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04例经过住院治疗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150例)和对照组(154例),出院后两组均门诊随诊,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话回访,时间1年,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评定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评分与干预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F组内=34.779、263.630、91.575、5.272,P0.05),干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交互=19.848、25.272、20.594、19.153,P均=0.000)且存在组间差别(F组间=40.696、18.575、47.652、40.667,P均=0.000)。同期比较,研究组各量表减分幅度均大于对照组(t=8.274、4.455、4.484、5.027、8.048、4.376、5.831、4.538,P均=0.000)。结论:电话回访干预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干预组应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精神康复服务。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生活满意度量表(LSIA)评定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生活质量,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个人和社会功能及人际关系,自尊量表(SES)评定自尊。用复发率和再住院率评价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阴性症状分、PSP得分、SES得分、SQLS得分及心理社会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2.205,2.082,2.194,-2.221;P0.05),LSIA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PANSS得分、PSP得分、SES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9,P0.01;t=-4.878,P0.01;t=-2.524,P均0.05),干预组SQLS得分、LSIA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0.549;P0.05);对照组PANSS得分、PSP得分、SES得分、SQLS得分及LSIA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1.855,1.698,-0.248,-1.650;P均0.05)。干预半年后,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其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小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接受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干预,每周1次,共13次,对照组接受公共卫生常规随访服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前后测评估,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3次自我管理小组干预后,干预组的SQLS量表总分(t=13.39,P0.01)、心理社会量表(t=10.61,P0.01)、动力和精力量表(t=10.54,P0.01)及症状和副作用量表(t=13.64,P0.01)的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管理小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复元理念为导向的阳光心园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要求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进入阳光心园接受以复元理念为导向的康复训练课程6个月,对照组接受社区医生的常规随访服务。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t=2.711,-2.137;P0.05);PSP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t=-2.222,2.016;P0.05);干预组SQL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051,P0.05);干预组患者的PANSS、PSP、SQLS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值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1,1.993,2.023;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复元理念为导向的阳光心园康复服务有利于提高患者自知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信心心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18~55.岁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自信心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组(研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研究组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自信心训练,持续5周,共10次.干预前后两组分别进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 入组时两组SQLS评定无差异(t=0.164,P=0.135),研究组干预前后SQL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4.64,P=0.00),药物组无差异(t=1.31,P=0.22).两组心理干预后SQ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3.38,P=0.00).结论 自信心心理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进行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QLS总分以及心理社会量表、动力与精力量表、症状/副作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5.85,4.02,3.71,6.35;P0.01)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得分(t=-4.04,-2.31,-2.07,-5.08;P0.05),提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SSPI总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8.87,-11.98,-7.87,-6.89;P0.01),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得分(t=5.86,8.27,5.76,4.6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社会功能提高且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病情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9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职业康复干预,经过6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间PANSS中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3.593,-2.216;P0.05);SDSS第6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P0.05);生存质量简表中生理领域在第3个月有显著差异(t=2.608,P0.05),第6个月时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有显著差异(t=2.563,2.502;P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职业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阴性症状的改善,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对生存质量中的生理及社会关系领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社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干预组实行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护理模式,干预时间为1年。干预前后,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LQO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1干预前,干预组PANSS(49.46±7.36)分、SD(14.43±3.66)分,与对照组(48.73±8.25)分、(14.52±3.7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干预组PANS(44.25±5.53)、分SDSS(10.34±4.3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7.83±9.66)分、(18.61±6.4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的总生活质量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t=8.118,P0.01)。结论: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改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诊情况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5例,其中复诊规律组88例,停药组(症状消除)5例,复诊不规律组22例,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SQLS)评估3组患者远期预后并比较.结果:复诊规律组患者占76.52%,复诊不规律组患者占19.13%,停药组(症状消除)占4.35%,PANSS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371,P<0.01),复诊规律组(t = 3.594,P<0.001)和停药组(症状消除)(t = 2.113,P<0.05)明显低于复诊不规律组;ITAQ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981,P<0.001),复诊规律组明显高于复诊不规律组(t=-4.654,P<0.001);PSP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271,P<0.001),复诊规律组(t=-3.949,P<0.001)和停药组(症状消除)(t=-2.859,P<0.01)明显高于复诊不规律组;SSRS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535,P<0.05),复诊规律组明显高于复诊不规律组(t=-2.550,P<0.05);SQL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840,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远期预后综合考察,复诊规律组在精神症状改善,自知力提高,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支持方面都明显好于复诊不规律组,而生活质量上与复诊不规律组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后生活质量对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干预后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社区 10 4例干预组家庭进行综合式干预 2年后与 10 9例对照组家庭之照料者采用社区用修订版生活质量(QOL)问卷 ( 4 1项 )评定 ,同时进行患者社会功能 (DAS)、症状学 (PANSS) ,及家属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定。结果 :干预组的家属QOL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信心与家庭关系两项因子分优于对照组 (P <0 0 1)。干预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u =2 0 6P <0 0 5 )。QOL总分、主客观因子分的高低与PANSS ,DAS ,SAS等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 :综合式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家属的生活质量 ,降低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9个月后两组间PANSS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2.020,-2.631;P0.05);6个月和9个月时两组间GAF量表有显著差异,至12个月时有极显著差异(t=2.496,2.967,4.303;P0.05或0.001);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中,第6个月时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关心和兴趣、社交能力及总评有显著性差异(t=-2.065,-2.048,-2.021,-2.671,-2.915;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推移,两组间差异逐渐明显,至第12个月时,各分量表及总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卫生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关心和兴趣、社交能力、总评(t=-2.476,-4.117,-3.024,-2.980,-3.696,-4.034;P0.05或0.001)。结论 :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张健  江芮 《医学信息》2018,(3):118-119,122
目的 研究生活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的9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维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8周的生活技能训练。两组患者在入组时、训练结束2周时和训练结束24周时接受PANSS和ADL评估。 结果 干预后ADL量表评分研究组结束训练2周(27.29±6.94)分,结束训练24周(28.08±7.31)分低于对照组(30.86±6.36)分,(31.02±5.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活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下简称综合康复培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态度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对曾接受综合康复培训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服药态度问卷(Drug Altitude Inventory,DAI)及精神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在培训前和后(约3周)进行评估。结果:综合康复培训治疗前后比较,DAI分数升高(t=9.875,P0.001),SQLS的3个维度社会心理、动力精力,症状副作用的分数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12.112,-7.373;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DAI与性别、SQLS各维度改善程度均有显著性相关。结论:综合康复培训能显著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动力精力及症状副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态度,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9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职业康复干预,经过6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间PANSS中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3.593,-2.216;P均0.05);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中,第6个月时讲究卫生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及总评有显著差异(t=-2.798,-2.178,-2.474,-2.398;P均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职业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阴性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日间康复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精神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维思通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日间康复训练。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个人与社会量表(PSP)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康复状态的评估。结果8周后研究组GWS、CGI、PS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日间康复训练能减轻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幸福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交技能,降低社会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两组于治疗开始,半年,1年,2年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 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康复状态量表(M RSS),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的治疗、康复疗效、生存质量、用药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综合评定对比。结果干预组的PAN SS、SDSS、M RSS、TESS量表指标在治疗各阶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全病程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社会功能,减轻药物副作用,提高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全面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照料者团体护理技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照料者30对,按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对。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团体护理技能训练。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AD)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ADL,QOL—AD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11;t=4.64。P=0.038);MMSE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1,P=0.004)。结论提高照料者的护理技能,使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程进展延缓,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语言整合训练及绘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尊水平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语言整合训练及绘画疗法,在治疗前后采用自尊量表及幸福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研究完成后,实验组2个量表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4,-24.45;P<0.05);实验组治疗后两个量表的得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1,-8.87;P<0.05)。结论语言整合训练及绘画疗法可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及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行个案管理模式,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量表评定.结果 ①干预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病情和社会功能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