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孤岛”走向城市——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晨  马丽丽 《规划师》2006,22(2):49-52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存在土地使用性质单、功能分区极端化、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为摆脱"孤岛"困境,应向大学城转型.为此,规划提出合理界定先导型项目、培育特色旅游产业、调整和整合高教园区土地资源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有的简单道路等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达到群众对城市交通和商业的综合需求,同时解决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现实问题,在中心城区建造地下综合体项目就有了其必要性。本文通过介绍延安二道街地下综合体项目结构设计的重难点,发掘出设计中的一些关键点,得出该项目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结论,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功能混合能避免大尺度、单一功能的土地使用导致的城市功能割裂、空间结构失调等弊端,但其复杂性又引发了规划管理上的诸多矛盾。应从有效解决局部与整体矛盾、混合与单一矛盾、弹性与刚性矛盾的角度出发,构建城市混合功能新区容积率控制的有效模型:通过密度分区和片区协调的容积率取值对容积率进行初次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模型对不同的混合构成方式进行指标细化,有针对性地提出容积率控制的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规划先行的城市,表现出明确的"自上而下"发展的城市特征。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的功能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用适当业态配置的城市综合体来实现对城市中心的有机"入侵",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功能问题的一种策略。文章通过分析青岛华润中心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方法,探析当代城市中心的城市综合体设计。  相似文献   

5.
肖清第 《山西建筑》2011,37(20):4-5
通过分析宁德中心城市区位环境和现状,探讨了综合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同时应用增长极理论,解析了城市综合体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环三跨越崛起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结合杭州市中心区武林广场中西湖文化广场建筑设计,指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超大体量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须考虑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本身。运用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也是大城市旧城综合再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多中心模式转变。城市综合体复合了办公、居住、商业商务等多种功能,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有效动力。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要做好城市整体空间影响的论证工作,突出其凝聚核心的效应,应从功能用地与交通整合的角度进行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有效组织片区功能用地布局的协调发展,并着力引导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赵丹 《安徽建筑》2019,(1):169-170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综合体已经逐渐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类型。城市综合体的存在,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而且还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方式。为了推动城市综合体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意识到给排水设计在其中的重要性。因此,文章针对城市综合体给水、排水,以及消防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为城市综合体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胡孝民  殷世建 《山西建筑》2007,33(16):41-42
介绍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提出了建筑综合体的城市设计要点,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以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上高度集中各项城市机能,从而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方兴未艾,"城市综合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在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我国一些大城市,不乏成功的例子,有的甚至成为城市的名片。"城市综合体"从广义的演进过程来看:它是伴随着城市的进步而产生的历史性城市中心;从狭义上来看:作为现代城市的"城中之城",它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谢崔昀  薛林 《华中建筑》2010,28(2):124-127
该文通过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探讨设计如何表现闽台两岸建筑特色,传达"五缘"文化诉求,在运用现代技术材料、营造现代空间、满足现代功能的同时恰当合理地融入地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2.
郑军  张贤都 《新建筑》2012,(5):136-139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文脉遭损、场所精神丧失的现象随处可见。以杭州闲林商贸综合体城市设计为例,在湿地特殊地貌与江南水乡文脉引导下,通过"传承湿地地域文脉、重塑埠头场所特质"这两条主线,深度挖掘闲林地域文脉,将其打造成一个重现埠头文化、回归闲林特质的田园主题城市综合体,从规划设计层面探讨了地域文脉的延续与场所精神的寻回。  相似文献   

13.
A new generation of architects, urban designers and planners are rethinking the city. Bill Menking describes how the Center for Urban Pedagogy (CUP) has orchestrated a number of art-based collaborations in the New York boroughs that enable th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imagining of urban spac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塘栖是浙江省十大名镇之一,城镇开发建设面临着如何在保护中求发展的课题.设计结合大运河、历史遗存、地铁等环境资源和发展机遇,以城市复兴和新旧共生为主要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结构性保护、交通保护核等多项设计构思与策略,并通过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紧密结合,促进方案的有效实施.从建成环境和使用现状来看,基本实现了原先设计理念,水乡古镇重塑了历史传统特征并充满了现代活力.  相似文献   

15.
曾立 《华中建筑》2010,28(6):108-110
该文从空间入手,以杭州城西水街为例,研究了水与城市有机结合的方法和必要性,阐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沉积和历史底蕴是值得我们去感悟的。  相似文献   

16.
万展志  周铁军 《福建建筑》2014,(1):62-64,6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城市快速扩张和不断更新,其中城市发展中的建筑更新与保护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一部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怎样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处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河南郑州东史马村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筑方案为例,强调"城市舞台"的设计构思,提出"公共性"、"体验性"、"独特性"三个主要的设计方法来突显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设计中将原有建筑充分利用,使其与新建建筑在多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新旧建筑在功能、形式上相互依存,恢复原有的场所精神,既发挥出原有建筑的文化价值,也使整体建筑成为该区域内新的活力点。通过介绍,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厦门地区住区环境设施配置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灵飞 《规划师》2006,22(2):77-81
目前,人们对住区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讲究地段、面积转向追求品质.然而,纵观国内大量的居住区建设,发现人们对住区环境的认识仍停留在"环境即绿化、环境即景观"的初级层面上,住区环境设施的配置并未反映出居民的实际需求.以厦门住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较具代表性的设施进行分析,挖掘居民潜在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作为制订厦门地区住区环境设施配置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下空间的自身特点,其内部灾害的防御相当复杂,防灾成为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课题。从理论角度阐述地下空间内部灾害特点、类型及综合防治,具体以防火为重点,探讨灾害的早期控制系统,指挥和管理系统。以浙江杭州萧山钱江世纪城核心区地下空间防灾概念规划为例,对地下空间内部防灾设计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吕江波  吴迪 《华中建筑》2010,28(8):33-37
江汉路游憩商业区是武汉的重要商业中心,该文选取江汉路游憩商业区的一个重要节点——万达-佳丽片区作为调研对象,以实地调查的方法,依托城市游憩商业区(TBD)的概念核心,从TBD的功能、游客需求的角度,分析该片区存在的问题,以此找出江汉路游憩商业区存在的不足,就江汉路游憩商业区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城市群。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勘测事业合作与发展,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倡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本文介绍了论坛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勘测单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论坛交流合作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推动论坛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