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溶栓治疗后是否出血分组,其中37例静脉溶栓后出血患者纳入出血组,87例静脉溶栓后未出血患者纳入未出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现况及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为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就诊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现况,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147例患者中119例发生院前延迟(81.0%);28例正常入院(19.0%),其中静脉溶栓治疗仅4例,溶栓率为14.3%(4/28);既往脑卒中风险程度不同的患者急诊就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既往脑卒中风险程度分级越高的患者,接受过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的可能性越高(字2趋势=7.597,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独居、发病时居住于合肥市外或其他地区、通过私人交通工具转运、首发症状为其他症状以及既往未曾接受过相关知识宣教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院前延迟(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居住地类型(OR=7.289,95%CI:2.146~24.756,P<0.01)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OR=5.109,95%CI:1.868~13.970,P<0.01)是影响患者及时就诊的主要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现况极不理想,院前延迟普遍,强化脑卒中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就诊及时性,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h主要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方法选择162例该院急诊内科、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的病程4.5h患者,收集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以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治疗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在162例患者中,36.4%的患者主要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主要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很少出现在年龄≥80岁和有心房颤动的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主要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因素为年龄≥80岁(OR=1.8,95%CI:1.5~3.2)和心房颤动(OR=2.7,95%CI:1.8~5.6)。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溶栓后24h内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大多数出现在年轻及无心房纤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国药同煤总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并在4.5 h时间窗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8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溶栓前化验结果,根据3个月MRS评分分为两组:<2分为预后良好组,2~6分为预后不良组。利用二元Logistic统计分析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及化验结果。结果 观察期间入组患者288例,其中预后良好组207例,预后不良组81例;其中sICH者17例(5.90%),死亡5例(1.74%);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脑梗死病史及溶栓前NIHS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P=0.030,OR=2.760;NIHSS评分P=0.000,OR=1.367)。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及既往脑梗死病史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作为实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的指导工具,以规范溶栓治疗的护理行为。方法 严格按照循证护理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草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目录Ⅱ对指南草案进行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建议对指南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指南。结果 构建的指南推荐意见涵盖了院内组织管理、病情观察、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体位与离床活动和质量管理共5个方面的内容。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是根据最佳证据、临床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员的判断形成的循证指南,可作为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高龄组和56例非高龄组(年龄< 80岁)发病<3h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高龄组与非高龄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合并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0%(3/30)和10.7%(6/56)(P=1.000),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6.7%(2/30)和3.6%(2/56)(P=0.910).3个月时预后良好(mRS 0~2分)的比例分别为46.7% (14/30)和69.6%(39/56)(P=0.037),病死率分别为16.7%(5/30)和7.1%(4/56) (P=0.315).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并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并没有明显增加,而且依然可以从溶栓治疗中受益,可以筛选合适的高龄患者给予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病人社会支持现状。[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深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后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中,社会支持35.80分±5.56分,客观支持9.84分±2.04分,主观支持18.73分±4.14分,对支持利用度7.26分±1.99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病人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医护人员需重视该类病人身心健康及心理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12.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阿替普酶是目前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溶栓试剂,溶栓时间窗为0~3小时,有望将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甚至更长。新型溶栓剂包括替奈普酶和去氨普酶,去氨普酶对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或血管狭窄程度较重患者的效果较好;替奈普酶比阿替普酶有更好的血管再灌注和改善神经功能作用。随着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联合治疗方法的探索,希望溶栓治疗能给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优化血管再通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诊溶栓效果和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优化血管再通流程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血管再通流程优化前),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研究组(血管再通流程优化后),对比分析两组急诊溶栓效果和临床结局的差异性。[结果]与流程优化前相比,优化血管再通流程后急诊溶栓实施率(28.07%)、急诊血管再通率(16.49%)、病人满意度(94.74%)明显提高,入院至接诊时间、入院至确诊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优化血管再通流程能够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诊时间,提高急诊静脉溶栓率,可减轻病人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4.
高宗恩 《临床荟萃》1998,13(17):809-812
1 颅内出血性转变的总体发生率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溶栓剂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rt-PA),三种药物总体并发HI的发生率约为10%(158/157)pH的发生率约为5%(81/1781).其中SK伴发的HI率为5%~54%,平均19.2%,pH的发生率为 0~21.6%,平均 10.2%.UK并发HI率为5%~30%,平均5.3%,pH发生率为0~16.7%,平均2.5%.t-PA并发HI率为21%~39%,平均23%,PH发生率为4%~15%,平均8.3%.但由于各研究组的实验设计存在差异,因而由多组资料的合并计算得出的上述比率未必十分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观察导尿管安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影响,并探讨患者尿道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该中心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且溶栓后24 h内成功留取尿液送检的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静脉溶栓患者留取尿液标本送检前是否安置导尿管,分为导尿组(n=50)和未导尿组(n=32).比较...  相似文献   

19.
陈宾 《当代护士》2018,(2):47-48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0例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有效的围溶栓期护理能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保证围溶栓期安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大限度地恢复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