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用Swan-Ganz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下,观察吸入10mg/LNO后肺动脉压力及心输出量等的改变,结果表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吸入低浓度NO气后,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均较基础状态明显降低(P<0.05),心输出量则较前增高。提示吸入10mg/LNO可明显降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动脉压力,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eNOS)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及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经心动超声及多普勒检查 ,确定为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 10例为对照组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共 3 0例 ,为实验组。体外循环建立前取右肺中叶少许肺组织 ,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进行灰度扫描。以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 (WT % )、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 (WA % )反映肺血管壁的增厚程度。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先心病患者随肺动脉压力的增高 ,肺组织eNOS表达呈下降趋势 ,而肺小血管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WT %、WA %明显增高 (P <0 .0 1)。eNOS的表达与肺高压程度、肺血管形态学改变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P <0 .0 1)。结论 先心病肺高压的eNOS含量低下 ,造成内源性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 ,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及肺血管重建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了10例室间隔缺损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①肺泡隔纤维化、胶原纤维增生;②肺泡Ⅱ型细胞显著增生,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板层小体增多其内容丢失;③肺泡-毛细血管腔厚度增加;④肺血管基膜增厚或扩张。可能是因为长期高流量、高压力冲击下,肺血管发生结构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容量超负荷型心脏病心肌胶原含量的改变,我们应用羟脯氨酸法,观察了19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右心耳心肌胶原含量的变化,并与5例健康意外死亡者作对照,结果表明:容量超负荷型心脏患者,无论是房间隔缺损还是空间隔缺损,心肌胶原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显著降低,但当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后,心肌胶原含量则增多,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大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大于主动脉直径之半或缺损面积大于1cm2/m2体表面积)患者有20%左右将于2岁后逐渐发展肺血管病变,产生重度肺动脉高压,其手术危险性明显增加。近年来,对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外科治疗尚有争论。本文对1984年5月至1998年1月收治的82例VSD±SPH手术疗效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们的体会讨论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82例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2~12(62±23)岁,体重10~31(20±43)kg。静息时紫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VonWillebrand因子 (VWF)在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室间隔缺损 (简称室缺 )伴肺动脉高压 (简称肺高压 )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1 5例先心病室缺伴肺高压患者血浆中VWF的表达 ,并与先心病室缺无肺高压的患者作对照。结果 伴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血浆中的VWF水平显著高于无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P <0 .0 5 )。结论 VWF与先心病室缺伴肺高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肺高压)发生、发展及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将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轻、中、重度肺高压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10例单纯室缺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体外循环建立前抽取肘正中静脉血,同时取右肺中叶小块肺组织,放射免疫法或比色法测定血浆白介素-1(IL-1)、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反映肺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损伤程度;QTM970图像分析仪测定肺组织肺小动脉外径、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计算出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D),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A),以反映肺小血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先心病患者伴随肺动脉压力的增高,血浆IL-1β和ET-1/NO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WT/D、WA/A逐渐增高(P<0.05);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左向右分流所致肺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与内皮衍生因子分泌失衡密切相关;其在肺高压发生及肺血管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围术期治疗,分析术前准备与诊断、体外循环与麻醉技术、外科操作以及术后监护等对手术治疗的影响.130例中男98例,女32例.平均月龄为(15.82±6.93)(2~36)月,平均体重为(8.82±0.91)(3~12)kg.本组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9例,法乐氏四联症26例,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7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10例,法乐氏三联症、房室管畸形各6例,单心房、单心室及右室双出口各5例,室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脱垂、肺静脉异位连接及三心房各3例,三尖瓣闭锁及左房黏液瘤各1例.124例患儿在全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根治性手术,6例行姑息性手术.结果 治愈126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3.1%.结论 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在围术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在围术期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肺阻抗微分图时相分析法测量RPEP/RVET和RPEP/T两个比值以区别婴幼儿肺炎肺动脉高压期和心衰期。然后再以此两个比值作为客观指标观察心衰期及肺动脉高压期的临床表现,提出临床上的判断标准及何时需用血管扩张药。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合并假性膜部瘤是膜部室间隔缺损自行关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假性膜部室隔瘤的形成与隔瓣后存在密集的胜索、长期血流的冲击、纤维组织沉积和粘连等因素有关,由于这种室间隔瘤并不是真正的室间隔组织,故称为假性膜部室隔瘤[1]。本文总结了我院超声诊断的假性膜部室隔瘤41例,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41例患儿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7±2.2)岁。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闻1例。术前临床表现均轻,4例因自然闭合未行手术治疗。使用仪器为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SONO…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了解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等分为5组:4个实验组(80只,每组20只)采用腹腔及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同时饮用酒精溶液进行诱导;对照组(20只)给予普通饮水和饲料.分别于2、4、7、10周后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的形成;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发生相应变化,平均动脉压(MAP)表现为逐渐下降,门静脉压力(PVP)、下腔静脉压(IVCP)及门静脉阻力(PVR)表现为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PVF)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内脏血管阻力(SVR)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结论本方法可建立稳定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且适于大批量制作;在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组织病理学均发生了变化,可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氮嗪阻断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为临床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肺动脉高压组(PH)、二氮嗪阻断组(DB)和正常对照组(N)。肺动脉高压组和二氮嗪阻断组在常压低氧舱饲养20 d,第10天起二氮嗪阻断组每天缺氧前半小时使用二氮嗪,按50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10次,肺动脉高压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3 mL/kg;正常对照组:10只,常规饲养大鼠。采用组织学方法和天狼星红染色结合偏振光显微镜对照观察肺动脉高压组、二氮嗪阻断组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壁厚度、管腔大小以及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大鼠肺血管壁厚度增加,管腔狭窄,肺间质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二氮嗪阻断组。结论二氮嗪可以对抗由缺氧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和肺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0例空间隔缺损(VSD)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房肌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心肌微丝不同程度溶解消失,且在溶消区内可见粗面内质网池扩张,脂褐素增多及脂质小滴的出现;线粒体增生,其大小不等,分布不均,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发生退行性变及基质电子密度降低;部分闰盘双膜间隙扩张,心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改变,可能与心肌慢性缺血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是一常见多发病,由于存在左向右分流,常导致肺动脉高压(PH),使围手术期死亡率增加,预后不佳,故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治疗己被重视。本文对102例VSD·PH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并对手术适应症、手术径路、并发症预防及术后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rBMSCs)对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有利于rBMSCs生长及增殖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及培养干细胞;利用野百合碱制备肺动脉高压模型。健康SD大鼠26只,6只作为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2只作为肺动脉高压模型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mg/kg;8只作为干细胞治疗组均给予野百合碱(60mg/kg)腹腔注射,同时给予rBMSCs尾静脉注射。4周后观察大鼠的生长情况,测右心室压力及右心室肥大指数,比较肺脏病理变化及肺组织均浆中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右心室压力、右心室肥大指数、组织中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细胞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肺血管重构明显,而治疗组肺血管重构减轻。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ET-1的产生,从而抑制肺血管重构,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右心室压力。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是构成肺血管重塑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肺血管重塑是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关键病理变化。本文总结了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目前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靶向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人类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研究核转录因子-kB(NF-kB)的激活与心肌白细胞浸润及损伤的关系,并观察氧自由基清除剂辅酶Q10对NF-kB激活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7例接受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17例。治疗组手术前5 d口服辅酶Q10片剂。在体外循环转机前、心脏缺血45 min和再灌注45 min时取右心房肌组织,做心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NF-kB活性观察。术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临床指标。结果在缺血45 min及再灌注45 min后,对照组心肌毛细血管腔内可见嗜中性白细胞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NF-kB阳性表达;而治疗组心肌可见少数嗜中性细胞浸润,超微结构损害轻微,细胞胞核和胞浆内有微弱的NF-kB阳性表达。术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临床指标间无显著差异。结论NF-kB在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辅酶Q10对NF-kB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葡甲胺 cAMP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 1 0例中、重度CHF患者 ,静脉注射葡甲胺 cAMP(60mg 3~ 5min内缓慢注射 ) ,观察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用药后 1 0min ,患者心率减慢 ,平均肺动脉压 (mPAP)及肺嵌压(PCWP)下降 ,肺循环阻力 (PVR)和体循环阻力 (SVR)降低 ,心脏指数升高 ,持续作用 30min以上。结论 葡甲胺 cAMP对CHF患者具有良好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可改善心脏作功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肝血流的影响和并发症的观察。对2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TIPS治疗,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支架内血流速度,及核多功能仪检测肝总血流。结果表明,TIPS技术成功率85.7%,肝内分流道建立后,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流速增加,肝总血流减少不明显;一过性肝性脑病、支架狭窄,除与建立的分流道部位不同有关外,与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应用国产无创性心脏起搏监护仪对34例患者进行了经胸壁心脏起搏,其中11例监测左、右心室压及主动脉和肺动脉压,23例抽取肺动脉血用Fick氏法测心排血量。各参数均与右室心内膜起搏对比,结果获得与心内膜起搏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效果。结果表明:无创性经胸壁心脏起搏确是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临时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