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华教授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中,注重西医辨病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立足指南,注重防变。依据心肾同治理论,将温补心肾贯穿病程始终,创新性提出鹿角系列方,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不同阶段分期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总结刘如秀教授从治未病理论防治高血压前期临床经验。刘如秀教授有30余年临证经验,从肝肾论治高血压前期,认为肝肾阴虚是本病之本,肝阳亢上为本病之标。中药治疗标本兼顾,治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柴胡舒肝汤、酸枣仁汤、四物汤、地黄饮子等方加减,疗效满意。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因,因此从心力衰竭不同分期进行干预,从而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发展尤为关键。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已广泛渗透于慢性疾病的临床预防及诊疗中。通过分析健康人群及慢性心力衰竭病人A期、B期、C期共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中药、中医非药物疗法、运动和康复锻炼、膳食调理、调畅情志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促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在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医“治未病”诊疗水平,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近代医家关于四种未病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论述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疾病的特点,将HFpEF分为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及重病态四个阶段,其中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为治未病阶段,阐述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防治HFpEF的治未病理论。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吉中强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为气陷血瘀水停、肾虚血瘀水停,治疗遵循升阳举陷、温肾健脾、活血利水的原则,创立三参汤,补肾活血汤,提高了心衰病人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周次清教授辨治心力衰竭的经验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50011)路广晁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临床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周次清教授业医四十余载,对心血管...  相似文献   

7.
"未病""欲病""已病""瘥后"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时点,与现代心血管事件链中的不同阶段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中医"治未病"是体现预防、治疗、康复三阶段于一体的中医特色诊疗观念,此观念将三阶段视为承前启后的有机整体,又注重按照不同的分期区别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8.
<正>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损害,逐渐出现肝功能失代偿等多种复杂表现,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腹水,5年病死率高达44%~85%[1]。因此,腹水的防治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常占杰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及科研工作40年余,在肝病诊治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常教授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面以“水气理论”为指导思想,健脾、宣肺、固肾为治疗靶点,从而体现了“三焦为水道”的水气运行观。本文旨在介绍常占杰教授基于水气理论诊治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症,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属祖国医学“脏躁”“失眠”等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本文对高血压的危害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进行介绍,并阐述了治未病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未来高血压的防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未病理论在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降压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降压治疗及治未病理论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高血压总有效率及总满意率分别为95.56%、98.89%,对照组则分别为78.89%、81.1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病患者,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情,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系严重的肝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肝性脑病出现后,1年存活率为42%,3年存活率为23%。  相似文献   

13.
将中医特色理论治未病思想运用到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对其进行早期干预,进一步提前糖尿病治疗重心,从而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具体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其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梳理杜武勋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气化理论辨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为“肾气亏虚、真阳外泄”,治疗以“温肾利水、活血化瘀”为基本准则,调畅脏腑气机为核心,以药物之偏性纠人体阴阳之平衡,此法以自然气化为载体,探讨人体气化原理,全面掌握病人体质、发病情况等,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很高,好发于中老年人,有资料显示,50岁以后中风发病者占中风发病总人数的79.5%~86.1%。年龄每增加5岁,发病率即增加1倍。因此,提高中风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预防中风病复发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二级预防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风病二级预防的意识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治未病是中医学健康理念之一,在中医药膳养生的预防、治疗中贯穿始终,本文对治未病的基本内涵、中医药养生的相关定义、以及中医药膳养生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分析,从其作用、原则、发展趋势进行具体分析。对于预防、治疗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属于在中医学范畴当中,较为先进的一种医学思想,其不仅仅属于医疗保健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属于对医者水平加以衡量的一种标准。其中未病包含了健康的身体或者有疾病隐藏但是没有出现的身体,亦或者是病发但是没有传播的身体。而治未病也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未雨绸缪,保身长全见微知著,救其萌芽以及料在机先,阻截传变。如今对这方面的理解,可以将养生作为前提,体质作为关键性内容,同时对高危人群加以关注,并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在中医当中,治未病的意义通常是医疗卫生负担的降低以及民众健康的保障,使中西医的对话以及交流能够更好地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流行、核酸检测效率的提高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加,其具有传播隐匿性、症状主观性、发现局限性的特征,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三防理论”和当前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提出“未病先防”需养护正气、避其毒气,“既病防变”需防止传变、扶正祛邪,“瘥后防复”需除邪务尽、扶正防复,以期为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总结了郭维琴教授在“痰瘀同源”理论的基础上浅析老年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中医治法和用药特点,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思路。郭维琴教授在长期的治疗经验中总结出痰和瘀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因素,基于“痰瘀同源”理论治疗老年高血压收效甚好。老年病人肝肾逐渐亏损,气血运行无力,津血同源,则易生痰生瘀,痰瘀进一步阻滞气机,或上蒙清窍,或郁而化火,或困遏阳气等,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郭维琴教授认为,治疗老年高血压当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以补益肝肾为基础,以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联合降压通脉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随症加减,寒温同调,散收并用,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