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庄芹  程晓鸣  王永红 《现代医院》2006,6(9):154-155
目的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在社区服务的模式。方法对盐田区4个社区的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调查问卷,对资料做描述性与分析研究。结果了解到社区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程度,以及教育前后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显著下降。结论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估。方法在2个街道的生活社区和社会单位及中小学随机抽取不同人群进行了行为危险因素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调查,对目标人群开展了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干预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有大幅度提高。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多数态度和行为有改善,但也有少数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社区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的健康促进对慢性病预防是有效果的。在社区人群中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综合防治及健康促进对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提高有明显效果,但态度和行为改善不如知识明显,由卫生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干预能够改变整个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是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预防控制的方法。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社区健康的居民中随机选取6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居民300例。对实验组的居民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以及干预控制,对比两组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居民(P0.05)。结论:相关的社区管理人员以及医护人员要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进一步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社区健康促进项目的成本投入与效果产出,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干预项目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项目实施5年间在干预社区累计投入72.1443万元。通过项目干预,试点社区居民有关疾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正确率比非试点社区居民提高了4.26个百分点;相反,有关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却降低了3.84个百分点。试点社区人群知信行水平每提高或降低1个百分点,需追加成本投入1.04元。同其他慢性病防治项目相比,本项目的投入是低廉的。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手段干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行为危险因素。是一项控制预防疾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表,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深圳市盐田区4个社区817名居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调查干预前后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行为危险因素以及慢病管治率变化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如确诊高血压诊断标准、成人每日食盐摄入标准、高血压是终身慢性疾病、确诊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导致残疾的正确回答率分别由原来的21.1%、32.3%、11.3%、6.9%、10.1%提高到77.7%、83.6%、65.9%、60.2%、61.3%(P<0.01);吸烟人数由原来的41.1%下降至35.1%(P<0.05),居民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6 g的人数和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分别从原来的58.6%、39.3%提高到89.2%、61.1%(P<0.01);居民健康教育前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由原来的60.2%、52.8%提高到95.1%、90.3%(P<0.01)。结论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武光军 《药物与人》2014,(12):328-328
目的: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受综合防治的660户本社区居民,根据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发因素、类型等,予以所有居民社区综合防治,观察与分析防治前后居民的吸烟率、健康档案建档率以及健康意识等相关指标的具体控制效率. 结果:经一系列社区综合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居民对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基本认知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且社区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社区综合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干预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习惯,还能促使居民主动了解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本发病机理、危险因素等,进而提升其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防治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周萍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0):65-66
为了加强和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笔者通过分析本社区卫生健康教育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探讨社区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本社区健康教育存在多方面不足和诸多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总结认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需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多行业的介入、支持及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 116名户籍居民体检者体检结果,评价其健康状况,为制定社区健康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体检报告,找出户籍居民患病率较高的疾病及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其年龄段、性别等分布情况。结果患病率由高到低的疾病依次为:超重或肥胖(28.76%)、高血压(17.83%)、脂肪肝(15.68%)、肾结石(11.29%)、糖尿病(10.30%)。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年龄以4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最高。结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制定合理的社区健康干预方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为掌握本社区农村居民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现状及行为危险因素现状,我们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了调查建档。本文重点对调查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现状及行为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综合干预进行探讨。方法在社区人群健康基线调查基础上建立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系统及监控系统,推行健康教育课堂和促进健康相关活动,对居民实行综合干预,并强化各种有效干预。结果 302例居民在干预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规范、定时锻炼、按时服药)和慢病异常率(高血压、高血糖)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与干预前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中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采取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可让发病率减少,病情得以控制,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具有可观且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