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袁航  丁同英 《食品与机械》2020,(12):203-206
文章重点介绍了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链格孢霉毒素等毒性较强的真菌毒素污染食品状况和毒性,并就当前国内外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今后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目前国内外现有主要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我国现有主要真菌毒素检测标准进行了比较和探讨.综述了相关技术在现有标准中的应用,并分析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水果真菌毒素的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果在采收、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产生并积累各种真菌毒素。由于不适宜的加工工艺,这些真菌毒素会迁移至水果加工制品中,进而引起潜在风险。鉴于此,世界各国都积极制定各种标准、法规来控制真菌毒素在水果及其制品中的污染水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水果中真菌毒素的现行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状况,并与国外相应的标准进行了对比和探讨,分析了在我国建立水果中真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方法标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期为相关检测人员进行水果中真菌毒素检测时选择方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国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是由特定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小分子次级代谢产物,农产品在生长、加工和储运过程中均存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被真菌毒素污染的农产品会严重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建立精确、高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对于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防控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真菌毒素的产生和危害,综述了近5年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仪器分析法、免疫学分析方法和光谱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农产品中真菌毒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的相关研究和安全监管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中药真菌毒素是存在于中药中的真菌天然产生的含毒性次级代谢产物.从中药的种植到临床使用,每一个过程均存在产生真菌毒素的风险,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真菌毒素残留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综述中药真菌毒素的来源、特点及检测方法,以期为有效监管中药质量安全、减少真菌毒素侵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粮食作物中真菌毒素及其检测与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常见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的毒性、污染状况和限量进行了介绍,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比,对未来真菌毒素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从而对真菌毒素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提升农产品价值、确保人畜的食品安全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7.
粮食在生长、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过程中极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危害人们的健康,影响粮食安全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长期防控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污染尤为重要。通过对目前研究提出的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建立真菌毒素防控系统,长期防控、检测真菌毒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一些标准机构和组织制定的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并介绍了相关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标准中的应用和发展,希望能为广大相关检测人员提供一定的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娜  徐玲 《食品科学》2007,28(8):563-565
随着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真菌毒素几乎广泛存在于所有的食品和饲料中,所以,食品中的真菌污染尤其应引起重视。本文简述了真菌毒素的致病机理,重点介绍了目前检测真菌毒素的各种有效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制修订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一些标准机构和组织制定的真菌毒素检测标准,并介绍了相关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标准中的应用和发展,希望能为广大相关检测人员提供一定的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修饰型真菌毒素是重要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具有毒害大、种类多、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差异大等特点。本文介绍了修饰型真菌毒素的形成及种类,分析了该类毒素的毒性特点和规律,探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净化方式和检测技术在多毒素同时检测过程中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对食品中修饰型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毒理学性质、代谢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好地评估其暴露水平及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LC-MS/MS)同时检测4种代表性饲料(猪、鸡配合饲料、玉米和麸皮)中黄曲霉毒素B1(alatoxinB1,AFB1)、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T-2毒素(T-2 toxin, T-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 FB1)6种霉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水-甲酸(80:19:1, V:V:V)震荡和超声提取,取上清液经由七水硫酸镁和C18组成的混合型吸附剂-稀释净化,采用HR-ODS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和5mmol/L乙酸铵-0.1%甲酸甲醇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ESI正负模式转换多反应监测模式测量,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在高、中、低3种添加浓度水平下, 6种霉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83%~113%,相对标准偏差为3.1%~18%。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经济、环保,适用于饲料中6种代表性霉菌毒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真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在粮食中危害严重并持续引起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赭曲霉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这些毒素在粮食中的含量制定了严格的限量要求,在成分复杂的粮食样本中有效提取真菌毒素并进行灵敏准确的检测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粮食中污染的主要真菌毒素,归纳了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预测了粮食中真菌毒素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为真菌毒素的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何国鑫  邓青芳  周欣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4):342-346,352
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霉属(Alternaria specie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因其大都具有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诱变性、致畸致癌性等毒性,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筛选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其毒性作用机制都是当今的热点。本文主要概述了链格孢霉毒素的分类及理化性质,常见的分析方法及其毒理机制,旨在为链格孢霉毒素的风险评估和中毒防治等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于人和动物的健康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刘慧  吴颖  黄华 《食品科学》2021,42(15):356-36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属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镰刀菌在侵染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过程中产生.DON是目前谷物及其制品中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种真菌毒素,具有明显的毒性,食用被其污染的饲料和食物会对动物和人类产生急性或慢性毒性作用.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并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建...  相似文献   

17.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AFT)检测方法和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对黄曲霉毒素快速,准确的检测有重要意义,本中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几种常见检测方法,并对其特点及检出限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琳  张宇昊  马良 《食品科学》2010,31(24):250-254
建立粮谷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 和G2)和赭曲霉毒素A 的同时检测方法。样品经过甲醇- 水(80:20,V/V)提取,液液萃取净化和富集后,三氟乙酸衍生,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 色谱柱(4.6mm ×250mm),以乙腈和体积分数2% 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线变换波长荧光检测。根据3 倍信噪比的峰响应值,确定黄曲霉毒素(B1、B2、G1 和G2)和赭曲霉毒素A 检出限分别为0.06、0.03、0.18、0.05μg/kg 和0.51μg/kg,上述5 种毒素分别在质量浓度0.05~100、0.125~25.00、0.05~100、0.125~25.00μg/L 和0.05~50.00μg/L 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 分别为0.9998、0.9998、0.9998、0.9996 和0.9998;在玉米、大米、小麦3 类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平均为71.73%~115.37%,相对标准偏差为3.00%~9.88%,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 5 种毒素同时检测结果与现行国标的单独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相似文献   

19.
    
Mycotoxins are the foremost naturally occurring contaminants of food products such as corn, peanuts, tree nuts, and wheat. As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mycotoxins are mainly synthesized by many species of the genera Aspergillus, Fusarium and Penicillium, and are considered highly toxic and carcinogenic to humans and animals. Most mycotoxins are detected and quantified by analytical chemistry-based methods. While mycotoxigenic fungi are usually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y biological methods. However, these methods are time-consuming, laborious, costly, and inconsistent because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e grain-sampling process. It is desirable to develop rapid, non-destructive and efficient methods that objectively measure and evaluate mycotoxins and mycotoxigenic fungi in food. In recent years, some spectroscopy-based technologies such as hyperspectral imaging (HSI), Raman spect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use as tools for the dete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orting of mycotoxins and toxigenic fungal contaminants in food. HSI integrates both spatial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for every pixel in an image, making it suitabl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samples and more heterogeneous samples and for in-line sorting in the food industry. In order to track the latest research developments in HSI,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s behind the technology and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rapid detection and sorting of mycotoxins and toxigenic fungi in food products. Additionall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SI are compared, and its potential use in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s re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