电切术手术时间为(34.69±5.33)min、出血量为(25.94±4.67)ml、术后月经来潮时间为(31.26±3.64)d短于子宫切除术,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疾病,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患者因并发症引起的不适。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给予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肌瘤剔除数量、手术前后血清IL-6、sCD40L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肌瘤剔除数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IL-6均较术前明显升高,sCD40L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相对于腹腔镜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接受宫腔镜下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相关护理步骤及临床价值。方法选100例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检出子宫肌瘤并采取宫腔镜手术方式治疗患者为分析对象,编序后随机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常规宫腔镜外科手术护理、针对性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术期护理。通过对比数据归纳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住院随访期间组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数据统计学软件处理有意义(P0.05);记录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评价平均分数,数据统计学软件处理有意义(P0.05)。结论为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患者提供科学细致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引发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患者各方面压力,提高对护理服务评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秋琴 《中外医疗》2016,(10):179-181
目的 探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照组进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70.3±12.3)min、术中出血量(55.7±15.3)mL、术后下床时间(14.9±2.4)h及住院时间(6.3±1.1)d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3.23%、 盆腔粘连率12.90%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效果显著,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剖宫产术,观察组剖宫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0.3±20.5)min,长于对照组的(37.1±2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69.6±55.3)mL、术后排气时间为(2.4±1.3)d、恶露干净时间为(9.5±1.4)d、住院时间为(6.7±1.5)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与对照组的4.65%(2/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较为可行,其不影响患者产后恢复,也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何志章  杜玉秀  席会兰  王昌银 《西部医学》2006,18(5):562-562,564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腔镜组),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5例为对照组(开腹组)。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术后病发生率、术后住院日,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8.83±16.97)min、(101.14±17.81)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97.86±18.12)ml、(90.29±16.45)ml(P>0.05);其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1.52±5.59)h、(32.60±6.00)h,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t=7.993,P=0.000);术后病率两组相似(精确概率法,P=0.106);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94±1.49)d、(7.03±1.3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月春 《中国医刊》2013,48(3):73-74
目的 探讨较大子宫肌瘤(14~18孕周,至少1个肌瘤>9 cm)腹腔镜切除术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减少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 149例较大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中,先寻找并应用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再行垂体后叶素宫体注射,与147例按常规操作完成较大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发热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较大子宫肌瘤腹腔镜切除术中先应用压脉带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再行垂体后叶素宫体注射,然后行肌瘤切除,两种方法相结合,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效果良好,降低中转开腹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宏伟  沈蓉  姚峰  冯缵冲 《上海医学》2005,28(2):129-131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宫颈锥形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应用宫腔镜电切技术对63例CIN患者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切除全部宫颈移行带。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病理、随访情况。术后随访5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5ml。术前、术后病理结果一致者占73.02%(46/63例);病理结果不一致者占26.98%(17/63例),级别下降占15.87%(10/63例),级别上升占11.11%(7/63例),其中1例原位癌改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镜下早期浸润癌改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再次得以证实。病变残留率为6.56%,颈管狭窄发生率为1.69%,病变持续存在率为1.69%。3例重复手术的患者均治愈,一次性治愈率达94.92%,随访至今未发现病变复发。结论宫腔镜下宫颈锥形切除术具有直视下操作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重复性、病变残留率和病变持续存在率低、治愈率高等优点,同时具有诊、治的双重作用,初步结果表明此种手术为治疗CIN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