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提高淡水鱼类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本文以3种常见的淡水鱼(草鱼、青鱼和鲢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进行理化指标评价、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青鱼油的理化指标最佳,其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茴香胺值、不皂化物等较低;鲢鱼油次之,草鱼油最差。青鱼油、鲢鱼油和草鱼油中分别检测出16、22、27种脂肪酸,均以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亚油酸(C18:2n-6c)为主,鲢鱼油的相对营养价值最高。3种粗鱼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烃类17种,醇类7种,醛类15种,酮类3种,酯类8种,酸类10种,酚类3种,其他类3种。草鱼油中含量最高的是酚类物质(59.86%);青鱼油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为主,含量为53.23%;鲢鱼油中含量最高的是酸类物质(27.64%)。3种粗鱼油共得到10种关键风味成分,主要以醛类、醇类和酚类物质为主。反式-2,4-癸二烯醛、壬醛、反式-2,4-庚二烯醛、苯乙醛、1-辛烯-3-醇等是粗鱼油中主要的鱼腥味、油脂味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马路凯 《中国油脂》2021,46(10):104-109
采用正己烷浸出法提取鹰嘴桃仁中油脂,对其主要理化性质(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脂溶性伴随物(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含量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提取剂,鹰嘴桃仁油得率为33.82%,酸值(KOH)为0.46 mg/g,过氧化值为1.66 mmol/kg,茴香胺值为0.86,符合我国植物油原油的卫生标准;鹰嘴桃仁油主要脂溶性伴随物为生育酚(174.28 μg/g)、角鲨烯(6.03 μg/g)和β-谷甾醇(2.68 μg/g);鹰嘴桃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93.56%),主要是油酸(76.56%)和亚油酸(16.89%);此外,鹰嘴桃仁油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是鹰嘴桃仁油风味物质的主要来源,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193%,其中苯甲醛、糠醛、壬醛和异丁醛是主要风味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实现鹰嘴桃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鹰嘴桃仁油的进一步研究及高效利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大鲵油脱腥方法及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茶多酚液、酵母液、活性炭、茶多酚-酵母复合液对大鲵油进行脱腥,再经加热真空处理,经感官评价选取呈味好的大鲵油,通过气相色谱(GC)测定其脂肪酸组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茶多酚液、酵母液、活性炭和茶多酚-酵母复合液对大鲵油的腥味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作用,茶多酚-酵母复合液对大鲵油的脱腥效果较好,油腥味较小;脱腥大鲵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EPA和DHA含量分别为33. 9%、13. 7%、6. 6%、2. 8%、3. 9%;脱腥大鲵油中共鉴定出60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7种醛类、4种醇类、2种酮类、4种酯类、2种酸类、28种烃类和3种其他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9. 159%、7. 986%、1. 134%、0. 625%、0. 181%、15. 773%、64. 348%,主要特征性成分为壬醛、苯乙醛、庚醛、(Z,Z)-2,4-癸二烯醛、2-壬烯醛、芳樟醇、1-辛烯-3-醇、α-蒎烯、2-戊基-呋喃。经过充分脱腥的大鲵油适合于食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对5种陕北稠酒和3种关中稠酒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8种稠酒样品总固形物含量均>10%,酒精度均为1.3%vol~2.5%vol;陕北稠酒的总酸含量均>2 g/L,关中稠酒的总酸均含量<1 g/L;还原糖含量为1.59%~6.70%,水溶性总糖含量为2.76%~10.07%。稠酒样品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出56种,其中,醛类10种;酮类12种;酸类9种;醇类7种;酯类7种;烷类4种;酚类2种;酸酐2种;呋喃1种;烯类1种;酰类1种,陕北稠酒和关中稠酒共有糠醛、5-甲基呋喃醛、5-羟甲基糠醛等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酸类物质及醇类物质。PCA和CA结果表明,关中稠酒各样品间挥发性风味成分接近,陕北稠酒各样品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肉桂油的成分分析与精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钧  周磊  王彦斌 《食品科学》2005,26(9):439-441
本文对肉桂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和主要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用气相色谱对东兴桂油、西江春桂油和西江秋叶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比对。通过氮气保护下的减压蒸馏(或减压分馏)对肉桂油的精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ASE萃取法从桃金娘籽中提油,并对油脂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桃金娘籽含油率为7. 5%;桃金娘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 915 6,折光指数为1. 474 7,酸值(KOH)为4. 426 mg/g,过氧化值为1. 573 mmol/kg,皂化值(KOH)为180. 5 mg/g,碘值(I)为135. 0g/100 g,不皂化物含量为4. 5%;桃金娘籽油中含有16种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85. 837%,饱和脂肪酸占14. 175%;桃金娘籽油中还含有丰富的菜籽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α-生育酚、玉米黄质等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精制沙丁鱼油乙酯化工艺,以精制沙丁鱼油为原料,在无水乙醇用量、NaOH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精制沙丁鱼油乙酯化工艺,确定乙酯化工艺的回归模型,考察各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乙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酯化最优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用量60 g、NaOH用量1.2 g、反应时间75 min、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精制沙丁鱼油乙酯率为88.12%±0.08%,乙酯化工艺合理、可行,为乙酯型精制沙丁鱼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蔡雪梅 《中国油脂》2021,46(11):14-20
为了探究炒籽时间对八月瓜籽油风味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电子鼻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110~120 ℃、不同炒籽时间(0~70 min)条件下八月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八月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炒籽时间对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影响,但对八月瓜籽油主要特征风味影响显著,其中30 min是炒籽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炒籽时间短于30 min的八月瓜籽油风味强度较弱,以青草味为主,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正己醛、乙酸和2,3-丁二醇;炒籽时间超过30 min的八月瓜籽油整体风味强度变强,油脂味和烘炒味突出,与其他炒籽时间的八月瓜籽油风味特征差异显著,正己醛相对含量下降,2,5-二甲基吡嗪和2-甲基吡嗪大量产生,但同时糠醛相对含量也显著增加,影响其食用和储藏品质。因此,炒籽温度为110~120 ℃时,最佳炒籽时间是30 min ,此条件下压榨得到的八月瓜籽油较为安全且风味和谐浓郁。  相似文献   

9.
研究压榨法和水剂法2种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分别比较2种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甘油三酯组成、甾醇组成、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和生育酚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澳洲坚果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油酸、棕榈-烯酸、棕榈酸,占86%以上;甘油三酯共检出18种,其中OOO、POS、POO占53%以上;水剂法制得的澳洲坚果油中甾醇含量较高,为1 439.79 mg/kg;压榨法制得的澳洲坚果油中矿质元素含量较高,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较多,共分离出41种,主要包括烯类、醛类、酚类、醇类、酯类、烃类和酮类共7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烯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2.1%,是构成压榨澳洲坚果油的主要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氧化及未氧化羊骨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羊骨油总体风味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氧化后羊骨油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羊骨油中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中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使得羊骨油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羊骨油中反-2-烯醛和反,反-2,4-二烯醛等醛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物质,氧化后羊骨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了22种,总峰面积是未氧化羊骨油风味物质总面积的4倍以上;亚油酸的氧化产物反-2-壬烯醛是羊骨油氧化后生成的最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总之,氧化羊骨油可以产生大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脂肪香气起到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沙丁鱼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以沙丁鱼内脏为原料,研究5种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沙丁鱼内脏鱼油提取率的影响,并优选1种蛋白酶作为鱼油提取酶,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沙丁鱼内脏鱼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对酶法提取的粗鱼油进行精制,对精制鱼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中性蛋白酶时,鱼油提取率最高;中性蛋白酶酶解提取沙丁鱼内脏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1、加酶量1%、酶解时间2 h、酶解pH 7、酶解温度50 ℃,在此条件下沙丁鱼内脏鱼油提取率可达67.86%;粗鱼油经精制后,达到SC/T 3502—2016精制鱼油的二级标准;精制鱼油中DHA含量为26.57%,EPA含量为2.64%,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袁桥娜 《中国油脂》2020,45(8):32-38
采用传统工艺(蒸炒、压榨工艺和蒸炒、压榨、脱胶工艺)和美拉德生香工艺分别制备菜籽油(菜籽油甲、菜籽油乙和菜籽油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种工艺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气味活度值和相对活度值确定对3种菜籽油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结果发现:菜籽油甲、菜籽油乙、菜籽油丙分别鉴定出18、29、21种挥发性成分;菜籽油甲、菜籽油丙的整体风味评分接近,略高于菜籽油乙;菜籽油甲、菜籽油乙风味成分中腈类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菜籽油丙,而吡嗪类和醛类物质含量明显低于菜籽油丙;对菜籽油甲、菜籽油乙、菜籽油丙风味贡献最大的物质分别为2-噻吩甲醛、3,5-二乙基-2-甲基吡嗪和3-甲基丁醛。  相似文献   

13.
尹文婷 《中国油脂》2021,46(1):42-47
葵花籽油风味独特,深受大众喜爱。概述了冷、热榨葵花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原料品种、炒籽、精炼、储藏、煎炸等因素对葵花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葵花籽油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萜烯类、吡嗪类和醛酮类,赋予葵花籽油独特的清香、坚果香、焙烤香等气味特征。炒籽中通过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风味产物,而脱色和脱酸处理可使大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殆尽。储藏和煎炸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以醛类和酸类为主的物质导致了油脂异味的产生。高油酸葵花籽油比普通葵花籽油表现出了更好的风味稳定性。今后可利用分子感官科学的手段揭示葵花籽油的香气形成机理和调控机制,为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葵花籽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风味是油茶籽油的重要品质特征之一,为揭示油茶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的产生规律和机制,对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油茶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酯类、杂环类、酚类及萜烯类等,这些物质赋予了油茶籽油特有的青香、果香、焙烤香等风味特征。影响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因素有原料品种、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及储存等。不同品种和产地的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预处理温度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影响较大,如烘烤和焙炒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杂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使油茶籽油的焙烤香味增加,形成浓香型油茶籽油。但精炼过程中的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处理会造成大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储存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会产生异味,从而改变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对于油茶籽油风味品质的控制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蓝莓籽中提取蓝莓籽油,测定了蓝莓籽油的理化指标,并用GC-MS对蓝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莓籽出油率为18.42%;蓝莓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946 6、折光指数为1.464 9、酸值(KOH)为3.743 mg/g、皂化值(KOH)为182.3 mg/g、过氧化值为2.137 mmol/kg、碘值(I)为128.7 g/100 g;蓝莓籽油中共有13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7.12%,饱和脂肪酸占11.75%,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白果粉为原料、丁烷为亚临界萃取溶剂、白果出油率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亚临界萃取白果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亚临界萃取白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0.5 MPa、萃取温度40℃、每次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次数3次、料液比1∶6,在此条件下白果出油率为96.16%。亚临界萃取的白果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其相对密度为0.922 5,折光指数为(20℃)1.473 7,酸值(KOH)为1.95 mg/g,碘值(I)为156.62 g/100 g,过氧化值为1.46 mmol/kg,皂化值(KOH)为181.19 mg/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白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共鉴定出6种脂肪酸,主要是油酸(30.25%)、亚油酸(50.04%)、棕榈酸(8.28%)、5,12-十八碳二烯酸(2.34%)、9-十六碳烯酸(4.41%)和5,11,14-二十碳三烯酸(4.6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91.71%。  相似文献   

17.
欧秀琼 《中国油脂》2020,45(9):8-11
为获得湿法熬制提取鸭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鸭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3)正交实验设计,以料水比、熬煮时间和加热电炉温度为因素进行条件优化,并对最佳条件下提取的鸭油进行酸价、过氧化值、重金属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表明:湿法熬制提取鸭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3、熬煮时间0.5 h、加热电炉温度140℃,在此条件下鸭油提取率为82.4%;料水比、熬煮时间和加热电炉温度对鸭油提取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 0.01)。在最佳条件下提取的鸭油品质较好,酸价(KOH)为2.01 mg/g,低于GB 10146—2015的规定(≤2.50 mg/g);过氧化值为0.24g/100 g,稍高于GB 10146—2015的规定(≤0.20 g/100 g);总砷、铅、镍含量均小于0.1 mg/kg,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鸭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占23.87%,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分别占18.58%和3.9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60.30%,以油酸、亚油酸和棕榈油酸为主,分别占37.59%、18.35%和3.0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9.60%,以亚油酸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约为0.82∶1。  相似文献   

18.
以国产及进口鱼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不良物质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产鱼油鱼腥味明显重于进口鱼油,且分层明显;国产鱼油在酸值和过氧化值指标上也普遍高于进口鱼油,不良物质含量也高于进口鱼油,尤其在苯并芘及二噁英等指标上;脂肪酸组成中,国产鳀鱼油DHA含量大于EPA,而进口鳀鱼油EPA含量大于DHA,且国产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进口鱼油;国产金枪鱼油与进口金枪鱼油在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差异不大。国产鱼油中,杂鱼油与金枪鱼油、鳀鱼油在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不良物质含量方面差异不大,但在脂肪酸组成上差异显著,杂鱼油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鱼油,利用价值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