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作者评价膀胱癌患者行部分或根治性膀胱切除后,体重指数(BMI)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回顾性研究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连续300例行部分或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病理结果。按照WHO定义的BMI标准,BMI<25kg/m^2为正常体重,25~29.9kg/m^2为过重,>30kg/m^2为肥胖。300例患者中288例(96%)患者资料完整,其中26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24例行膀胱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D-LRC)、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和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RC)的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2008年9月至2020年6月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RC)的患者资料,共148例,其中行ORC术62例、行LRC术32例、行3D-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联合原位新膀胱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对不同亚组间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21年10月行RC+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对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与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U型膀胱与W型膀胱、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间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98例,女5例;平均年龄(56.9±9.4)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6(5~137)个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6.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RC为新膀胱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182,95%CI=0.044~0.755,P=0.019)。此外,卡方检验显示,RARC组的总体并发症(23.1%vs 66.7%)、早期并发症(11.5%vs 52.0%)和CCSⅠ~Ⅱ(23.1%vs 54.7%)、CCSⅢ~Ⅴ(3.8%vs 25.3%)、新膀胱相关(3.8%vs 34.7%)、非新膀胱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开放、腹腔镜及机器人三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手术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本中心因膀胱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共计325例,男282例,女43例,中位年龄66岁,其中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pen radical cystectomy,ORC)226例(男194例,女32例),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61例(男54例,女7例),机器人手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38例(男34例,女4例),收集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体质指数(BMI值)、ASA评分、既往手术史、肿瘤分期和分级、膀胱切除时间、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二次手术率、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比较各组手术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差异。结果:3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腔镜手术均未中转开放。三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组成、BMI、ASA评分、既往手术史、肿瘤分期及分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C、LRC及RARC的膀胱切除时间分别为(173.4±64.1)min、(224.7±82.5)min、(243.7±96.6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F=14.8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6.2±390.1)ml、(377.1±249.3)ml、(333.9±18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10.735);术中输血率分别为23.9%、1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F=12.53);术后住院天数为(13.7±8.71)d、(10.08±4.92)d、(8.40±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3例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例ORC,1例LRC)、2例因切口感染裂开(均为ORC)均行二次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2%、21.3%、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80.05,F=1.132),ORC与微创手术(RARC及ORC)相比,Clavien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围术期因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心脏基础疾病死亡3例,均为ORC患者。结论:虽然膀胱切除时间较长,但与ORC相比,LRC及RARC的微创优势明显,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ClavienⅡ级以上并发症比重较低,整体手术疗效优于ORC。  相似文献   

5.
被视为微创手术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切除(RARC),作为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外的另一种治疗选择其意义越来越大,除功能学结果外,人们同时也重视其肿瘤学效果。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德国汉堡Saarlandes大学施行RARC 129例,作者对其临床病程、病理检查结果和患者存活资料进行了评估。患者平均年龄(65.9±10.5)岁,体重指数(27±4.8)kg/m2,男性占比82.9%,曾有腹部手术史者55%。术中行回肠通道98例,新膀胱31例,平均手术时间(388±90)min,失血(454±335)ml。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较传统开放手术的出血及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短期肿瘤控制及功能恢复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机器人外科设备的不断改进,未来RARC可能成为膀胱癌手术的标准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体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初步经验及手术要点,分析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例膀胱癌患者行RARC+体腔内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手术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10例膀胱癌患者均...  相似文献   

8.
虽然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pen radical cystectomy,ORC)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的应用报道目前越来越多。RARC在达到和ORC一样的瘤控手术效果的同时更为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巨大优势是开放和传统腹腔镜无法比拟的,例如手术视野、灵巧性、精确性和稳定性。因此,RARC在背深静脉复合体缝合,新膀胱和尿道吻合,神经血管束的保留等操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也使完全体内尿流改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开放及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行开放(ORC)及腹腔镜(LRC)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资料,其中ORC组13例,LRC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控尿情况及肿瘤学随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RC组较ORC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P=0.013)、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短(P=0.001)、住院时间短(P=0.005)的特点。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725)。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P=0.393)以及淋巴结阳性率(P=0.562)方面无统计学差。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8~47个月)。在术后1年内,LRC组与ORC组在日间控尿率(88.2%vs.84.6%,P=0.773)及夜间控尿率(70.6%vs.76.9%,P=0.697)无明显差异。在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盆腔复发2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1例。3例患者死亡。LRC组与ORC组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控尿功能及肿瘤学结果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因此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施行的87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LRC组)48例,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组(ORC组)39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LR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OR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出血、输尿管狭窄、淋巴漏、尿瘘及复发发生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RC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于O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是安全可行的,且较开腹手术具有一定优势,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女性盆底的解剖学特征, 简化、组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的手术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 应用四步断离法RARC治疗女性膀胱癌(Bca)66例。关键步骤有, 断输尿管、断血管蒂、断尿道、断阴道除标本。记录改良技术的应用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取出方式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66例RARC手术均成功, 无膀胱或尿道破裂, 未见直肠或盆腔大血管损伤。膀胱切除手术时间(60.6±14.7)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为(232.2±63.5) ml, 3例膀胱侧血管蒂出血、2例子宫血管出血均有效控制。术后未见迟发性大出血,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和阴道残端炎各2例, 保守治愈。结论简化的四步断离法RARC手术步骤可重复, 操作流程优化, 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可行性,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分别为480、450和420min,出血量分别为400、750和330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56、62和78h,引流管于术后8~15天拔除。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7、13和15d,术后4周拔除单J管。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无尿瘘、肠瘘或肠梗阻等发生。随访3~6个月,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等。结论: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安全可行,但手术难度大,需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后方可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根治性膀胱切除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8-07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照不同代膀胱术式分为2组,原位新膀胱术组患者55例,回肠膀胱术组45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排便时间、胃管保留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回肠膀胱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2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容积、充盈期膀胱压力、最大尿道压、残余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上述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原位新膀胱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回肠膀胱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有良好效果。但前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较高。可作为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开展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18例,女4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5 h,平均出血量为362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10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其中与肿瘤相关死亡5例。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具有腹腔镜技术的综合医院开展是可行的,其并发症较少及具有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施行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同肠新膀胱术171例进行随访,其中开放手术组63例,腹腔镜手术组108例,对两种术式的嗣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新膀胱功能、肿瘤治疗效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稍长(330 min比310 min,P>0.05),平均出血量明显较少(320 mi比1100 ml,P<0.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短(2.4 d比4.5 d,P<0.001),术后并发症发牛率较低(18.5%比30.0%,P<0.05).术后12个月日间/夜问尿控率相当(90.7%/82.6%比88.3%/81.6%,P>0.05).术后2年两组同一分期、分级无瘤生存率相当(P>0.05).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比开放性手术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控尿效果及初期肿瘤根治效果相当,长期肿瘤根治效果需要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行腹腔镜下手术作为观察组,40例行开放手术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新膀胱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控尿率、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剩余尿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尿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肠梗阻、尿瘘、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排尿困难、切口感染等;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37.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42,P<0.05)。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新膀胱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生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辅式腹腔镜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施行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37例,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盆腔手术史和肿瘤的大小及分期将病人分为复杂组(9例)和普通组(28例),其中体重指数大于25 kg/m2的4例,有盆腔手术史的4例(均为膀胱部分切除术),肿瘤大影响膀胱活动的1例,均列为复杂组.手术采用手辅式腹腔镜或纯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和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手术均用腹腔镜完成膀胱根治性切除,无中转开放性手术.复杂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 min,普通组为351 min(P<0.05).两组失血量分别为317 ml、228 ml,输血率分别为33.3%、3.6%(P<0.0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安全、可行,对于手术难度较大的病人,应考虑采用手辅式腹腔镜手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避免微创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配合流程,评估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93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阐述机器人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自身特点。根据开展手术的时间,分为早期组和后期组,比较两组机器人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9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护理配合满意。早期组与后期组机器人准备时间[(50±10)min vs (30±5)min]和手术时间[(305±25)min vs (255±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早期组略大于后期组[(110±20)ml vs (95±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 结论娴熟的护理配合在机器人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通过节省准备时间、优化机器布局、术中熟练配合等方面,最终使整个手术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程序化流程进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加深对其流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按程序化流程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新膀胱术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短期尿控能力等。结果:患者年龄43~71岁,平均60岁,所有患者均按照流程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约296min,平均失血量约145ml。术后病理提示2例T_aN_0M_0,5例T_1N_0M_0,3例T_2N_0M_0,清扫淋巴结均为阴性,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短期随访过程中其中一例尿道狭窄入院,再次行尿道内切开术;1例由于孤立肾输尿管狭窄行肾穿刺造瘘术;现患者均健在,未发生局部转移,白天和夜晚有良好的尿控能力。结论:程序化流程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操作简单,短期肿瘤根治效果良好并且具有良好的尿控能力,远期疗效及肿瘤控制效果仍有待对更大样本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加体内尿流改道术(ICUD)的应用经验,探讨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2例施行RARC+ICU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2例,女性10例;年龄为46~81岁,平均(65.51±8.57)岁。手术范围包括膀胱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然后在全腔镜下行体内回肠膀胱术或原位新膀胱术。根据Clavien-Dindo评分系统判定术后90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结果6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回肠膀胱术与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5~560(482.50±77.50)min、490~550(520.00±58.17)min;术中估计失血量分别为400~1 200(800.00±400.00)mL、400~600(500.00±211.48)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32(22.50±9.50)d、9~25(17.00±8.73)d。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46例、原位癌2例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伴原位癌14例。7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均为阴性。26例术后出现不同级别的并发症,主要为尿路感染和肠梗阻,其中Clavien-Dindo分级≥3级的有4例。随访6~44(17.31±8.22)个月,5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局部复发,4例死亡。结论 RARC+ICUD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明确的优点,是一种可选用于膀胱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