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紫杉醇长效注射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以PLGA为载体材料的紫杉醇长效注射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内外释药规律、抑瘤效果等进行评价.方法:使用改良的单乳溶剂蒸发法制备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通过分析粒径分布、包封率、体外释放效果、白细胞水平及体内抑瘤效果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所得微球平均粒径小于10μm,包封率大于80%,体外能持续释放30d.对裸鼠体内的前列腺PC-3M肿瘤的抑制率为60.35%.结论:以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的紫杉醇长效缓释微球提高了紫杉醇的溶解性,延长了药物的释放时间,并在体内长时间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具有较好的抑瘤效果和较低的血液毒性.  相似文献   

2.
单剂量破伤风类毒素微球在动物体内的药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后的动物体内药效.方法:测定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免疫动物后1年中动物血清抗体反应及疫苗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结果:单剂量聚乳酸微球制剂引起高水平的血清抗体效价,具有与疫苗常规的3次免疫相似的药效.混合微球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09%.1年后3剂破伤风类毒素溶液引起的免疫记忆抗体效价为5.2×106,而混合微球引起的免疫记忆抗体效价为2.6×107.结论:创制了单剂量疫苗制剂,一次注射完成全程免疫,改进了现有疫苗及免疫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PLGA为载体的一针剂免疫乙肝疫苗,观察该疫苗的注射部位炎症及分析使用者的依从性。方法采用复乳溶荆法制备乙型肝炎疫苗微球,单荆注射到实验兔后腿肌肉内观察病理学反应,并随机调查100人对一针免疫乙肝疫苗的使用看法。结果HBsAg—PLGA微球包裹率达55%以上且制备工艺稳定,剂型生物兼容性及注射人群依从性表现良好。结论HBsAg—PLGA缓释疫苗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途径制备T细胞疫苗抑制异种免疫应答的作用. 方法 分别用体内抗原刺激法和体外抗原刺激法制备Balb/c小鼠针对Wistar大鼠的特异性T细胞疫苗,再分别用T细胞疫苗免疫Balb/c小鼠(1×105/次,腹腔注射),于免疫前和免疫后3 d,7 d,14 d获取小鼠的脾脏,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Wistar大鼠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体外灭活后)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体内抗原刺激法和体外抗原刺激法制备T细胞疫苗对异种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 结果 经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制备的T细胞疫苗免疫小鼠,均可以显著抑制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针对Wistar大鼠脾细胞的免疫应答,通过分析MLR的OD值可知,其作用效果与体内途径制备的TCV无显著差异(P>0.05),TCV抑制效果于免疫后14 d达到最强. 结论体外方法制备的T细胞疫苗可以对异种免疫应答发挥显著抑制作用,体外方法制备的T细胞疫苗能达到体内抗原刺激途径制备的T细胞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的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荧光缓释亚微米微球,了解微球装载以及释放VEGF的效率,体外观察荧光微球的降解.方法 采用双相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载VEGF亚微球,激光共聚焦及扫描电镜观察荧光微球体外降解,ELISA法观察其载药效率及释药曲线.结果 双相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PLGA荧光载VEGF亚微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球形态正常,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粒径0.5~1.0 μm,分布均匀,定量ELISA检测微球载VEGF率与包封率分别为3.91%和51.42%,荧光显微镜观察其缓慢降解,定量ELISA检测VEGF释放平缓,呈线性零级释放趋势.结论 直径0.5~1.0μm的PLGA载VEGF荧光亚微米微球载药效率较高,呈线性零级释放,荧光能够直接观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构建载有骨保护素(OPG)的微球,筛选出缓释效果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不同的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浓度制备OPG-PLGA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以PLGA聚合物浓度400 mg/ml、搅拌速度400 r/min、PVA浓度2%为条件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最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21×10-和75.10%,体外释药试验显示微球持续释放时间达到30 d,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OPG-PLGA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用于拔牙位点保存术的缓释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多柔比星长效注射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多柔比星(Dox)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及药物在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方法:以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用改进的复乳法(W/O/W)制备载Dox长效注射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了体外释放溶液中的药物含量,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了微球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对Dox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85 μm,包封率为95.1%,载药量为14.8%.随着PLGA浓度的增加,W/O体积比的减小,微球释放速度减慢,突释效应减小.制备工艺对Dox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Dox在体外释放过程中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逐渐有降解峰产生,10 d后降解峰面积占2.46%.结论:用复乳法制备载Dox微球,通过对PLGA浓度和油水体积比的调节,可以得到不同释放速度的微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多西紫杉醇(DTX)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微球,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性质的影响,以及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长效应.方法 以疏水性抗癌药物多西紫杉醇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S/O/W)制备PLGA/nHA-DTX复合微球,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FTIR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FTIR结果 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多西紫杉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PLGA/nHA-DTX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92%和88.7%,较之单纯的PLGA-DTX微球均有很大的提高.经过体外释放药物突释后,复合微球比单纯PLGA微球的药物释放慢.在第30 d时,复合微球和单纯的PLGA微球累积药物释率放分别为62.40%和72.70%.MTT实验结果 显示PLGA/nHA复合微球对癌细胞增长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纯PLGA微球和药物.结论 与单纯的PLGA-DTX微珠相比,由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多西紫杉醇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使PLGA/nHA-DTX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抑制癌细胞增长的作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ESAT6抗原DNA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构建结核杆菌ESAT6抗原DNA疫苗,并观察其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构建结核杆菌ESAT6抗原DNA疫苗pVAX-ESAT6,并将其肌肉注射免疫BALB/c雌性小鼠,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IgG、IgG2a/IgG1)水平,并在体外用特异抗原刺激小鼠脾细胞,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水平;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结果:pVAX-ESAT6 DNA疫苗诱导了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抗体亚型检测显示IgG2a与IgG1的比值为(2.28±0.4),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检测显示IFN-γ的水平(360士45 Pg/ml)高于IL-4的水平(124±16 Pg/m).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VAX-ESAT6 DNA疫苗,它能在小鼠中诱导抗原特异的免疫应答,应答类型以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别以FSH和SCF为缓释药物、PLGA为药物载体制备PLGA缓释微球,研究微球体内、外释放过程.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培养法测定其体外释放过程;大鼠后腿肌肉注射微球,测定其体内释放情况.结果 FSH-PLGA微球体外突释率17.2%,可释放28 d,体内可释放17d;FSH-PLGA微球体外突释率8.8%,可释放28 d,体内可释放17d.结论 所制FSH和SCF微球在体内外均可稳定的较长时间的释放药物,验证了FSH和SCF微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转染的Sp2/0细胞作为检测HBV基因疫苗细胞免疫效应的靶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以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含G418的培养基筛选,获得HBV基因S转染的Sp2/0细胞;构建编码HBV抗原蛋白S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采用51Cr 4 h释放法体外检测HBV基因疫苗免疫接种小鼠的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结果与空载体对照组相比较,HBV基因疫苗诱发Balb/c小鼠产生较好的HBV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P<0.05).结论以Sp2/0基因转染细胞作为靶细胞检测免疫BALB/c小鼠的淋巴细胞杀伤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结核杆菌多价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包含结核杆菌3种抗原蛋白Ag85A、ESAT-6和CFP-10真核表达质粒的多价DNA疫苗,并对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分析。方法PCR扩增获得结核杆菌ag85 a、esat-6和cfp-10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VR1020的BamHⅠ位点构建DNA疫苗,以此多价DNA疫苗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应答和细胞免疫反应,并与BCG免疫组、质粒VR1020免疫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多价DNA疫苗免疫小鼠后能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DNA疫苗免疫组小鼠脾细胞IFN-γ的表达量显著高于BCG免疫组,而DNA疫苗免疫组小鼠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低于BCG免疫组。结论成功构建了结核杆菌多价DNA疫苗,免疫小鼠后检测到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S蛋白的重组质粒pCR3 .1 -S作为基因疫苗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 2 (rhIL - 2 )作为佐剂对其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IL - 2作为佐剂 ,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测定不同免疫组的血清抗HBs、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淋巴细胞杀伤活性 ,比较不同免疫组间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 抗HBsELISA滴度 ,IL - 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细胞杀伤率 ,IL - 2  1 0 0 0U/ (只·次 )组、IL - 2  2 0 0 0U/ (只·次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IL - 2  50 0U/ (只·次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一定剂量的IL - 2作为佐剂可增强HBV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编码pac结构基因A-P片段的重组质粒pCIA-P以经肌肉和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TSG)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在小鼠颌下腺中的表达。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重组质粒pCIA-P经肌肉、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小鼠及pCI质粒和生理盐水肌肉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将pCIA-P经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的表达。结果:颌下腺区皮下注射法免疫后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和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均明显升高,并持续24周以上。肌肉注射法后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但未有效诱导产生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在小鼠颌下腺中检测到PAc蛋白的表达。结论:DNA防龋疫苗经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免疫是可诱导长期黏膜免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品系小鼠(H-2^b,H-2^d)经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疫苗免疫后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反应类型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方法 Western blot法鉴定该基因疫苗的体外表达产物;基因枪法和肌内注射法接种该基因疫苗;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 IgG亚类(IgG1,IgG2a)水平;^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乙肝核酸疫苗pCI/S2S,研究其接种小鼠后,接种局部肌肉特异性抗原蛋白的表达以及所诱生的免疫应答反应.方法 从慢性乙肝患者的混合血清中制备HBV DNA模板,扩增出基因片段S2S,与pCI载体进行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CI/S2S.将其肌肉注射接种BALB/c小鼠,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血清中抗-HBs及抗-preS2;并于第12周时用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LDH)检测体外细胞毒性T细胞(CTL)活性,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接种部位HBsAg的表达.结果 小鼠肌肉接种pCI/S2S完成后1周血清抗-HBs、抗-preS2开始阳转,阳转率于6周或8周达高峰,且能诱生特异性CTL应答.此外,免疫组织化学法能在小鼠的接种局部肌细胞中检测出目的抗原蛋白的表达.结论 乙肝核酸疫苗pCI/S2S接种小鼠后,能在小鼠体内诱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编码PAc结构基因A-P片段的重组质粒pCIA-P以经肌肉和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TSG)两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在小鼠颌下腺中的表达。方法将2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重组质粒pCIA-P经肌肉、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小鼠及pCI质粒和生理盐水肌肉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将pCIA-P经颌下腺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以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表面蛋白抗原PAc。结果颌下腺区皮下注射法免疫后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和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均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周。肌肉注射法后血清IgG型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但未有效诱导产生唾液IgA型特异性抗体。在小鼠颌下腺中检测到PAc蛋白的表达。结论重组质粒pCIA-P是一种有效的免疫原,该DNA防龋疫苗经颌下腺周围区域皮下注射免疫是可诱导长期粘膜免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电穿孔技术对DNA 疫苗pVAX-tG250FcGB 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构建肾癌DNA 疫苗pVAXtG250FcGB,
通过体内电穿孔技术或普通肌肉注射途径,将DNA疫苗导入到BALB/c小鼠体内,探讨电穿孔免疫途径诱导抗原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果。结果电穿孔技术或普通肌肉注射均能在小鼠体内诱导出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
答,电穿孔技术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肌肉注射途径。结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DNA疫苗pVAX-tG250FcGB免疫具有较强
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是研究DNA疫苗pVAX-tG250FcGB免疫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弓形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BALB/c小鼠,RT—PCR分析Calpain抗原免疫BALB/c小鼠一氧化氮激酶(iNos.eNos.nNos)mRNA的表达;ELISA分析免疫小鼠体外培养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动态变化。结果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RT—PCR测定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1周小鼠iNos mRNA的表达显著性的增强,培养24h免疫鼠脾细胞上清中IFN-γ浓度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而IL-4的产生在免役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lpain抗原能够诱导IFN-γ的产生,提示Calpain诱导Th1的免疫应答反应来抗弓形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