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 moyamoya disease,MMD)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清水平及其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月间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首发卒中的52例住院或门诊复诊的成年型MMD患者.同时选取16名性别和年龄与MMD患者相配匹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比较MMD患者VEGF和MMP-9血清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间的差异;根据Suzuki 6级分级标准,将MMD患者分为不同亚组,分别分析不同亚组VEGF和MMP-9血清水平与Suzuki分级的相关性;另外,对MMD患者VEGF和MMP-9血清水平的相关性亦作了分析.结果 缺血型和出血型MMD患者VEGF血清水平分别为(289.4±69.2)pg/ml和(324.3±95.6) 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63.5±7.6) pg/ml;F=69.43;P <0.01];缺血型和出血型MMD患者MMP-9血清水平分别为(499.4±76.2)ng/ml和(531.2±100.2)ng/ml,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57.1±30.7)ng/ml;F =66.023;P <0.01].随着Suzuki分级的升高,VEGF和MMP-9血清水平呈现升高趋势,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9(P <0.01)和0.838(P <0.01).另外,VEGF和MMP-9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r=0.590,P<0.01).结论 成年型MMD患者VEGF和MMP-9血清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提示参与了血管新生;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VEGF和MMP-9血清水平呈现升高趋势,提示VEGF和MMP-9血清水平能反映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烟雾病(MM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以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 检测26例有颅内出血的MMD的患者(出血组)、21例无出血的MMD患者(无出血组)及25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MMP-9、TIMP-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与无出血组比较,出血组MMP-9/TIMP-1显著增高(P<0.05),MMP-9与TIM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组及无出血组血清TIMP-1与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r=0.626,r=0.645;均P<0.01).结论 MMP-9及TIMP-1在MMD患者血清中表达显著升高.MMP-9与TIMP-1比例失衡可能是引起MMD患者颅内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脑膜-动脉-肌肉融合术(EDAMS)对青少年和成年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不同年龄组患者共14 名,全部接受EDAMS 手术,术后6 个月复查DSA.根据血管造影情况和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和术前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EDAMS 是一种治疗缺血型烟雾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6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资料进行总结。方法 26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 26例患者出血型18例,缺血型5例,混合型3例;大脑前动脉15例,大脑中动脉20例,同时累计大脑前动脉、中动脉者13例,大脑后动脉5例,合并动脉瘤5例。结论成人型烟雾病以出血型为主,烟雾病病变血管可以累及多支血管,可出现于单侧烟雾病,并可合并动脉瘤,DSA是确诊烟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61例为脑出血组,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在急性脑出血发病1d、3d、7d、14d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和MMP-9含量,并分析VEGF和MMP-9水平与出血灶周围脑水肿体积的关系。结果 (1)急性脑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时点血清VEGF及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0.01),且呈动态变化;(2)血清VEGF、MMP-9与出血灶周围水肿体积绝对值及水肿体积相对值密切相关;(3)脑出血后24 h~3 d内,血清VEGF与MMP-9呈正相关(r=0.619,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和MMP-9均显著升高,二者可能协同参与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和损伤的病理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发育阶段研究首发症状及临床特征,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内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3月连续住院的78例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首发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出血型和缺血型)中的特点。将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清晰的缺血型烟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比较两组的Suzuki分期差异。结果 78例患儿中男36例(46.2%),女42例(53.8%)。起病年龄18个月~17岁,平均(8.55±3.80)岁,5~10岁患儿47例(60.3%)。幼儿期首发症状仅见肢体无力和抽搐,发作性头痛从学龄前期开始出现,学龄期开始出现视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记忆力下降等。脑缺血型烟雾病72例(92.3%)。缺血型首发症状多见TIA 31例(43.1%)、肢体瘫痪15例(20.8%)、发作性头痛22例(30.6%)、肢体麻木11例(15.3%)、抽搐8例(11.1%)、言语障碍6例(8.3%)等。出血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意识障碍(50%)、伴肢体无力(50%)、伴言语障碍(16.7%)。CI部位多在额颞顶叶,脑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出血部位多在脑室系统(50%),其次为基底节(33.4%),丘脑和额颞叶各占16.7%。TIA组(27例)和CI组(27例)脑血管造影Suzuki分期无显著性差异(χ2=1.034,P=0.596)。结论 5~10岁为儿童烟雾病的发病高峰期,临床以缺血型为主,出血型少见。不同年龄发育阶段临床首发症状有所差异。以TIA和CI为表现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DSA的Suzuki分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发育阶段研究首发症状及临床 特征,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内动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 对2002年1月~2009年3月连续住院的78例儿童烟雾病及烟雾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 性分析。分析患儿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首发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出血型和缺血型)中的 特点。将脑血管造影(di gi tal subtracti on angi ography,DSA)图像清晰的缺血型烟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组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比较两组的Suzuki分期差异。 结果 78例患儿中男36例(46.2%),女42例(53.8%)。起病年龄18个月~17岁,平均(8.55±3.80)岁, 5~10岁患儿47例(60.3%)。幼儿期首发症状仅见肢体无力和抽搐,发作性头痛从学龄前期开始出 现,学龄期开始出现视力障碍和不自主运动,记忆力下降等。脑缺血型烟雾病72例(92.3%)。缺血 型首发症状多见TIA 31例(43.1%)、肢体瘫痪15例(20.8%)、发作性头痛22例(30.6%)、肢体麻木11 例(15.3%)、抽搐8例(11.1%)、言语障碍6例(8.3%)等。出血型首发症状为头痛伴意识障碍(50%)、 伴肢体无力(50%)、伴言语障碍(16.7%)。CI部位多在额颞顶叶,脑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颈内动脉系统。 出血部位多在脑室系统(50%),其次为基底节(33.4%),丘脑和额颞叶各占16.7%。TI A组(27例)和CI 组(27例)脑血管造影Suzuki分期无显著性差异(χ2=1.034,P =0.596)。 结论 5~10岁为儿童烟雾病的发病高峰期,临床以缺血型为主,出血型少见。不同年龄发育阶段临 床首发症状有所差异。以TIA和CI为表现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DSA的Suzuki分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血管融合术(EDAS)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5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岁。以缺血为首发症状者19例,出血为首发症状者6例。根据Suzuki分型标准,Ⅲ期14例,Ⅳ期8例,Ⅴ期3例。术前常规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接受EDAS手术。术后6个月复查DSA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5例患者,行左侧EDAS手术9例,右侧EDAS手术16例。术后6个月复查,再次接受对侧EDAS手术3例。(1)新生血管生长:术后6个月DSA复查,25例患者中血管重建有效率为85.7%。(2)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对25例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脑缺血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脑出血组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25例患者平均随访3.2年,1例缺血患者术后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未伴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脑出血患者未有再出血发生。结论 EDAS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对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青年烟雾病患者的卒中类型及临床特征,分析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青年(18~45岁)卒中型烟雾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出血性卒中组和缺血性卒中组进行亚型分析,对比不同卒中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以同期未发生卒中的烟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组108例卒中型烟雾病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22例(20.4%),缺血性卒中86例(79.6%)。出血性卒中组中脑室出血12例(54.5%),脑实质出血7例(31.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13.6%)。缺血性卒中组中大动脉梗死型21例(24.4%),血流动力学梗死36例(41.9%),穿支动脉梗死29例(33.7%)。出血性卒中组与缺血性卒中组性别和合并动脉瘤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卒中对照组共10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动脉瘤(OR?10.569,95%CI?1.524~73.274,P=0.017)为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增龄(OR?1.058,95%CI?1.004~1.115,P=0.034)、合并糖尿病(OR?4.005,95%CI?1.766~9.080,P=0.001)、高铃木分期(OR?1.363,95%CI 1.037~1.793,P=0.027)为青年烟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青年烟雾病患者的卒中类型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血流动力学梗死和脑室出血分别是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类型。增龄、高铃木分期、合并糖尿病和颅内动脉瘤是引起青年烟雾病患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出血型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MD)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22例出血型MMD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短期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院时,122例中,预后不良66例,预后良好5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9分、脑积水、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线位移≥5 mm为出血性MMD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出血型MMD,入院时GCS评分、脑积水、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线移位等是短期预后不良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成人缺血型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1例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资料。47例术后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34例未使用阿司匹林(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吻合口通畅率(97.87%,46/47)与对照组(94.12%,32/34)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8±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8±1.01)分;P<0.05]。观察组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4.26%)、脑梗死发生率(6.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53%、26.47%;P<0.05)。两组颅内出血、硬膜下血肿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司匹林可减少成人缺血型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脑缺血事件,同时改善病人预后,并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长期自然病史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成人(>17岁)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40例行保守治疗患者进 行长期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新发脑出血和死亡事件。 结果 40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失访,34例累计随访398.7年,平均随访(11.7±4.6)年,15例 (44.1%)出现21次脑再出血,平均每年出血率5.3%。5例(33.3%)死于再出血,4例有严重后遗症[改 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3]。年再出血率前5年为2.6%,10年后为7.9%。年龄大于 35岁的患者再出血风险高于年龄低于35岁者[风险比(hazard ratio,HR)2.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7.7,P =0.04]。患者性别、出血部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 DSA)分期、高血压、烟雾病家族史以及是否合并脑动脉瘤与再出血不相关。 结论 成人出血型烟雾病再出血风险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年龄大于35岁患者再出血风险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初发及复发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9)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初发脑梗死组343例,复发组307例,3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MMP-2、MMP-9水平。结果复发组MMP-2、MMP-9表达显著高于初发组,初发组高于对照组(P0.05);初发组及复发组中MMP-2与MMP-9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MMP-2、MMP-9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检查脑梗死复发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改良脑-硬膜-动脉血管联通术(EDAS)治疗炯雾病的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14例行改良EDAS治疗的炯雾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烟雾病9例,出血性烟雾病5例。比较其手术前后的症状及影像学变化。结果14例获得随访4~28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娃好转或无进展,无新发症状。行DSA复查6例,MRA复查8例,9例缺血性炯雾病改善7例,5例出血性烟雾病改善2例。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EDAS用于治疗炯雾病效果肯定,特别是对缺血性烟雾病效果良好;且该术式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MRI检查确诊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12例(70.6%),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头痛及智能减退,还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脑卒中5例(29.4%),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及抽搐。MRI检查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累及额叶8例,底节区3例,深部脑白质3例,枕叶3例,颞叶1例;累及单侧半球4例,双侧半球8例;脑萎缩6例。环池内烟雾血管影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累及1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单纯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脑干出血1例,脑室出血并丘脑出血1例。MRA均发现双侧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全脑DSA检查7例,其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5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结论成人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特点与责任病灶及支配血管相关;MRI和/或MRA有助于烟雾病的早期诊断,确诊需行全脑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 a unique growth factor associated with angiogenesis, vascular permeability, and neuroprot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low-dose VEGF o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subjected to 2 h of focal ischemia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fter the 2 h ischemia, the rats were infused with 0.3 microg/kg of VEGF (n = 15), or the vehicle as a control (n = 15), via the reperfus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brains were collected after a 1 h, 6 h, or 72 h reperfused period. Severity of ischemic cellular injury, serum extravasati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 and -9 express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VEGF-treated and control group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tent of ischemic cellular injury and serum extravas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vessel numbers with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VEGF-treated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72 h reperfusion (9.4 +/- 1.6 versus 2.6 +/- 1.5; P = 0.028). The severity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extent of ischemic cellular injury or serum extravasation. MMP-2 and -9 expressions were not enhanced in the VEGF-treat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ogenous VEGF administered intravascularly at a very early point in reperfusion aggravate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The aggravate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does not seem to depend on the enlargement of ischemic cellular injury, serum extravasation, or overexpressions of MMP-2 and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