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三种攻击行为的共同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分析家庭体罚对青少年攻击的影响。方法:使用Bjorkquist等人编制的DIA量表和Strauss等人编制的CTSPC问卷追踪测查294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和家庭体罚,采用多元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青少年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和言语攻击的整体发展状况及相互影响。结果:①青少年身体攻击增长率显著,男生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女生;②身体攻击增长模型的斜率和截距有显著正相关;③家庭体罚能显著正向影响三种攻击增长模型的截距,但不会影响其斜率。结论:青少年身体攻击呈增长趋势,男生增长更快,家庭体罚可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考察3~6年级小学生亲子依恋和同胞接纳程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用亲子依恋量表及同胞接纳量表对1 178名3~6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头胎儿童同胞接纳中的行为、认知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得分;②头胎儿童的亲子依恋对情感接纳、行为接纳、认知接纳以及总体接纳有正向预测作用;③头胎儿童的母子依恋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儿童。本研究认为亲子依恋是影响同胞接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父亲和母亲的严厉管教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儿童自我报告版测查1070名初中生.结果:①初中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的频繁性高于女生.初中男生遭受母亲体罚的频繁性高于女生.初二学生遭受母亲心理攻击的频繁性显著高于初一学生.②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体罚和身体虐待均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③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母亲的体罚和身体虐待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但父亲的体罚和身体虐待不能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结论:父母实施严厉管教行为的频繁性受到初中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并且父母亲的严厉管教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53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法分别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结果:1马基雅维利主义、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同伴信念低于女生;2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预测攻击行为,且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同伴信念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同伴信念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女生。结论:青少年攻击行为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且男生的同伴信念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在校大学生与在岗职员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关系攻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调查在校大学生和在岗职员的关系攻击行为、关系攻击信念、社交回避与苦恼、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等得分情况,并对两类人群的关系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得分显著低于在岗职员(t=-3.708,P0.05),但社交苦恼、情感温暖得分显著高于在岗职员(t=2.314,3.161;P0.05),影响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关系攻击信念和过度保护(r=0.506,0.441;P0.05),影响在岗职员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有攻击信念和社交苦恼(r=0.765,0.241;P0.05),两组人群的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172,1.160;P0.05)。结论:在岗职员的关系攻击行为较在校大学生明显增多,影响在校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因素主要为关系攻击信念和过度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自恋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经济困难量表、自恋人格问卷及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中学3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生隐性自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42),高中生在自恋总分(P=0.000)、显性自恋的权欲感因子(P=0.000)和优越感因子(P=0.015)及隐性自恋的易感质因子(P=0.000)得分都显著高于初中生;男生在网络攻击行为总分(P=0.012)和反应性攻击(P=0.005)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家庭经济困难与自恋(r=0.233)、自恋与网络攻击行为(r=0.194)显著相关(P0.01)。结论自恋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网络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家庭经济困难能够显著预测自恋,自恋能够显著预测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风格通过亲子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作用。方法:对576名初中生的亲子依恋和心理素质,以及其父亲或母亲(242名父亲,334名母亲)的依恋风格进行间隔6个月共3次的追踪调查。结果:(1)父亲的依恋回避通过父子依恋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心理素质。(2)母亲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通过母子依恋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心理素质。(3)父亲或母亲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通过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对初中男生心理素质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父母的依恋风格可以通过亲子依恋对初中女生的心理素质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亲子依恋对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依恋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64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①儿童的父子依恋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是否留守等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SDQ的品行、注意障碍和困难总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亲社会行为上则是男生低于女生,留守儿童困难总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③亲子依恋与SDQ困难部分量表呈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对SDQ各维度均有较好的预测力。由此可见,亲子依恋是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考试焦虑量表(TAS)为测查工具在临沂市某两所初级中学选取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208名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人格倾向中的外向性、精神质和神经质3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902,-5.975,-6.191;P0.001);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仅在精神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3.541,P0.001);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考试焦虑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初一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略高于初二学生;3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仅与人格倾向中的精神质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8,P0.01)。结论:1初中女生比男生情绪更不稳定,更具有攻击情绪,但男生比女生更外向活泼;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更具反抗性、攻击性;2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普遍性;3精神质对考试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知到的被接纳度是否受到依恋关系、一般信任感、世界公正观的影响,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86名研究生为被试,以被人容纳量表、世界公正量表、一般信任量表以及依恋关系经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感知到的被接纳度(3.52±0.45)显著低于女生感知到的被接纳度(3.68±0.68,t(273)=-2.85,P=0.005).而影响男生和女生的被接纳感的变量也有所不同,在男生中,母亲的受教育水平(β=0.22,P=0.006),世界公正观(β=0.21,P<0.01;),一般信任感(β=0.28,P<0.001;),回避依恋(β=-0.19,P=0.004)和焦虑依恋(β=-0.43,P<0.001)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女生中,只有父亲的受教育水平(β=0.16,P=0.04),世界公正观(β=0.47,P<0.001)和焦虑依恋(β=0.29,P<0.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被接纳度的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依恋类型和世界公正观能影响研究生的被接纳感,而一般信任感只影响男生的被接纳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孝道信念在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粗暴养育量表、孝道信念量表和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对11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粗暴养育与网络攻击行为、权威性孝道均呈显著正相关(r=0.33,0.12;P0.01),与互惠性孝道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1);权威性孝道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1,P0.01),而互惠性孝道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1);孝道信念在粗暴养育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为8.9%。结论:粗暴养育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孝道信念来间接预测其网络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初中生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与不良同伴交往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同胞关系问卷、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不良同伴交往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拥有同胞的168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同胞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显著的正相关(r=0.211,P0.01);不良同伴交往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14,P0.01);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49,P0.01);不良同伴交往在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同胞冲突通过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个体共情水平的调节。结论:同胞冲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对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依恋量表》、《分离-个体化量表》和《学校适应量表》对408名初一、初二寄宿生进行测查。结果:1亲子依恋能显著预测寄宿生的学校适应;2分离-个体化的"拒绝依赖"和"健康分离"维度能预测寄宿生的学校适应,并在亲子依恋和学校适应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有直接影响,也通过"分离-个体化"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学生依恋总体状态,进一步探索依恋与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2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恐惧型、冷淡型、专注型、安全型;②专业和年级不影响大学生依恋;女生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43,P0.05),男生依恋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9,P0.05);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t=-4.75,P0.001);③回归分析表明,依恋和归因方式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依恋总体质量不高,依恋、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了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社会支持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以某市3所学校的309名初中生为被试,构建线性模型,分析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结果:在社会支持中,家庭支持维度(t=-2.60,P0.05)和其他支持维度(t=-2.54,P0.05)的男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同时在认知情绪调节中自我责难维度(t=2.03,P0.05)和责难他人维度(t=3.52,P0.01)的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在家庭支持维度(t=22.57,P0.01)、朋友支持维度(t=6.53,P0.05)与其他支持维度(t=-12.12,P0.01)上,不同年级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在躯体攻击(t=-16.00,P0.01)、敌意(t=-12.05,P0.01)和愤怒情绪(t=-10.08,P0.01)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的朋友支持和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自我和谐是否在家庭气氛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3个量表为测量工具,以武汉某初中和高中部分班级学生321人为被试,分析他们的家庭气氛、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中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生(Wilks'λ=0.96,F=4.48,η2=0.041,P<0.01).女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明显高于男生(Wilks'λ =0.94,F=6.52,η2=0.058,P<0.00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家庭气氛与情绪孤独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8(P <0.05),在家庭气氛与社交孤独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61(P <0.05).结论 ①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对于孤独感的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家庭气氛是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初中生的自尊、人际关系和网络攻击行为,并分析人际关系在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提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江苏省连云港市2所普通中学共601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网络攻击行为在性别(t=3.154~4.544,P0.01)、是否参与过网络游戏(t=2.095~2.517,P0.05)、年级(F=4.002,P0.05)和同伴关系类型(F=6.158~13.035,P0.001)上都存在显著差异;2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r=-0.242~-0.294,P0.001)、自尊与人际关系(r=-0.084~-0.153,P0.05)、人际关系与网络攻击行为都显著相关(r=0.112~0.188,P0.05;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维度和网络攻击中的反应性攻击维度相关不显著);3人际关系在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效应量为7.33%。结论:自尊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又通过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网络攻击行为。对初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干预可从提高自尊水平和改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及与亲子、同伴依恋的关系。方法:选取学生694例(小学177例,初中283例,高中234例),采用儿童青少年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量表(PANAS-C)和人际依恋量表(IPPA)对其日常积极(PA)和消极(NA)情绪体验及母子、父子和同伴依恋进行评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初中男生PA和NA得分均高于女生[(2. 2±0. 7) vs.(1. 9±0. 6),(1. 5±0. 5) vs.(1. 3±0. 3),均P 0. 05],高中男生NA得分低于女生[(1. 3±0. 3) vs.(1. 5±0. 4),P 0. 05]。母子依恋直接或通过同伴依恋正向预测小学生PA,中介效应占比16. 1%,同时直接负向预测小学生NA (β=-0. 21,P 0. 05),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PA和NA (β=0. 28,0. 16,均P 0. 05);父子依恋对三个年级段学生PA正向预测均通过同伴依恋实现,中介效应分别占比38. 5%,76. 9%和53. 3%,同时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NA (β=-0. 24,P 0. 05),通过同伴依恋负向预测高中生NA,中介效应占比16. 7%;同伴依恋对小学生和初中生NA无预测作用。结论:相比而言,母子依恋对小学生情绪体验更为重要,父子依恋对初中生更为重要,同伴依恋对高中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控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和哈尔滨市947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完成父母控制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BussPerry攻击问卷。结果:①男生的攻击行为水平高于女生(t=3.23,P0.05),其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水平也显著高于女生(t=3.06,3.91;P0.05);初三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初一、高二和高三学生(P0.05),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三学生(P0.05);②父母控制与消极应对、攻击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7,0.304;P0.05),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r=-0.128,P0.05);攻击行为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r=-0.115,P0.05),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6,P0.05);③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父母控制预测攻击行为间起多重中介作用(χ~2/df=3.92,CFI=0.91,GFI=0.93,NFI=0.92,NNFI=0.89,RMSEA=0.04),中介效应占比52.45%。结论:父母控制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攻击行为,同时也可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