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 《现代语文》2006,(2):119-119
在当代汉语应用中,"数字"和"数码"已不再仅仅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和符码,它们还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数字"是指信号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数码"则是二进制数字编码的简称,二者可表达某种与计算机、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语义信息."数字"和"数码"原是英语digital的汉译,后者义指"数字计算机的".在这种新生意义上,"数字"和"数码"的使用令人关注:一方面,"数字"和"数码"可以通用,相互替换,如"数码相机"可说成"数字相机";另一方面,二者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如"数字农业"、"数字航天"一般不能说成"数码农业"、"数码航天".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与另一个词相结合时,二者出现的频率不同,在使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2.
方爱萍 《考试周刊》2008,(12):74-75
"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分别被广泛地运用在中日两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语义上讲,在表达歉意时,二者意义大致相同.然而,"すみません"比"对不起"的用法更为宽泛,使用频率更高.本文将从语用表达和文化两个方面对"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宋代以来出现的"大小大"一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语义来源进行了分析考察,认为"大小大"包含两种属性和意义:①"大小大"还是一个没有定型为词的词组,"大小"是修饰"大"的副词,二者共同突出"大"的程度;②"大小大"整体成为一个副词,意义为"多么",表程度深.并揭示出了"大小大"和"多少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德治"与"法治"在治理国家的整个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理论与实践中具有明显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包容的范围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从治国治民所起到的作用上看,"德治"与"法治"具有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而从治国治民所处的地位上看,"德治"与"法治"还具有主次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定义式"是对某一物理量的定量描述,"决定式"反映这一物理量与几个因素的内在联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试析副词"稍微"和"有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稍微"和"有点"都属于低量级的程度副词,但由于"稍微"是相对程度副词,"有点"是绝对程度副词,所以二者在用法上有所不同.与"稍微"和"有点"搭配的形容词和动词及动词性词组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稍微"可用于祈使句和比较句,但不能单独成句,"有点"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7.
"界限"和"界线"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同义词.它们读音相同,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使用时容易混淆.一般认为二者的异同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9.
赵石 《教学随笔》2016,(6):146-147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报道"与"报导"这两个词读音相近,十分容易混淆。到底哪一个对呢? 其实,准确地说,"报道"与"报导"是一对等义词。等义词就是意义基本相同的词。它们都指:一、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这里是表示动作。二、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另外,二者的读音不同。"报道"读"bao dao","报导"读"bao dao",注意使用时不要误读。  相似文献   

11.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12.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3.
"人儿"[z?r24]是晋北第三人称代词,与"人家"[z??24?ie21]共存,用法特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人家"使用普遍,在诸多方言中都存在,但"人儿"较少见.本文以平鲁方言为例,分析"人儿"和"人家"的句法语义功能,并探讨二者的来源."人儿"是"人家"的一个变体,即"人家"在使用过程中"家"省略脱落,之后儿化,最后形成了"人儿"和"人家"的共存.相较于周边方言,各地"人家"用法不同,相互交叉.  相似文献   

14.
"几乎"和"简直"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对副词,二者的使用有一定的交叉,这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本文主要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分析二者能否换用的原因,并对二者在副词中的次类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材使用问题而提出的两种观点,"用教材教"论者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归因于"教教材".从教材内容与功能的共性来看,"教教材"与"用教材"根本不构成教学中的对立范畴,"教教材"也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离不开教教材.本文认为应置换视角,充分发挥教材的使用功能从优化教材内容结构和实现教材层次多样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解决教材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往往把握不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最近由该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到思想上,但一定要从语言出发."依笔者理解,简言之就是"文"为归宿,从"言"出发.  相似文献   

17.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8.
与"风骨"扣"气韵"等美学范畴相比,"风韵"的美学意义没有得到当今学人的足够重视."风韵"具有与"风骨"相呼应、相补充的美学意义,即柔丽含蓄,富有情感;同时,"风韵"对促进"气韵"美学意义的完善作出很大的贡献,使"气韵"成为兼具阳刚和阴柔之美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新词"型男"、"索女"来源、意义,具体使用情况,产生的原因、途径作了深入的研究,"型男"比"索女"要活跃得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