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阐述了食用植物油掺伪的现状,综述了理化方法、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的检测原理,以及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法,它主要通过对脂肪酸、甾醇、生育酚等物质的测定来进行掺伪鉴别.同时,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在油脂掺伪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进行了归纳.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包括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二维相关谱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脂质组学的质谱法和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用植物油掺入矿物油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叙述食用植物油掺(混)入矿物油食用后对人体的危害,所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例以及对矿物油的鉴别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用油脂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人体产生热能,更是人们所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和磷脂等物质的重要来源。它们因种类、纯度、营养成分等指标的不同而在价格上差异悬殊,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而将低附加值食用油掺入到高附加值植物油中,更有甚者,将劣质、有毒油脂掺入食用植物油中,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油脂鉴别及掺假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太赫兹光谱法、低场核磁共振法)、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其它方法(如电子鼻、电子舌)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食用油脂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用植物油掺入动物油脂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国家标准GB/T 5539-1985<植物油脂检验油脂定性试验>无法鉴别食用植物油是否掺入动物油脂的问题,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油脂中胆固醇含量来鉴别是否掺入动物油脂,为散装食用植物油监管,特别为治理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劣质动物油脂或地沟油的非法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蜂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防辐射、防龋齿、消炎抑菌及调节免疫等,是较为珍贵的蜜蜂产品。蜂胶依据胶源植物的不同可分为杨树型蜂胶、巴西绿蜂胶、红蜂胶等7大类。我国的蜂胶类型主要为杨树型蜂胶,其化学成分与杨树芽提取物相似,蜂胶资源紧缺和高利润导致杨树胶掺假冒充蜂胶现象日益严重。蜂胶掺假鉴别一直是蜂产品等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15年国内外研究者关于蜂胶掺假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技术、薄层色谱法和特征物质鉴别等,其中液相-质谱技术应用最为广泛,鉴别结果较优。同时本文对多种蜂胶鉴别技术进行比较和总结,为蜂胶品质的鉴定和蜂胶的掺假鉴别提供资料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市场上存在用低值低价油脂掺伪高值高价食用植物油的现象,这不仅损害食用植物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用油脂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了对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总结了国内外现阶段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进展,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等。对所述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算法。  相似文献   

9.
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别的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食品真实性的鉴别是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研究快速的食品质量鉴别和分类技术对食品产品的安全和消费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密度、折光率、酸价、皂化值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性质为变量,采用多种模式识别技术对54个食用豆油、合格菜籽油与酸败菜籽油样本进行分类和质量鉴别。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图显示豆油、合格菜籽油、酸败菜籽油被清楚地区分为三组。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报,显示出较好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以所选定的理化性质为变量,上述模式识别技术对类似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定,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对食用植物油组分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模拟感官分析、光谱分析、电磁波谱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从分析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组分掺混鉴别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多通道、多参数、多容量的一体化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食用植物油组分分析发展方向,将为进一步提升食用植物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我国消费者利益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为人体提供每日必需的能量,还提供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其品质与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然而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食用植物油的掺伪。从食用植物油中的成分出发,重点分析了其中的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物质等成分在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食用植物油的掺伪检测提供一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食用植物油掺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食用油鉴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食用植物油掺假的现状,从食用植物油的组分包括脂肪酸、甘油三酯、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成分以及其他成分和整体特征差异两个方向综述了目前植物油鉴伪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食用植物油鉴伪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掺伪油脂的种类、有关成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判断,找出其差异性,并依据油脂的差异性,采用建立的四级掺伪鉴别模式进行油脂理化、脂肪酸组成、甘三酯结构以及个别油脂的特性分析,即以较系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可解决目前油脂掺伪分析中的定性及定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食用植物油的掺伪现状.介绍了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5.
电导率测定在鉴别食用植物油掺伪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研究探索通过电导率测定鉴别食用植物油掺入地沟油检测方法。通过对比地沟油、合格食用油、掺假食用植物油电导率方法,结果表明,地沟油经提取后水相平均电导率为100.7μs/cm,是菜籽油10倍,大豆色拉油10倍,芝麻油11倍。地沟油以不同质量分数掺入到菜籽油中,掺假量与电导率呈线性关系,且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掺假量对电导率影响显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91.41X+12.49,R2=0.996,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电导率可用于地沟油掺入食用植物油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16.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溴虫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食用植物油中溴虫腈的方法.样品经溶解、萃取后用气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快速、准确,在0.01~0.5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 r2=0.9996,平均回收率达到91.6%~94.5%,相对标准偏差为0.56%~1.15%,最低检测浓度为5.0×10-4 mg/kg.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油掺假不但影响其卫生品质和营养成分,而且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该文概述了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理化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同位素比值法。  相似文献   

18.
矿物油是C_(10)~C_(50)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直链、支链和环状烷烃以及烷基取代芳烃两大类,化学成分复杂。食用植物油中普遍存在矿物油污染,含量达到1~1 000 mg/kg,矿物油污染来源广泛,涉及原料的采收、运输、加工和油脂的精炼、包装与储存等过程。植物油中干扰矿物油分析的成分较多,如甘油三酯、奇数碳正构烷烃、角鲨烯、甾烯、胡萝卜素等,需要采用适当方法排除。由于矿物油组成复杂,目前常用具有等碳响应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含量,其中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是测定矿物油的理想技术。考虑到普及性问题,一些实验室开发了固相萃取结合大体积进样气相色谱法。综述了国内外近十年来食用植物油中矿物油的分析方法,以期为我国油脂及其相关产品中矿物油的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态法研制DEGS交联毛细管色谱柱,研究其分离性能,并建立一种测定食用植物油中各种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的方法,进而应用于食用植物油掺假的鉴别中.结果表明,最佳测定条件为最高温度250℃,线速度11~13 cm/s.此法与填充柱法测定脂肪酸比较,测定的脂肪酸种类更多,出峰时间更快,油酸和硬脂酸分离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